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自发表以来不断被人们关注、研究。不论从时代白话散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父子亲情这一人类永恒母题的内容上看,《背影》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  相似文献   

3.
2004年修订的全国统编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以"爱"为主题的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爱"。小说《台阶》编排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后,旨在让学生能够领会父爱的深沉,并且关注那些永远爱着我们的父亲。为了我们,他们在经历着怎样的生活磨难。  相似文献   

4.
上学的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文中所说“父亲”的背影会让人刻骨铭心。在父亲去世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的父亲的身影却时常浮现在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记实散文《背影》,是以其父亲的“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其构思相当巧妙得当,把握的也很准确,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我们都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背影”成了作者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缩影,成了父子之爱的结晶,成了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揣摩,细细地品味,我们又不难发现,伴随在《背影》中的都是“泪”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要写好散文,就必须选择好散文的表视角度。这是因为它是散文创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亦是最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决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散文艺术瑰宝中,诸多的散文佳作,之所以能自成高格,成为千古吟咏的珍品,就在于它们的作者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表视角度──“背影”这个特殊的一面,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什么样的表视角度才算得上是最好的表视角度呢?1.表视角度要新颖、独特一般写人物,方法是灵活多样,然而大多都是从正面…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恢尼斯》等5篇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丰富的美育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很美。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学习祖国的语言,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教材之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词使用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在《绿》中“踞”、“浮”、“拥”三个动词运用得十分准确、讲究。“踞”是“蹲”的意思,用“踞…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魏书》所载之"牛川"即今"浑河",亦即《水经注》所载之"中陵水",其上游即源出"青牛山",经"杀虎口"西北流并注入"浑河"的"苍头河";拓跋珪即位代王之"牛川(城)"即《魏书》所载"云中之盛乐",亦即今托克托县古城;"参合陂"即今凉城"岱海"。严耕旺先生惑于"汉参合故城"且误读《水经注》之"过平城北四十里",坚称"参合陂"位于今阳高县东,为"南洋河"下游已经淤塞之"长潭",误矣。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小说、诗歌在新时期文学界的"轰动"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萧条"。这一方面是由于散文是最具边缘性的文体,不太可能像其他文体一样不断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散文身上因袭的传统重负较多,前进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不过,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转型,散文也曾一度成为文学的中心,掀起过强劲的"散文热",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本体回归"到"异向分流",仍能让我们看到散文写作开拓的新路,以及此间在散文文体、语言中孕育革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三毛对游记散文写作的超越林丹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台湾女作家三毛虽然只活了四十八个春秋,但足迹却印留在五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阅读大地》《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背影》《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时期以来具有贯串性和重要贡献的散文评论家,刘锡庆秉持强烈的文体意识,密切关注着那种作为艺术的、具有与诗歌、小说相等的审美品位的纯文学散文的发展态势,他率先提出"艺术散文"概念,试图"重新规范散文内涵",把纯散文从一个混沌而又混杂的散文球体中剥离出来,给其一个较为清晰的边界。他的散文批评理论主张非常明确而且坚定不移,那就是更新观念,净化文体;倡导具有"自我性"、"向内性"及"裸现性"的"艺术散文";严厉批评"大散文观"。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篇成功的作文,总有着自己的特色,而微型作文,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尤其需要在某一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试以三篇学生作文,从感情、想象、趣味三方面来谈谈对作文的指导。 一、感情真挚不虚假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乎情。纵观那些感人的文艺作品无不饱含真情: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焦裕禄》是如此,散文《背影》、《出师表》也是这样。作为作文,要抓住人、打动人,同样  相似文献   

14.
郜媛  杨洁  魏亮 《科技信息》2011,(3):I0187-I0187,I0184
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作为其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框架下研究语言的模式。本文结合这一模式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翻译比较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研究中国小说,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精髓.因此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从叙事时间切入,来探讨《左传》的叙事艺术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幻象"是闻一多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1921年,闻一多在所写的第一篇诗评──《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就明确地把"幻象"看作是诗的"重要质素'.他认为诗的声与色,即音节与语言的描绘很重要,因为"美的灵魂若不附而于美的形体,使失去他的美了".但"诗的真正价值在内的原素,不在外的原素",这"内的原素"首先就是"幻象、情感".他引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话说,"诗应具有不仅能使读者心满意足,而且要让他连气都喘不出来的艺术魅力',而要"造成这种力量,幻象最要紧."因此,他不仅把"幻象"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正蔡英文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挟洋自重,炮制所谓"新南向政策",企图阻止与干扰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为了台湾同胞福祉,中央出台了《三十一条》惠台政策。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厦门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若干措施》即《六十条》惠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  相似文献   

18.
体悟《论语》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在参考史家"实录"意识的基础上,辨析并诠释原书的叙述质素、叙述特质,以及由此而致的叙事性和故事意味。事实是,《论语》的叙述质素根源于史传文化,其叙述特质紧密关联着人物与语录,其叙事性鲜明而且独特。从整体上看,《论语》一方面融前代王官叙事于哲学思辨之中,另一方面迥异于其它诸子叙事,从而构成了个性化的叙述品格。  相似文献   

19.
石评梅的散文,篇篇冷艳,字字情真,细腻哀伤里缠绕着浓烈奔放的情感,凄冷寂寞中融合着美艳绮丽的浪漫,爱与愁的结合,冰与火的交融,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她的散文语言具有古典美、清妙美、音乐美、诗意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课》、《一件小事》、《背影》(以下分别简称为《最》、《一》、《背》文)中,都有人物的背影描写。同写背影.但描写的手法各呈异彩,安排各具匠心,作用迥然有别。对三课中的背影描写作一番比较、辨析,会有助于把握各自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下面从三方面试作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