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兰州石化公司动力厂供水车间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长期偏低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原因,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法,指出了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主要措施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浓缩倍数是循环水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中水回用后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往往难以准确计算。文章探讨了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节水量和浓缩倍数的关系,近而讨论了在多种水质补水情况下,给出了浓缩倍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循环水浓缩倍数是反映和控制循环水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不仅可以降低补充水量、节约水资源;降低排污水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处理量;还可以减少水处理剂及杀生剂的消耗量、降低水处理成本。提高浓缩倍数运行是目前公认的有效节水方法。但随着浓缩倍数的提高,循环水系统结垢和腐蚀因子也随着成倍上升。这就需要把浓缩倍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目前我厂要求把浓缩倍数控制在3~5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石化行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的现状,从设计、现场管理和水处理药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浓缩倍数提高的原因;并结合一些石化企业的处理实例详述了提高安庆石化炼油I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几条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了在高浓缩倍数条件下运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反渗透技术用于沼液浓缩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渗透技术用于沼液的浓缩,不仅不会破坏沼液的有效成分,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沼液中的有效成分,更利于作为无公害的农作物肥料。通过反渗透技术浓缩沼液还大大地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浓度。本实验测定了4种不同浓缩倍数下产水的电导率和COD值,且COD均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并在不同浓缩倍数下考察了进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确定了3倍浓缩为最优倍数;对沼液的浓缩液进行了有机物的分析和重金属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有机物成分主要有烷烃组成,且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肥料标准。研究为沼液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循环水系统作为降低工业生产用水成本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循环水浓缩倍率是重要的经济指标,对循环水系统运行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循环水补水为矿井水,水质较差,导致循环水水质恶化的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水处理措施,避免了系统腐蚀、结垢的风险,浓缩倍数由2.3提高到目前的4倍。  相似文献   

7.
杨杰 《科技资讯》2012,(15):79-80
工业循环水系统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当前钢铁企业的用水状况分析,明确浊、净环水系统中的管理重点,紧密结合生产环节对循环水管理措施进行有效改进,在提高浓缩倍数的情况下水质稳定,腐蚀率控制在0.010mm/a以下。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薄膜分离技术具有低能耗、无相变、无污染,且分离效率、浓缩倍数高等优点,我们利用它成功地开发出电镀废水零排放系统并实现重金属回收再用。该系统采用二级膜分离技术,来实现分离、浓缩电镀器件漂洗水。设计浓缩倍数为100倍,处理流量为500m^3/Hr(25.℃)。被膜分离后的浓缩液经过特殊研制的萃取刑,将浓缩的重金属自动萃取回到电解槽再用。本装置适合各类电镀系统,处理后电镀废水污染物含量优于国家最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膜集成技术用于电镀废水资源化不仅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还回收了废水中的有害重金属,变害为宝,使水资源得到再利用,从而推动我国电镀工业的持续发展。一年多使用证明,本装置不仅由于实现电镀废水处理的零排放和回收再利用重金属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也为在两年过渡期内全国所有电镀企业这标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循环水运行系统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广德 《太原科技》2007,165(10):58-59,62
介绍了山西天泽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厂循环水运行系统的概况极其特点.探讨了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改进,针对水质中的不同浓度,系统浓缩倍数较高的情况,提出了控制循环水药剂配方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陶瓷膜和纳滤膜的组合分离技术代替板框对霉酚酸发酵液的过滤,对霉酚酸发酵液进行澄清和浓缩实验.采用陶瓷膜(0.1μm)和S-372纳滤膜技术对霉酚酸发酵液进行研究,研究了膜系统的通量、加水倍数和浓缩倍数等因素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在陶瓷膜加水4倍时,霉酚酸的收率可达96.5%,平均通量可达160~180 L/(m2·h);纳滤对霉酚酸的截留率和收率均达到98%,霉酚酸效价可浓缩到21 g/L,通量为25 L/(m2·h)左右,与板框滤液效价相比,提高了3.5倍.结果表明:陶瓷膜和纳滤膜的组合工艺在产品收率及产品质量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板框过滤,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正确选择区域供冷系统设计负荷并优化其主机运行策略,对某区域供冷系统的逐时实际冷负荷变化规律及数值预测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区域供冷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及流量进行实测,得到并分析实际逐时冷负荷;通过增加输入层数据,建立改进人工神经网络负荷预测模型并对预测值及其误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供冷系统在各负荷区间运行时间分布较均匀;在实测期间,系统在高负荷区间的运行时间所占比例为17.5%,最低负荷区间的运行时间所占比例为13.5%,其他负荷区间运行时间比例为15%~20%,这与单区域供冷系统负荷越大则运行时间越短的特点完全不同;并且区域供冷系统连续24h工作,实测日最小运行负荷仅为当日最大实际负荷的11.8%,逐时负荷变化范围大,这说明区域供冷系统更应注意机组容量选型和运行策略优化;由经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得出的负荷预测值与实际值较吻合,其相对误差受用冷区域功能与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耦合场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大直径棒材穿水冷却过程进行了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研究了冷却水流量对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决定冷却水流量的两个因素———冷却器入口截面积及冷却水流流速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表明:当流量相对较小时,流量的改变对冷却效果的影响较大;当流量增大到一定值后,随着流量的继续增大,对冷却效果的影响逐渐减小;冷却水流流速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程度大于冷却器入口截面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发动机台架的动力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介绍了汽车冷却系统的计算方法,主要是散热器等零部件的选择,并通过实例进行风扇能力和散热器能力的校核,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热害矿井风流为研究对象,建立能量平衡方程,通过理论推导出非稳定多股流冷负荷表达式、稳流冷负荷表达式、稳定流忽略动能变化、忽略势能变化、忽略风机做功影响等5种情况下冷负荷表达式,推导了井下湿空气焓变的表达式和围岩散热计算过程,案例分析和计算矿井冷负荷,对热害矿井治理和设计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考虑曲率的影响下计算获得了叶片前缘带扩张形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分析了平均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圆柱形孔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圆柱形孔相比,扩张形孔射流的覆盖面更宽,冷却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常规空调系统一般以冷凝除湿为主,之后需要再热才能满足送风温度要求,即浪费了冷量又消耗了再热的热量。为降低空调系统再热负荷,提出了双冷源空调机组。双冷源空调机组是在组合式空调机组中设置两个或多个表冷器,各表冷器可根据其功能采用低温冷源(如供回水7/12℃)和高温冷源(如供回水14/19℃)。为研究双冷源空调机组性能,试制了一种双冷源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两组表冷器并联的形式组装。实验研究了高温表冷器的供冷能力、全热交换效率和除湿效率等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供冷性能和节能性。结果表明,高温表冷器单独运行时,理想制冷效率显著提高,节能效果明显,送风温差可以满足室内要求,但除湿能力不足。两组表冷器联合运行通过合理设置表冷器的送风占比,完全可以满足空调系统送风要求,节约再热能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在双冷源空调机组运行过程中,高温表冷器承担的负荷部分越大,系统的能效比EER就越大,节能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牛顿冷却定律的冷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牛顿冷却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介绍,详细探讨了牛顿冷却定律在热学实验中散热修正方面的应用,同时提出了一种利用牛顿冷却定律求得物质比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玻璃熔窑池壁冷却为对象 ,对新型“内置”冷却排管池壁的热工性能进行了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数值计算和模拟实验 ,得出不同条件和参数下的池壁温度分布及传热情况 ,为选择最佳池壁冷却结构尺寸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宽板坯连铸二冷区喷嘴冷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宽板坯连铸实际工况条件,测定不同冷却条件下喷嘴的冷却特性曲线,分析不同喷嘴布置与连铸实际需要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喷嘴水流密度峰值随着冷却水量的增加而变大,水流覆盖区域变宽;当喷嘴冷却水量过大时,水流密度分布均匀性不好;气体压力对喷嘴水流密度分布影响不大;双喷嘴喷淋水重叠区的叠加效应随着左边喷嘴冷却水量的递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两喷嘴间距的变大而逐渐减弱;喷嘴间距为450 mm时,铸坯表面喷淋水流密度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厂生产的高炉铸铁冷却壁进行热阻分析,计算不同参数条件下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从而探讨冷却水速、水垢厚度、涂层厚度、气隙厚度等因素对高炉冷却壁冷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冷却水速、减少水垢、减小涂层厚度均可提高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气隙热阻占总热阻的71.6%以上,是影响冷却壁冷却能力的限制性环节,减小气隙厚度可以明显提高综合换热系数。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在121.5~343.8 W/(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