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排气是舰船主要热源,是红外制导武器的主要目标.本文对引射扩压器排气系统——一种典型的红外抑制装置进行了流场、温度场以及管外红外辐射场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国外发表数据比较,证明所述方法是正确可行的.流场计算应用SIMPLE 程序,着重讨论了边界条件的选取,红外辐射场计算程序完全是自编的.文中对计算结果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海天背景下的红外序列图像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红外成像制导仿真而言,无论是半实物仿真还是数学仿真,关键在于红外序列图像的生成.该文介绍通过OpenGL模拟海天背景下舰船目标的红外序列图像.首先对舰船目标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目标背景的温度场和红外辐射特性,同时通过Lowtran7软件来计算大气传输中的辐射衰减,对得到的辐射量进行量化,最后利用双缓存技术实现红外图像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有限体积法耦合求解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时角度离散数目不足的问题,提出多重角度离散方法,并计算了某轴对称排气系统的空腔-喷流组合红外辐射特性。用较粗的离散角度耦合计算每个喷管空腔微元面的辐射亮度,用较细的离散角度对空腔-喷流组合辐射的每个控制角进行独立计算,求解红外辐射强度。结果表明,多重角度离散方法可以使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程序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探测方向更加灵活,克服了有限体积法求解喷管空腔-喷流组合辐射强度分布时角度离散数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矿岩红外发射光谱的测定及其在石油测井中的可能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物体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特性以及矿岩红外发射光谱的测定,并给出了在一定温度下,对不同矿岩样品发射光谱测定的结果;讨论了红外辐射测温以及热成像系统在石油勘探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5.
舰船电子系统电磁兼容是舰船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电磁干扰产生的原理出发,详细阐述分析了舰船电子设备干扰产生机理及传播途径,讨论了各系统的电碰兼容问题,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为舰船电磁兼容设计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舰船辐射噪声的倒谱信息.倒谱可以避免连续谱特征的不稳定性,基于此,将倒谱代替连续谱作为舰船辐射噪声识别的特征,并对实测的海上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识别舰船辐射噪声的目的,且识别率高.  相似文献   

7.
巡航导弹的红外辐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面防空的需要,深入研究了巡航导弹的红外辐射特征,对构成巡航导弹红外辐射条件的气动加热、羽流和尾喷管辐射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计算结果,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实验研究了辐射光弹药的毁伤机理 ,给出了实验结果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表明 ,药剂配方基本成份选用正确 ,比例合理 ,实验方案经济、有效 ,干扰光源的红外辐射特性能覆盖目标的红外特性 ,对红外探测器进行干扰和破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但药剂最佳配方问题和辐射光有效辐射强度提高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排气系统的红外特征,以轴对称喷管为基准,设计了一种出口宽高比为4∶1的二元喷管;并对二元喷管出口型面进行不同尾缘修形。在商业软件中计算了二元喷管的温度场、速度场、压力场和组分浓度场的分布,采用自主开发的红外软件NUAA-IRSE,用反向蒙特卡罗法计算各喷管的红外辐射特征;并与基准轴对称喷管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二元喷管及对其尾缘修形后,遮挡了部分排气系统内部的高温部件,强化了尾喷流的掺混,在大部分探测方向上抑制了排气系统的红外特征;在喷管推力系数下降小于2%前提下,尾喷流红外最大降低36%,高温壁面红外最大降低28%。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似序列重复度的舰船辐射噪声时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舰船辐射噪声的时域序列波形的特点,对其数据序列本身的局部相似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相空间重构(维数为5,10,20,30,50).接着在此相空间基础上,利用相似序列计算出重复度(RRPT)参数,绘制了舰船辐射噪声的重复度曲线并分析其特征.最后利用RRPT参数提取了数据序列的熵信息.实验表明重复度曲线和熵信息较好地反映了舰船辐射噪声的时域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船用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红外抑制装置结构特点的基础,从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两个方面分析了该装置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分析讨论了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得到了若干有益的结论,为工程设计和分析船用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红外抑制装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舰船燃气轮机排气引射冷却系统的流动传热数学模型,并用数值方法对其进行计算,采用扩大计算域的方法处理管内管外的混合流场问题,推导了气固交界面上具有耦合传热时的控制体离散方程式,界面上的辐射热流以附加源项的形式出现在离散方程中,把计算出的排气引射冷却系统出口的截面上的压力值作为反馈信息,来调整二次流引射处的速度值大小,与相应的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数值处理方法及计算结果是可靠的,这些结果是进一步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船舶中排气羽流热和气体组分的流动特性,更好地揭示其热分布及红外辐射特征,以某现代常规动力船舶为例,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开发了recRhoSimpleFoam可压缩羽流热特征求解器,该求解器能够计算船舶羽流温度的热分布及各气体组分的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网格数量、离散格式和边界条件对排气羽流温度和气体组分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划分精细度能够影响其数值模拟的求解结果,精细网格对于热特征的分析更为有利,离散格式和边界条件的改变对于其羽流温度的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为下一步流场的优化以及红外仿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一款摩托车发动机加装二次补气装置后怠速稳定性提升的原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原机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模型标定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二次补气发动机仿真模型。利用以上模型分析二次补气对怠速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原机怠速不稳的主要原因为其残余废气系数过高。为解决原机怠速不稳问题,从配气相位出发,研究在对原机动力性影响较小的情况下降低残余废气系数的方法。结果表明:将排气相位整体提前可以将残余废气系数降至二次补气发动机的水平,且扭矩下降最大值不超过2%。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汽车尾气扩散箱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采用量纲分析法(π定理),在确定城市道路汽车(含其他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求导并建立了尾气扩散箱型模式的普遍式,模式待定参数少,运用方便,不仅与由质量守恒定律求得的结果一致,耐用包括了目前国内外根据实测或实资料建立的多个箱型(经验)模式,该模式运用于北京某大街及3个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中,污染物预测质量浓度与实测质量浓度相关显著,表明模式的建立过程是科学的,合理的,该模式可用于城市道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物浓度预测,并可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现行催化器模型的缺点,提出了改进模型,改进的催化器模型考虑了工作过程的非稳态基本特征和催化过程与排气管中气体流动的相互作用。还对新模型的求解方法和求解结果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工业废气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利用研究高气压微空心阴极辉光放电的成果,设计了一款能够用于工业废气处理的气体消毒装置,对该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对工业废气中的甲烷清除达到70,苯清除达到90,消毒效果相当好。  相似文献   

18.
本煤层单一顺层瓦斯抽采钻孔的渗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本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合理布置问题,通过建立钻孔抽采瓦斯的渗流场控制方程和煤层变形场控制方程,结合钻孔抽采瓦斯的初始及边界条件,推导出钻孔抽采瓦斯渗流的固气耦合数学模型.以石壕煤矿本煤层单一顺层钻孔瓦斯抽采为工程实例,基于研究区域的煤层瓦斯赋存特征,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获得了本煤层单一顺层钻孔周围煤层瓦斯压力、煤层瓦斯渗透率、煤层瓦斯渗流速度和煤层变形的分布规律.确定了本煤层单一顺层钻孔抽采瓦斯的有效影响半径,从而为本煤层单一顺层瓦斯抽采钻孔的优化布置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石壕煤矿本煤层单一顺层钻孔抽采瓦斯的有效半径分别为4 m左右;在延长钻孔抽放时间不到20%的情况下,减少了钻孔工程量50%左右,抽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维垂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模拟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水分分布的动态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湿润锋的分布,并且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从而可为定量化研究填埋气体和浸出液释放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水下排气是一种具有红外抑制作用的排气方式,在水下负压区排气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力与结构混合增压的水下排气方式.首先,在排气管末端建立水微团力学模型,得出提高排气压力可以实现水下排气,并指出叉管叉角、支管直径与排气压力存在相互关系.其次,应用SPECIES模型,分析了排气管道与动力增压管道连接处的流体特性,揭示出低压气体通过卷吸作用而排出的排气机理.最后,模拟了叉管结构的流场分布,得出叉管结构具备增压性能,并推导了海水倒灌量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水下混合增压排气方式原理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