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引入了一种新的高阶项,并对过渡区原子核量子相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能量曲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阶项可以描述原子核基态的三轴形变.接着应用到192Pt核和188 Os核中,计算了电四极B(E2)跃迁值.结果表明高阶项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框架下研究了U(5)-O(6)量子相变中的有限核系统的结构演化.通过与传统序参量-四极价核子对数占有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检验了单极核子对转移强度在基态量子相变(形状相变)和激发态量子相变演化中的临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激发态量子相变的主要特征在有限核系统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持,而核子对转移强度不仅可以作为有效序参量来检测原子核基态量子相变,也可以用来检测与基态相变对应的激发态量子相变,进而从理论上论证了重核系统的集体振动谱中存在激发态量子相变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使用对一对与四极一四极相互作用,描述振动到γ—不稳定区域的原子核。这个相互作用有三种极限:su(2) so(5)、so(7)和so(6)极限。同位素~(98-104)Ru位于so(7)—so(6)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微观方案,探讨了从自由价核子到构建出Arima哈密顿量的两次结构突变:核子配对成理想玻色子(玻色化)和理想玻色子集体化(有序化),据此将原子核相变划分为基准态重组型和玻色子破对型两类.最后,讨论了微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原子核相变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相对论手征对称及其自发破缺模型下,研究了有限核的巨单极和巨四极共振激发态.采用ThormasFermi近似和Scaling坐标方法,讨论了原子核的表面效应及核子分布不均匀性对原子核巨单极和巨四极共振激发态的影响.通过对巨单极和巨四极共振激发能的自洽计算,得到了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的理论计算值.  相似文献   

6.
在RMFT和MIT口袋模型的框架内研究了超子-超子(YY)相互作用强度对中子星物质内强子-夸克相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子星内强子-夸克相变与YY相互作用强度是有关联的.弱YY相互作用使得中子星内更容易发生强子-夸克相变.强YY相互作用则使得中子星内超子含量增多.温度升高,YY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原子核的自旋-同位旋集体激发态,以及研究这些集体激发态的常用HF+RPA或HFB+QRPA理论模型.这些集体激发态的研究能够获得对自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的信息和理解.自洽的Skymre HF+RPA模型被用于研究闭壳核的GT和SD(自旋偶极)跃迁,张量相互作用对这些跃迁的主峰能量有显著效应,这些效应对Skyrme张量相互作用的强度给出很强限制.对于N~Z的pf壳原子核,同位旋标量(IS)对相互作用对低能强GT态有决定性作用,通过某些特定核的低能强GT态的能量很好地限制IS对相互作用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Peterson等人的随机结构模型法(Random Structure Model)只考虑了电四极相互作用对固体核磁共振的粉末线形的影响.本工作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各向异性化学位移相互作用对粉末线形的影响,推导出相应的理论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对于过渡核的形状相变问题十分关注,文[1]利用系统比较每一同位素核链的实验壳能随中子数的变化来研究形状相变,确定了一些核的相变点.我们通过直接计算原子核的势能曲线随中子数的变化来分析这一问题,直观清楚地得到相变点.对于原子核形状的讨论,在...  相似文献   

10.
偶偶核低激发态中出现负宇称转动带被认为是八极形变的重要信号.描述核四极集体结构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简称IBM)在引入f玻色子后,可以同时描述正宇称态(四极激发)和负宇称态(八极激发).为研究该八极形变代数模型(简称IBM+f),本文引入基于SU(3)基底构建模型哈密顿量矩阵的算法,利用该算法进一步求解IBM+f模型,并对224Ra和<sup>222Rn的低激发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同中异核素的低激发转动带能级和电多极跃迁几率能够在IBM+f模型中得到较为满意的理论描述,证实IBM+f可以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统一描述原子核低激发正负宇称态的代数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SD对壳模型下,研究了质子中子耦合系统中U(5)←→O(6)相变.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U(5)←→O(6)相变.这一结果表明SD对近似的合理性及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SD对壳模型讨论了质子中子耦合系统中U(5)(←→)SU(3)相变的问题.结果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U(5)(←→)SU(3)相变.这一结果说明了SD对近似的合理性,同时也证明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拓扑模型框架下由界面位错滑移产生的晶体塑性变形公式推导得到合金马氏体相变的形状应变(38)的矩阵表达式,研究表明:在拓扑模型中,马氏体相变形状应变(38)具有经典唯象理论中"不变平面应变"的形变特征,且该形状应变的产生源于合金界面位错结构等可观测的物理对象,相比于唯象理论,拓扑模型对马氏体相变形状应变的表征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研究了187,189Tl的原子核形状,形变和对力由形状对关联自洽方法处理.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总的位能面(TRS),单粒子能量由形变的Woods-Saxon势得到,对力由Lipkin-Nogami(LN)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在计算中得到了很好的重现.集体扁椭球转动和高K长椭球转动同时存在于187,189Tl原子核中,计算中还预言了超形变长椭球形状的形变参数,分析了原子核转动惯量变化的微观机制,对187,189Tl原子核的形状的形成和演化给出了一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磁转动和反磁转动是发生在弱形变原子核或者近球形原子核的新奇转动现象,可以分别用剪刀机制和双剪刀机制来解释这两种现象.理论上利用基于单极对力加四极相互作用的倾斜轴推转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磁转动和反磁转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及其相关扩展理论已经成功描述了原子核的许多性质和奇特现象.最近,我们发展了基于介子交换和点耦合相互作用的倾斜轴推转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并成功地用于研究原子核的磁转动和反磁转动现象.本文总结和系统介绍了倾斜轴推转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在磁转动和反磁转动方面的应用.以~(60)Ni,~(105)Cd和~(110)Cd为例,我们将介绍倾斜轴推转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对磁转动和反磁转动的能谱,自旋一转动频率的关系以及M1和E2的描述,通过研究质子和中子角动量的取向变化,来检验磁转动中的剪刀机制和反磁转动中的双剪刀机制.  相似文献   

16.
原子核是由有限多核子构成的自束缚体系.研究原子核的共振态,一方面能得到原子核壳层结构、形状、软硬等性质;另一方面还能理解宇宙中元素的形成和演化的信息.由于原子核的共振态由原子核内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决定,研究原子核的共振态还能获得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的信息,并检验各种理论模型是否合理.介绍原子核的各类共振态和它们在核物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节短程相互作用,在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中实现了Dirac点的移动与融合.该过程对应于一种由半金属相到能带绝缘相的拓扑相变(即Lifshitz相变).通过解析和数值研究的方法,对该相变过程中系统准粒子的相对论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短程相互作用很弱的情况下(即Dirac点融合前),系统展现出相对论动力学特征; 然而,随着短程相互作用的增强,Dirac点会发生融合相变.此后,系统则表现为非相对论动力学特征.因此,相变过程是由相对论到非相对论动力学转变的过程.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融合前(相对论)后(非相对论)粒子的密度分布随时间演化的图像.在相变前,单色Dirac准粒子发生劈裂,而双色Dirac准粒子产生定向漂移现象.在相变后,无论初态如何改变,系统始终无组分劈裂现象出现.最后,展示了不同相互作用下准粒子的质心运动曲线(世界线).  相似文献   

18.
在IBM2 中引入同类玻色子间的四极相互作用,利用对称性分析和OAI方法讨论了引入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这种相互作用改善Staggering 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用相移方法讨论了高能电子和有自旋原子核的磁散射和电四极矩散射.着重分析了核电四极矩对在自旋为1的核上散射的影响.讨论中由量子场论的观点导出相互作用位能.而避免对核桔构作任何假定.估计了 N~(14)核的电四极矩散射截面,得到了电四极矩截面和能量及电四极矩分布半径的关系.并将电四极矩的影响和磁偶极矩的影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同类玻色子四极相互作用与Staggering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IBMS中引入同类玻色子间的四极相互作用,利用对称性分析和OAI方法讨论了引入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这处相互作用改善Staggering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