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址干扰(MAI)是影响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小MAI的影响,通过对LSOOC码修正,提出了一种适合光谱幅度编码光码分多址(SAC-OCDMA)地址码的构造方法.分析了码字特性,设计了可调谐FBGs编解码器,阐述了编解码原理.分析结果表明,该码字容量大,编解码方法简单,在光源和信道理想条件下可以消除多址干扰.  相似文献   

2.
交织分多址接入(IDMA)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多址干扰(MAI)的能力,且频谱利用率较高,该系统只有设计合理的多用户编码组合才能采用低复杂度的迭代检测算法.RA码是一种新型的纠错码,编译码简单,性能接近于香农限.结合适当的功率分配方案,将IDMA与重复累积RA编码技术相结合,仿真结果发现,该系统比目前已有的系统实现复杂度低...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常模算法(CMA)的实际室内信道下DS-CDMA UWB系统盲多用户检测方法.该算法采用两步接收方法,第一步,通过分析期望用户特征码具有特殊的结构,压制部分ISI和MAI;第二步在CMA的基础上,消除残留的MAI和ISI,期望用户的信息码元可靠的恢复.计算机仿真显示在考虑远近效应的情况下该算法具有很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信道估计为基础的联合检测是TD_SCDMA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有效地消除多址干扰(MAI)和符号间干扰(ISI)从而提高系统容量.本文在分析TD_SCDMA系统下行链路基带离散时间传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下行链路信道估计的快速算法,并结合终端联合检测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提供同样信道估计性能的同时,计算量降低了近3阶.  相似文献   

5.
SOA在OCDMA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在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中消除多址接入干扰(MAI)噪声、控制全光分组数据路由的两类应用,阐述了这些方案的原理和特点,并展望了未来SOA在OCDMA网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单一串行干扰消除(SIC)算法与并行干扰消除(PIC)算法在进行多用户检测(MUD)时的判决误差扩散问题,研究了强多址干扰(MAI)情况下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irectsequencespreadspectrum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DS-CDMA)系统中的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结合自适应卡尔曼算法提出了一种适于衰落信道的级联结构K AIC多用户检测算法.所提算法实现了对时变多径衰落信道的全面跟踪,能够在干扰消除检测过程中避免判决误差扩散,达到抑制MAI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动态跟踪能力及算法精度,是一种有效的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光谱相位编码光码分多址系统(OCDMA)的信息侦听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Optisystem3.0(光通讯系统仿真软件)和Matlab7.1搭建光谱相位编码OCDMA系统软件分析平台,提出用户地址码字拦截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可以看出该窃听模型在多相编码下能有效地破译用户地址码字,实现对整个系统的信息窃听,可见光谱相位编码相干OCDMA系统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TD-SCDMA系统的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及性能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TD-SCDMA系统中,MAI和远近效应的存在使系统性能受到极大的影响,传统的检测器把 MAI作为噪声处理,不能消除MAI和远近效应的影响。讨论了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中的几种不同的检测算法,并对这几种不同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和比较。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平均分解(GMD)的矢量预编码(VP)设计.该设计是基于THP(Tomlinson-Harashima Precoding)技术的GMD收发机的推广形式.基于GMD方法的联合收发处理构建了等对角的上三角信道,消除了子信道增益问的不平衡.给出了基于迫零(ZF)准则的预编码方案,利用扩展信道得到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比现有VP和GMD THP收发机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基于改进型平衡解码器光电检测输出电流均值和方差的概率统计分析模型,推导在频谱幅度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封闭误码率性能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平衡解码器无论采用固定或非固定互相关值序列都能消除多接入干扰,取消了传统双平衡解码器的恒定互相关值约束条件,推导的系统误码率性能介于上下边界之间,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同时以并发上线用户数、传输速率和码重为参数,仿真得到这些参数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并根据应用场景调整它们使其满足系统性能需求.  相似文献   

11.
多用户检测技术在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多址复用光纤传输信道模型的同时,从最长似然检测的角度出发,推导了基于该模型的DCDMA最佳多用户检测器。该检测器可通过维特比(Viterbi)算法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相关检测的原理,研究了一种较实用的次佳多用户检测器-多级检测器,在抑制多址干扰的同时,尽量降低检测器实现的复杂度,并分析了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传输环境的不同,DCDMA系统具有与无线CDMA系统不同的最佳多用户检测判决准则,而作为一种非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级检测器可以较理想地改善D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频谱相位编码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包络特性将直接影响系统误码率公式的推导,通过中心极限定理对于多址干扰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多址干扰的概率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雅可比变换法,给出了多址干扰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  相似文献   

13.
以有效提高宽带码分多址系统容量为目的,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出传统双速率系统与干扰对消双速率系统的容量极限。并运用MonteCarlo积分,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上述两系统在不同的扩频比、数据速率差异和用户分布范围的情况下的系统容量对比。结果表明,应用差异功率控制的串行干扰对消宽带码分多址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系统。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的双极性啁啾编码光码分多址接入(OCDMA)系统。该系统采用线性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和光纤延迟线将数据比特扩频成由正或负啁啾光脉冲组成的扩频序列,并对多用户干扰和误码率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系统误码率与地址码码长和光纤光栅的脉冲展宽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增大脉冲展宽因子可以有效降低该系统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5.
在DS-CDMA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是抗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也成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通过仿真比较分析了传统检测器、最优检测器、解相关检测器、MMSE检测器、串行干扰抵消检测器、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和解相关判决反馈检测器等经典多用户检测器的误码率、渐近多用户有效性和抗远近能力,并从计算复杂度和所需的假定知识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些检测器的实现复杂度。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实际非Gaussian加性噪声信道条件下的DS-CDMA系统,基于理想Gaussian白噪声假设的多用户接收机的性能会严重下降。为了同时抑制多址干扰和非Gaussian脉冲噪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多用户接收机,其模型参数的估计和传输数据的检测采用EM/SAGE递归结构联合进行。该接收机具有实现简单、鲁棒性高、适用性强的优点。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多址干扰还是在非Gaussian脉冲噪声占主导的情况下,EM/SAGE-MUD算法在降低误码率,克服远近效应方面比起传统的多用户检测方法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空时编码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对传统的串行干扰对消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空时两步法连续干扰对消多用户检测方法.通过使所有用户进行全干扰对消,从而检测期望用户的信号并抑制多址干扰.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和其他的多用户检测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类SVM贝叶斯算法的DS-UWB系统多用户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多径多址条件下,用户自身的前后符号之间会产生码间干扰,同时各用户之间会产生多址干扰,从而给用户信号的正确检测带来极大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类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分类器的DS-UWB系统多用户检测算法,证明了基于径向基核函数的一类SVM的分类函数归一化为密度函数,并将所得的概率密度函数用于构造贝叶斯分类器。仿真实验表明,在UWB信道环境下本算法的误码率性能明显优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和解相关检测等线性检测算法。相比传统SVM算法,本算法所需的核运算量和存储空间要小得多,有效地降低了运算负载,抑制了多址干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多用户跳时超宽带(TH-UWB)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其目的在于研究多址干扰对(TH-UWB)系统各 方面性能的影响。利用多址干扰服从高斯分布的特性,分析了多址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得到了系统数据速率及上 界的解析数学表达式,并将误码率理论值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误码率理论值与实验值一致。 此外,还分析了在不同的室内密集信道下功率控制对系统数据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精确的功率控制将导致系 统的误码率及数据速率的下降,且可视距信道中的性能好于非可视距信道中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