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华西大蟾蜍的食性分析结果,华西大蟾蜍主要以动物食物为主,占总食物的83.11%.所食的动物隶属8纲14目55科,其中昆虫纲数量最多,占动物性食物的78.07%。  相似文献   

2.
蟾蜍,在我国司空见惯,然而大蟾蜍举行集体婚礼,却是罕见的奇观.今年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八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南郊杂草丛生的沼泽地里,发生的蟾蜍集体婚礼规模之大,盛况之久,场面之壮观,更是空前的.每天有千只以上的大蟾蜍,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四封山水库出发,横过马路,奔向沼泽地.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是婚礼的高潮期.大蟾蜍行进时的密度,每平方米有时高达5~6对.先期到达沼泽地的是雄蟾蜍,它们争着卖弄歌喉,发出嘶哑的叫声.实际上它们在唱"求婚曲",以此求得雌蟾蜍的青睐.雌蟾蜍听到美好的"爱情之歌",争相前来"赴约".在雌雄蟾蜍的婚礼进行中,雄蟾蜍为了争得意中的雌蟾蜍,发生了一场混  相似文献   

3.
蜈蚣的毒出自牙齿:蜈蚣众多的腿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很多蜈蚣身体的前部和后部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你错拿了它们的尾部,它们会蜷缩起来咬你一口。这种百足之虫主要以小虫为食,却以猎食蟾蜍和老鼠著称。  相似文献   

4.
2022年5月22日,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记录到1只食蟹獴捕食中华蟾蜍一例,该獴进食后出现倒地、侧卧和仰卧等痉挛动作,经过查看红外相机记录的267次行为并进行比对,认为该獴出现痉挛动作与取食中华蟾蜍的相关显著,符合一些哺乳动物的蟾蜍中毒症状。经查阅相关文献,有獴属动物捕食其他种类蟾蜍的记录。经分析认为,食蟹獴能够捕食中华蟾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食蟹獴把蟾蜍按在地面上翻滚摩擦,擦除了一些体表受刺激时分泌的毒性浆液;二是避开了含毒量高的头部和背部的皮肤,仅吃肌肉和内脏。  相似文献   

5.
花背赡蜍(Bufo raddei Strauch)属古北界种类,从苏联的西伯利亚东部伸展到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和安徽的北部。江苏盐城是花背蟾蜍在我国东部分布区所已知的最南界,晏安厚(1985)的杨州记录有误。关于这种蟾蜍的生态学,过去仅叶增芳(1965)就食性、姚树义(1984)就繁殖作过报道。作者于1985年9月至1986年4月在徐州近郊对它们的秋冬季生态作了观察和研究,现摘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传珍 《枣庄师专学报》1990,(3):101-102,100
鲁南地区河流纵横,丘陵连绵,野生动物多,在众多的野生动物中,蟾蜍、青蛙为望族。夏雨过后,池塘、沟河,蛙声一片;田野道旁,蟾蜍觅食。当地民众视它为吉祥物,奉它们为保护神,甚至尊为祖先,举行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知道,一些两栖动物的卵有毒,这可以保护它们不受其他动物袭击。例如,甘蔗蟾蜍的卵中含有一种类固醇毒素,叫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然而,作为毒性最强的一种两栖动物,草莓箭毒蛙的受精卵中却并没有毒素。那么,它们的蝌蚪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最近,美国约翰卡罗尔大学(John Carroll University)的拉夫·沙皮里托(Ralp h Saporito)和他的同事们揭开了这个谜底。草莓箭毒蛙是中美洲的一种有毒青蛙。它们自身无法合成毒索,只能从它们所吃的小虫子、蚂蚁和其他节肢动物中获取,并将这些食物中的生物碱储存在皮肤的腺体中。在产卵的季节,雌蛙会将蝌蚪孵化在叶子中的小水洼里,每天用自己未受精的卵喂养它们,直到几星期后,蝌蚪变成青蛙为止。  相似文献   

8.
由于实验的需要,我养了一批中华大蟾蜍.将它们从野外捕来的时候是初春季节,尚处在冬眠期,四肢僵硬,动作无力.我将它们放置一背阴处水泥池中,池底有两级,低者约占四分之一,蓄满水;高者裸露,因为蟾蜍是两栖动物且陆栖性较强.这里留给它们栖息活动.开始放进去时,它们好像有知觉似的,300多只蟾蜍皆向低洼蓄水处缓缓爬去,入水,蛰伏,不再动.起初我很担心,这么多个体拥挤在一起,会不会窒息死亡?一个月后天气明显转暖,蟾蜍们也从冬眠中醒  相似文献   

9.
鳄鱼要吃只蛤蟆,还不是像我们捏死一只蚊子那么简单。可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胖蛤蟆,鳄鱼想要下口就没那么容易了!涨起肚皮吓唬谁?这种蛤蟆名叫毒蟾蜍,它们个个都是用毒高手,就因为它们的剧毒,野狗倒下了,蜥蜴倒下了,就连鳄鱼在它们的剧毒面前也不得不低头!这不,说话的工夫,它们又打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一、将北京所产的6种无尾两栖类作相互杂交实验。除了狭口蛙一种没有成功外,其余5种的互相杂交可以归并于下列5类:1.能够发育成幼蟾或幼蛙者有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或黑斑蛀与金线蛙的相互交配。2.发育至蝌蚪期的有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少数受精卵。3.发育至囊胚期的有哈士蟆♀X 黑班点(?)。4.只能使卵产生不规则的卵裂沟的有黑斑蛙♀X 花背蟾蜍(?)或哈士蟆(?),金线蛙♀X 大蟾蜍(?),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多数精受卵。5.没有卵裂现象的有大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花背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黑斑蛙♀X 大蟾蜍(?),金线蛙♀(?)哈士蟆(?),哈士蟆♀X 大蟾蜍(?)或花背蟾蜍(?)。二、自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相互杂交得到在形熊上不同的蟾蜍,说明了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卵细胞质是不同的。虽然自相互交配所得的杂种蟾蜍的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卵细胞质或其含物的不同,也能够影响它们的胚胎发育,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肺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呼吸器官,而蛋白质是肺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变化,肺组织蛋白质的表达也会有所差异.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技术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Wistar大鼠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中的低分子蛋白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蛋白质条带逐渐增加,分别为19,20,20,24条,4种动物肺组织共有的蛋白质条带有11条.仅花背蟾蜍、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共同表达的蛋白质条带有2条;仅花背蟾蜍、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仅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2条;仅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3条;仅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5条;仅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并且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有各自的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川芎嗪 (TMP)对由乙酰胆碱 (ACh)或高K+ 引起的离体蟾蜍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儿茶酚胺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胶原酶 ( 0 5mg/mL)消化蟾蜍肾上腺 ,再用牛血清白蛋白 ( 5mg/mL)终止消化 ,获得离体的蟾蜍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用乙酰胆碱 ( 2 0 0 μmol L)、高K+ ( 6 5mmol L)、川芎嗪 ( 0 5× 10 - 6 ~ 2× 10 - 6 mmol L)或它们的混合液分别作用于离体嗜铬细胞 ,测定其儿茶酚胺 (CA)的分泌量。结果 川芎嗪对乙酰胆碱或高K+ 引起的分泌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离体蟾蜍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可作为刺激_分泌耦联的模型 ;川芎嗪可能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14.
<正>从古至今,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亦名雉鸡)就在村庄周围生活,可是人们却一直没能把它们像原鸡一样驯化。环颈雉桀骜不逊,不愿在人们的庭院里讨食,所以无可奈何的人们只好称呼它们"野鸡"。中国的环颈雉有19个地域亚种,体羽差别甚大,主要体现在颈部的羽环及羽色的差别上。秦岭南北坡的环颈雉主要差别在于羽环,北坡的环颈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下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松果体在中华蟾蜍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了不同温度下(5、10、15、20、25和30℃)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表明,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有5种放电形式(单个放电、连续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不规则放电),在不同温度下,其各种形式放电单位所占比例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松果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逐渐升高,在30℃时达到最大;放电幅度在25℃时最高,30℃时略有降低,证明松果体参与了中华蟾蜍的体温调节,可能与热敏神经元的活动有关,但热敏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鱼类是典型的水栖脊椎动物,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两栖类是承前启后、水陆两栖的中间过渡类群.在受精方式上和繁殖行为中,两栖类的"过渡"特征和"桥梁"烙印,都充分表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在鱼类的繁殖基础上,历尽沧桑,艰难跋涉,对受精方式和繁殖行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对策"、"尝试"和"探索",从而对爬行类开创陆地繁殖,建立了卓著的一功.青蛙、蟾蜍,是世人皆知的无尾两栖类.它们  相似文献   

17.
金蟾蜍之死     
忆语 《青年科学》2010,(8):22-22
1966年,美国动物学家杰·萨维奇在位于哥斯达黎加境内的蒙特维德云雾森林自然保护区里发现了一种通体金黄的蟾蜍,立刻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黄蟾蜍平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地洞里,每年4月份雨季到来时它们钻出地面,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2016,(3)
正罗曼.罗兰曾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了它,一切会变成黑暗。"不错,在火焰树蛙看来,每一个雨夜都是一个硕大的舞台,它们在这里为爱而歌,为爱而战,哪怕竞争激烈、前途险阻,也不遗余力、奋勇争先。当最后一缕余晖在夜空落下帷幕,从那个浅浅的沼泽地里传来青蛙和蟾蜍愈发嘹亮的歌声。火焰树蛙便是蛙类"合唱团"中的一员,它们披着黄褐色的华丽外衣,个头较小,歌声却十分特别。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花背蟾蜍,俗称癞哈蟆,在兰州地区分布很广,数量多。雌雄异色,雌蟾蜍体色艳丽,体背呈黄绿色,有红褐色斑纹。雄体体背呈橄榄绿色,有许多桔红色疣粒。雌体比雄体大,故非常容易区分。花背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业害虫,如小地老虎,粘虫,蝼蛄和大叶蝉等。对农作物起保护作用。鉴于对花背蟾蜍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于1980年3月—7月,对它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初步掌握了它的繁殖规律,现报告如下: 我们选择了一片面积约为500×4m~2水塘为基点进行实际观察。水塘深度4—34cm,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20,(3)
正捕鸟蛛的英文名是"bird-eating spider",欧洲探险者第一次登上南美洲时,发现这些巨型蜘蛛可以捕食幼鸟,便为它们取了这个名字。最早被命名的捕鸟蛛Avicularia,拉丁词源即为"鸟"。东南亚分布的捕鸟蛛隶属棒刺蛛和食鸟蛛2个亚科,它们巨大的体形常常会引来人们的关注,一些种类还有着丰富的色彩,为摄影家和观察者们所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