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含煤层序地层学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钻井岩芯实际资料研究,较为详细的识别了西黑山矿区西山窑组下段煤层。本文研究重点是含煤层段西山窑组二级、三级层序的划分,主要依据钻井、编制分析单井相图,以准噶尔盆地含煤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为基础,通过对钻孔资料,相关剖面的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分析,识别出准噶尔盆地东部研究区中侏罗统层序地层界面类型,从而建立其层序地层格架,对今后该地区找煤并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邹灏  马成龙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3):19-19,23
本文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取野外实测与室内微观研究结合,对贵州孟关地区下三叠统长兴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坳陷下三叠统大冶组碳酸盐岩发育,研究区该组地层可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TSQ1和TSQ2,且均由海侵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TSQ1中TSTHST,而TSQ2中TSTHST。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方法,结合钻井资料,对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自生成岩矿物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碳酸盐矿物、硅质胶结、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是研究区内须家河组砂岩主要的自生成岩矿物。碳酸盐胶结物可据形成时间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碳酸盐矿物,岩石中碳酸盐矿物含量与储层孔隙度负相关;自生硅质与储层孔隙关系较为复杂,这与硅质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有关;环边绿泥石的发育对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然而对储层整体的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2)各成岩矿物不同的沉淀机制影响着在层序格架内发育的位置,早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沉积时水体性质有关,易于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而成岩晚期的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岩石内部所含泥质和临近的泥页岩层中的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同时自生白云石在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更加发育;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与泥质含量的高低有关,易于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和下降半旋回;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受海(湖)侵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不过海绿石多见于须二段的上升半旋回。(3)层序格架内砂体的成岩演化差异显著,根据各自生矿物的分布发育特征,川南须家河组储层上升半旋回更易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四川彭县小渔洞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常伴随二叠系飞来峰灰岩出现。该文着重介绍了丙寅沟出露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剖面,分析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的划分、顶底界线讨论等)、动物群面貌(着重介绍Claraiawangi和C.stachei化石带),并与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5.
通过江西省萍乐坳陷带西段下三叠统米级旋回层序的研究,发现本区下三叠统三级层序结构模式不同于Exxon提出的典型模式,而是"凝缩段+HST"的特殊沉积模式,为加深效应强于变浅效应的结果,并依此划分为4个三级旋回层序。同时发现,米级旋回层序与三级旋回层序有相似的沉积结构模式,其界面均为淹没不整合面,为快速海侵作用下的淹没事件的产物。向上两者均为逐渐变浅的沉积过程,说明沉积过程中存在着"相"的等级与层次。依据旋回层序的研究,本区乃至江西省早三叠世由晚古生代的陆表海进入陆缘海的地壳发展阶段。由于印支运动的强烈造山作用,致使早三叠世沉积层序总体表现为向上变浅的沉积特征。陆缘海的古地理环境随着早三叠世结束而终结。  相似文献   

6.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和成藏要素分析,恢复了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建立了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典型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  相似文献   

7.
王健宇 《科技信息》2011,(36):I0219-I0220
本文以川东北Y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震层序2为例,在碳酸盐岩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碳酸盐岩正演地层模拟研究,再现该层序的发育过程,预测台地边缘鲕滩储层的分布,并对地震层序解释结果进行检验。模拟考虑了碳酸盐生产率、侵蚀、搬运、沉积等参数的变化,模拟所需用的初始地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根据地震层序解释结果确定。模拟的地层结构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模拟的沉积相分布与实际钻井结果能较好地对比。本文的研究表明,正演地层模拟为地震层序解释提供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并可对碳酸盐储层相带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对铜陵地区的上石炭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上石炭统分为A、B、C 3个沉积层序,分别相当于黄龙组的下部、中上部和船山组.其中层序A、C属于Ⅰ类层型界面,层序B属于Ⅱ类层型界面.与Ⅱ类界面相比,Ⅰ类界面比较清晰易辨.区内缺乏低位域,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域(HST)组成,并且海侵体系域不甚发育,高位域组成了层序的主体.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演变,但局部构造沉降则影响了沉积物的厚度.  相似文献   

9.
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石柱地区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发育.在野外实测及室内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的沉积特征,并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发育于滨岸、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四种沉积环境中,其中滨岸发育于吴家坪组底部,碳酸盐缓坡发育于吴家坪组中下部,碳酸盐台地发育于茅口组和长兴组,台盆发育于茅口组上部和吴家坪组的中上部.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可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其底界面类型多为Ⅱ型层序界面,多缺少SMST体系域;受东吴运动的影响,PSQ4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为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并发育了LST体系域.研究区台盆相的发育受控于华南大陆板块内部强烈的板内裂谷(裂陷)作用,其边缘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广泛发育,通过对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系统观察、分析,发现该地区龙马溪组裂缝非常发育,并且多为中-高角度缝,裂缝的展布规律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差别较大,同一地点的不同层段裂缝的发育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川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及长宁构造几何学特征初步分析,控制长宁地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为多期复合、联合的构造应力场和构造部位,岩石中脆性矿物的含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对于日后该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