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藏林芝6.9级地震崩塌地质灾害模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7年11月18日,西藏林芝米林县发生M_s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为了揭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特征,通过现场野外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解译得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土质崩塌模式主要有浅表层崩塌,堆积体中的块石、孤石等震动滚落崩塌;岩质崩塌模式有:拉裂-倾倒崩塌、震动-滑移崩塌、震动-坠落式崩塌;林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组合,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崩塌源主要分布在山体斜坡的凸出部位和坡性转折部位以及单薄山脊等强卸荷部位。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全国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崩塌居贵州省灾种第二位,危害显著。该文就贵州省崩塌分布、规模、类型进行统计,根据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及诱导因素,分析贵州省崩塌发育的特征,以期能为贵州省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赤水市立树天崩塌为例,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总结崩塌的形成因素及失稳模式,通过FLAC3D软件建立软硬岩互层条件下的三维地质数值模型,以此分析崩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立树天崩塌的形成与斜坡岩性组合、危岩体结构面及气象条件有关,其失稳模式包括差异风化阶段、岩体破坏阶段与岩体失稳崩落阶段;泥岩空腔附近出现拉应力...  相似文献   

4.
王星  吕东 《贵州科学》2023,(4):70-73
新屋场崩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步发展形成的,其形成机制为压致拉裂式倾倒。通过对成灾机理的分析、不同暴雨频率下稳定性及危险区范围预测、不同暴雨频率下的易损性计算得出新屋场崩塌在20年一遇暴雨工况下其风险性为“中风险”;在50年一遇暴雨工况下其风险性为“高风险”。  相似文献   

5.
文县2020年“8.12暴雨”引发特大群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作为区内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较大损失,其次为滑坡、崩塌。通过对引发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认为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引发滑坡数量最多;通过灾情分析认为泥石流在文县破坏方式主要为冲击、掩埋及堵塞河道;滑坡破坏方式主要为拉裂、冲击、压埋、堵塞沟道等;崩塌主要以冲击、压埋为破坏方式。为研究文县主要地质灾害成灾及破坏方式,文章基于2020年文县全境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对区内地质灾害灾情事件进行梳理,以期为管理人员对灾情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4·20”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7级地震是"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又一次强烈地震,初步统计地震触发了1800余处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点,比地震前增加了14%。地质灾害高发区位于Ⅷ、Ⅸ烈度区的龙门-宝盛-太平-双石、大溪-灵关-中坝-穆坪等区域。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浅层滑坡与崩塌、落石,以崩塌体最为显著,失稳模式为震动-拉裂-滑移、震动-拉裂-错落、震动-偏心滚落3种。地震地质灾害除受控于强震触发作用,陡峻的地形地貌、地形与高程放大效应特征突出,同时软弱的岩性、强风化卸荷作用也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地震崩塌、滚石的危险区范围Dmax=(0.7~1.3)Hmax,滚石的运动距离dmax≈1.1404 Hmax+6.42,与汶川地震崩塌的研究成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使得黄土崩塌灾害频发,加之因其纵向贯穿砂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和黏黄土带,黄土崩塌类型齐全,为黄土崩塌成因及分类理论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此通过开展大量野外调查研究,提出了晋西黄土崩塌的“主控因素分类”和“变形-破坏方式分类”,并探索了滑落式黄土崩塌与黄土滑坡的界定条件。结果表明:晋西黄土崩塌按主控因素可分为冻融破坏、构造应力诱导、降雨诱发、灌溉诱发、工程扰动、植物根劈、复合型等7种类型,按变形-破坏方式可分为被动(拉裂)倾倒式、主动(推挤)倾倒式、下挫式、坠落式、被动(拉裂)滑落式、主动(剪切)滑落式、剥落式等7种类型;将变形黄土体重心的垂直移动距离大于其水平位移距离2倍以上且其致灾模式以“击毁+掩埋”为主,“冲毁”为辅的认定为滑落式崩塌。以上研究结果不仅可用于指导晋西黄土高原崩塌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实践,亦可为黄土崩塌理论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危岩体是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工程活动的自然地质灾害之一,故对危岩体的勘察、稳定性评价与防治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难题.通过本次现场大量调查和综合分析,对巴鹤高速公路K182+400~K183+090段高边坡危岩的变形破坏类型、破坏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归纳出场区主要的变形破坏模式为:倾倒—拉裂、滑移—拉裂和坠落式3种模式.同时根据变形破坏特征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最后对危岩区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碎屑岩分布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而崩塌地质灾害往往容易被忽视。通过对碎屑岩崩塌孕育条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碎屑岩分布区崩塌的防治工作。本文以云贵山崩塌为例,运用地面调查、遥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分析其地质灾害特征、运动特征及孕育条件。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碎屑岩崩塌孕灾条件进行了总结。结论显示,云贵山崩塌为小型崩塌,破坏模式多为倾倒式,影响范围112 m以内;陡峭的地形、硬岩夹软弱夹层组合、近水平斜坡结构、差异性风化是云贵山崩塌的主要孕育条件;碎屑岩崩塌孕灾条件中地形地貌、特殊岩性组合及软硬岩接触面的揭露情况对碎屑岩崩塌孕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九环公路(平武段)沿线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与室内资料分析,总结了九环公路(平武段)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特征,并对沿线崩塌破坏模式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九环公路(平武段)崩塌模式主要有悬空坠落破坏模式、拉张折断破坏模式、楔形破坏模式、弯折倾倒破坏模式、滑落破坏模式和弯折拉裂破坏模式。崩塌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以岩质崩塌居多,中小型为主,坡度60°以上的斜坡崩塌发育较多,占崩塌总数的57.6%,千枚岩、板岩和砂岩出露区域崩塌较发育,占崩塌总数的74%,目前有63处处于不稳定状态。崩塌的形成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构造面、降雨、地震、人为影响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作用下,往往由其中一种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九环公路崩塌灾害的治理与预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可供类似山区公路崩塌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1.
崩塌危岩体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公路边坡崩塌危岩体为工程实例,采用定性分析(赤平极射投影、极点等密度投影)与定量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与对比,从而最终确定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思南县境内崩塌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通过对县域崩塌易发性进行预测,可准确获取崩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为国土部门开展崩塌防治提供科学指导。因此,首先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思南县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再采用频率比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法,建立崩塌地质灾害与基础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最后,首次提出一种典型的机器学习: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思南县崩塌易发性进行预测并绘图。结果表明: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思南县的崩塌易发性的准确率(AUC曲线)达到0.945,非常准确地预测出了思南县崩塌地灾的分布规律。且崩塌易发性分布图显示极高、高、中等、低和极低易发区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比值分别为13.06%、14.08%、25.41%、23.68%和23.77%。  相似文献   

13.
以某岩质陡崖边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为依托,对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如地形条件、地层岩性、降雨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事故原因的定性提供相关依据.同时,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提出一系列治理措施,为今后的具体工程实践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天生桥河是一条沟通秦淮河流域和石臼湖流域的人工运河.几百年来,天生桥河,特别是其景区段,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不仅给汛期行洪构成阻碍,还随时威胁着文物本身及游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工作获得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及滑坡、崩塌灾害成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稳定性、危害性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矿产开发会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地质灾害的威胁是十分突出的。矿区开采多年,已经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本文基于实际调查,论述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描述已发灾害的破坏能力,调查分析采矿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未发灾害点的隐患可能,对滑坡稳定性、崩塌稳定性、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提出既有措施存在的问题,给出进一步的防治建议。面对采矿对自然与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人类应该得以全面重视,才能在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前提下对矿山地质环境做出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安顺市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由于特殊地质环境条件,随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地质灾害频发。本文总结了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其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以典型案例分析其崩塌特征、形成机理、运动路径及治理措施。在这种近乎水平岩层含软弱夹层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崩塌具有规模小、带状发育、隐蔽性强、危害大等特点。提出相应防治建议,积极采用新技术配合调查及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相似文献   

18.
崩塌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后,在碎裂状结构岩体中产生了大量的这种地质灾害。以小金县三关桥村崩塌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崩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运用GEO-SLOPE软件对该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崩塌形成机制分为5个阶段:应力重分布卸荷回弹阶段—裂隙发展岩体碎裂化阶段—地震作用下地形导致加速度放大阶段—裂隙扩张连通阶段—岩体脱离物源,最终产生崩塌;有限元分析表明崩塌堆积体在天然工况下稳定,在加速度峰值为0.15g地震作用下开始失稳。分析结果可为其治理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遵义某软硬互层岩质边坡为例,采用离散元方法,研究了上硬下软类岩质边坡崩塌破坏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在暴雨工况下整体发生倾倒式崩塌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可分为上部的倾倒破坏区,中间的塑流拉裂式变形区和下部的平推式滑动区。暴雨是引发该类崩塌的主要因素,边坡后缘裂隙中的静水压力是崩塌主要的起动力。该类边坡的防治应从降低暴雨引发的裂隙水压力入手,采用排水和锚固的措施来防治崩塌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植被类型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延安市地质灾害频发。以延安市2018年地质灾害普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对延安市各县(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88. 89%的地质灾害集中发生于海拔800~1 400 m的黄土丘陵区,94. 90%的崩塌发生坡度大于50°的范围内,92. 33%的滑坡集中发生于20°~50°的范围内;②86. 28%的崩塌为黄土崩塌,滑坡均为黄土型滑坡,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年均降雨量510~530 mm及590 mm以上的区域;③地质灾害沿水系、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④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影响深远,62. 39%的崩塌及73. 42%的滑坡分布于人口密度大于200人/km2的区域,53. 64%的崩塌及66. 30%的滑坡分布于栽培植物区。研究结果可为延安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