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国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1.1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来看,服务业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3%,其中,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为43%,中等收入国家为61%,高收入国家为71%,美、德均为71%,英、法均为74%。  相似文献   

2.
冯琳 《创新科技》2012,(3):24-25
<正>前不久,世界银行发布了一篇中国未来20年发展的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应缩减大型国企规模,让其运营更像商业公司,同时让私营公司更容易参与竞争。由此,引发了学界新一轮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孰进孰退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科技智囊》2013,(7):I0006-I0007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表示,我国海洋经济2030年前仍将处于成长期,2030年后海洋经济发展将进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05,(5):7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章晟曼认为,尽管中国可望在2030年、204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仍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经济高速可持续增长和消除发展不平衡等三大挑战。章晟曼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年会上说,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将决定中国未来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也决定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是否顺利。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技》2010,(1):5-6
<正>1月7日,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中国最严重的不平衡是收入差距问题,而不是人民币汇率。林毅夫在出席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中关  相似文献   

6.
正"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贯穿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逻辑主线。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这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1月20日,在被问及中国是否会在2050年成为最强大国家时,基辛格回答说:中国每年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中国将由于计划生育而在2030年开始出现巨大的人口危机,这种人口危机是其他国家都未曾有过的。因此,不能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简单地推测中国将成为强国,没有理由认为美国将落后于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对中国来说,20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据普华永道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50年又将是一个时间节点,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明显领先于美国的最大经济体。届时,不管采用哪种计算方法,中国的经济规模都将占前十位国家总和31~32%以上。那时的中国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国,大国外交与全球事务将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在此之前,中国将强未强,其国家定位仍将是世界影响力逐步加大的亚洲地区大国,  相似文献   

9.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23,(8):10-11
<正>1世界银行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1%3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2023年4月期《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1%。报告称,得益于中国的不断开放和经济活动的大幅反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将超过此前预期,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去年10月预测的4.5%上调到5.1%,较世行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所预测的4.3%,上调了0.8个百分点。此外,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的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5%回升至5.1%,高于去年10月预测的4.6%。不过,报告同时指出,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体今年面临多个下行风险,包括全球增长放缓、大宗商品涨价等。  相似文献   

10.
<正>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中国能源资源禀赋被概括为“一煤独大”,煤炭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中国污染的最大来源。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但根本途径是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博览》2009,(2):14-15
世界银行2008年12月9日发布了4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以及若干大宗商品的走势。该报告认为,全球GDP增速将从2008年的2.5%下降到2009年的0.9%,这一增速是1970年以来最差的经济增速。其中高收入国家2009年GDP降低0.1%,而发展中国家2009年降低至4.5%。与此同时,全球出口量2009年将下降2.1%,这是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超过第一次石油危机时1975年1.9%的减速。  相似文献   

12.
<正>徐秀军: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非常关注。在对外经济工作中,中国在这方面正承受来自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对什么是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y)或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economy)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界定。很多国际机构在其文件或报告中都使用过发展中国家这个概念,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与世界大国的差距迅速缩小。尤其是近年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的同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出口的强劲、需求的巨大,世界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制造”或“中国因素”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于是乎,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威胁论”汹涌而至。2003年4月,世界银行的《全球金融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日益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动机。2004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穴IMF雪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受裨益。联合国贸易与…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崛起"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话题之一,许多国家、智库和重要国际组织都十分关注中国科技的崛起,并发文加以评论与分析。本文在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美国国家科学院、兰德公司、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国家亚洲研究局,英国皇家学会、智库Demo s和财政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再辅以研究积累而成,主要从下述几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咨询研究的一个综合汇报。内容包括:能源形势与挑战;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050年前我国能源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我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基本内涵,对其中的六项子战略进行了阐述;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是经济、环境双赢的战略,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气候变化有多少质疑,中国能源走向绿色、低碳都是必须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能源战略不仅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本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发展展望;最后提出了若干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重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起发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报告,认为到2030年,信息技术、自动化与制造技术、资源技术以及健康技术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谢国忠指出,中国从经济实力上看,至少是一个第二世界国家,而工资水平依旧处于第三世界。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工人为了同样的收入通常要付出双倍的劳动。中国资产价格至少两倍于世界其他地区。低工资和高资产价格使中国劳动力和资本成本极低。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10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布了《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Global Trends 2030: Alternative Worlds)》[1]研究报告,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与美国总统选期同步发布的全球趋势预测报告是NIC自1996年以来,每4年一次的最为重要的情报产品.报告汇聚了全美以及近20个国家的专家智慧和来自互联网的意见,对2030年前可能出现的世界性趋势进行预测,为美国总统及政府提供未来全球战略的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20.
尹征 《科技信息》2009,(34):I0043-I0044
一、导言 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