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仝文伟  查菲娜  王其英  尹文海  魏娜 《河南科学》2009,27(12):1546-1549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1951—2005河南省气候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对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将气候值与小麦产量值分别做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而积温则逐渐增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小麦生育前期气候变化较缓,后期气候变化较快,小麦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有较大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积温的影响,日照时数和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日照时数和积温与小麦产量一定程度内呈正相关,而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则基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降水对徐州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水过多或过少引起的湿害、干旱是影响徐州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对徐州地区1990~1999年的降水量与小麦单产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冬小麦的气象产量与当年3~5月的降水总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在极端天气事件作用下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致灾因子并分析该因子的影响作用,该文以石家庄地区冬小麦为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构建区域气象产量模型,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划分为趋势单产变化和气象单产波动2个部分。经石家庄实例验证,该方法有效消除了增产趋势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气象灾害对单产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投入、科技进步、生产管理等是影响趋势单产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石家庄冬小麦单产波动的主要致灾因子有:3月最低温度、6月平均温度和10月及11月的降水量。3月最低气温较多年平均值上升或下降1~2℃,冬小麦产量会上下波动50kg/hm2;11月份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增加或减少15~20mm,产量会减少或增加40kg/hm2。因此"倒春寒"、极端降雪等极端天气事件是导致石家庄冬小麦产量减产的最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4.
云南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及Hardley Center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①近50年来云南降水量夏、秋减少,春、冬季增加,年降水减少;②云南年、四季降水有着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③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有利于云南春季、冬季降水增加,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增加;④云南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及秋季降水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突变点,而冬季降水没有检测出突变点;⑤近50a来云南降水量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基本为西增加东减少型,春季降水为全省一致增多型,夏季降水几乎为全省一致减少型,冬季降水滇西南减少其余大部增加.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5—2011年郑州市夏季降水日逐分钟降水量,对郑州市降水日的降水量及其场次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1981—2010年夏季降水量场次及其降水量平均分别为42.7场和8.4 mm,二者均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2场/10a和0.56 mm/10a.郑州市场次降水平均持续时间和实际维持时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不管用场次降水量最长持续时间与其对应降水量的关系,还是利用场次最大降水量与其对应持续时间的关系,均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水量的数值会增加,反之依然.  相似文献   

6.
利用最靠近库姆塔格沙漠的4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和2008-2014年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对库姆塔格沙漠年降水、年大降水和月降水、月大降水的年际变化分别做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对库姆塔格沙漠平均月降水和大降水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降水量占年总大降水量的80%.库姆塔格沙漠各月降水类型以"午后型"为主,大降水类型以"凌晨型"和"黄昏型"为主.库姆塔格沙漠及周边地区平均月降水量和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一年中平均月降水量和大降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春季、秋季和冬季,库姆塔格沙漠南缘阿尔金山存在一条呈东西向分布的降水量大值带;夏季,阿尔金山降水量大值带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12年间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东北地区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夏季(5月—8月)降水异常年份.结果表明,1951—2012年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9年为一个转折年份,在此之前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较气候态常年偏高;1970—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同时...  相似文献   

8.
利用开封市1980-2009年连续30年的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开封市降水量年季变化大、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多雨少雨期交替出现、全年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一半以上的结论,根据开封市1980-2009年各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运用伊万诺夫经验公式求出各月及各季的平均土壤蒸发量.开封市月土壤蒸发量与降水...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4):596-600
利用1965—2014年华北地区及其周边7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9年滑动平均趋势、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反距离空间插值(IDW)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50年来,华北地区降水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春季降水量的减少率为11 mm/10 a.2春季降水量在1980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秋季降水量在1977年降水量显著增加.3华北地区降水空间差异性较大.春季和冬季的大部分站点的降水量都小于平均值.夏季降水量最大,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多、西部少.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夏季降水量的特征分析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8个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6—2017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对海南岛夏季降水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NCEP/NCAR风场和气压场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其环流异常和高度场异常现象.结果表明:海南岛夏季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全岛一致性为主要模态,占方差的43. 5%;在海南岛夏季降水量偏多(少)年,海南岛高空为西风(东风)异常,底层为南风(北风)异常,整层大气为上升(下沉)气流,其环流异常背景有利于(不利于)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赵苗稳  马进 《河南科学》2010,28(6):697-700
以伊川县为例,分析各季节降水、气温变化趋势及干旱对主要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伊川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近10年春季、夏季降水量减少较多,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冬小麦干旱减产年表现为底墒差,播期前后干旱、春季干旱减产偏重,造成冬小麦基本苗和分蘖少、生育推迟,有效茎数、穗粒数偏少.初夏旱晚播、伏旱或初夏旱伏旱相连,使夏玉米发育迟缓,造成穗粒质量降低减产甚至植株干枯绝收.针对干旱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丘陵旱地对冬小麦进行了大田和原状土柱模拟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情况下,小麦4500~6000 kg/hm2产量水平,耗水量216.3~345.2 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分别占总耗水量的25.9%~36.9%,22.0%~31.1%,31.9%~52.2%,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小麦拔节以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明显增加,拔节期、灌浆期是小麦两个重要的水分需求期.原状土模拟情况下,冬小麦总耗水量中,丰水年型自然降水占77.2%,平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7.1%,缺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4.0%.从作物阶段耗水测定结果看,丰水年型情况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耗水现象;平水年型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冬小麦水分需求,突出问题是阶段性、间隙性水分缺乏;缺水年型情况下,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水分需求,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分状况制约着冬小麦正常播种和出苗,二是水分供应状况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云霞 《河南科学》2012,30(8):1046-1049
利用商丘市8个气象站点1960年10月—2010年9月降水量资料,应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①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量以-1.522 mm/10 a在减少,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以16.60 mm/10 a在增加.②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均为东部减幅大,西部增幅大,降水量东西间的差异均呈减小趋势.③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夏玉米生长季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在2000年前后.④冬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夏玉米生长季降水资源丰富,降水量时间分配与夏玉米生理需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找出豫南夏玉米高产稳产的气象限制因子,趋利避害,增产稳产,选取了豫南驻马店和豫北新乡地形地貌较为相似的两地,从温度、降水、光照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豫南温度资源丰富,能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平均温度偏高且温度日较差较小是玉米生长限制因子.豫南45%的年份降水量都远远超过夏玉米全生育期所需要量,洪涝和渍害频发,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日照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从属于降水和温度,在降水和温度都正常的情况下,日照越多,增产的潜力越大,但寡照年份不一定减产.和豫北平原相比,光、温、水在豫南夏玉米高产稳产中的限制作用由大到小排序为降水、温度、光照.  相似文献   

15.
氮磷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农四师66团氮、磷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建立了氮、磷肥施用量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效应函数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中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高于磷肥;氮肥(N)的适宜用量为137~407kg·hm-2,此时可获得小麦最佳经济产量为7413—11071kg·hm-2。小麦产量对土壤养分的平均依存率为63%。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7.
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干旱指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农业干旱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未考虑底墒作用,不同发育期水分对产量影响不同.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构建了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冬小麦干旱指数.该指数将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水分产量反应系数应用到降水距平干旱指数中,同时量化底墒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河南省卢氏县冬小麦历年干旱和减产率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气候指标负距平百分率和减产率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负距平百分率和减产率的相关性.作物气候冬小麦干旱指数在评估冬小麦干旱时要优于降水距平百分率,将作物和气候干旱相结合能更准确地评估冬小麦干旱,弥补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农业干旱指数只涉及气候干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3模拟夏季极端降水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累积频率的统计方法和Community Climate Model 3(CCM3)模拟的10年逐日降水结果,分析了模拟的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CM3模拟的极端降水阈值的大值区主要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上游、印度半岛及其邻近海域和孟加拉湾及其北部地区.CCM3能够模拟出我国长江流域极端降水量与极端降水日数显著增加的趋势.对极端降水平均强度、降水日数以及极端降水量与总降水量比值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基本呈现同相变化,且以长江和黄河中游地区较为显著.CCM3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观测到的极端降水阈值与总降水、极端降水日数及其距平的高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