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陶渊明一生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其哲学思想主要展露出由儒至道的嬗变脉相,反映在创作上,则是其作品的哲学境界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而表达的审美倾向的转变。铁渊明诗表现了三各哲学境界:物质主义生命境界、伦理价值生命境界和自足自由的生命境界,追求自足自由的生命境界代表陶渊明诗歌创作的主要审美倾向,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趣旨、平和自然的艺术风貌,题材内容的选取,并深刻体现了人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孙原湘的诗作,探讨邵雍对他的影响,认为孙原湘论诗主性灵,主张无性情不可以言诗,而邵雍是一个道学家,两人似乎很难联系起来,然而,孙原湘却是邵雍的异代知音。孙原湘尤钟情于邵诗中的哲理与风韵;而其对邵雍的追随、偏爱与学习又是全方位的——从诗论、诗歌创作到具体的创作过程、意象选择、哲理阐发。  相似文献   

3.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浸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刘秉忠学术多承邵雍之学,其受邵氏哲学思想影响之处,主要在于其认识论。可以说,刘秉忠于文学审美理想与审美观照上及至在具体文学创作中,都可见邵雍"观物"思想于其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影响,这正是探讨刘秉忠的文学,而又必须于其学术进行观照的一个原因。另外,邵雍之学中体现的文学价值观亦影响了刘秉忠于文学价值的认识。总之,刘秉忠的学术于其文学观的重要方面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善括是南宋颇负盛名的士大夫与文学家。其一生仕途坎坷,宦游经历丰富,交游酬唱之作尤为丰富,但目前学界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较少。因此,对赵善括的生平概况、研究现状,其交游诗的体裁、内容与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对赵善括文学创作的认识,以期为发掘江西文化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缦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张问陶是清朝中叶乾嘉时代冠绝蜀中的诗人,其诗独抒性灵,讲求自然、天真.诗人一生四度往返京蜀,经长江三峡两次,沿途写下了大量吟山咏水、观风赏物之作,最著名的是摹写三峡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诗歌,真切自然而空灵,极富艺术特色;其诗歌理论代表了性灵派的文学主张,与他的诗歌创作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晚年罢官隐居后,诗歌创作较前期风格迥异。题材上以描写湖光山色的景物诗为主,也更多地注重对艺术的锤炼。这些诗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意境空灵,清雅脱俗;也有不少涉及佛理与禅义的内容,引禅入诗,以诗说禅,诗意恬淡自然,辨理精深,有禅诗风格。  相似文献   

9.
唐诗中的月亮因诗人的独特情怀和体验而具有不同的魅力。诗人或以月入诗、以月起情,或以月作为修辞手段、作为描写时空的手段,或以月明志,不断丰富着月亮所负载的审美功能和情意,从而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这与其所继承的重农耕的儒家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这一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悯农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全宋诗订补》二书,搜罗广泛,然因宋朝诗歌迄未编成全集,尚有遗珠。现录一二,求正通人。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全宋诗订补>二书,搜罗广泛,然因宋朝诗歌迄未编成全集,尚有遗珠.现录一二,求正通人.  相似文献   

13.
语音象征指的是音具有意义这样一个概念,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声音象征意义的存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英诗与语音象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单个音和音组都具有相应的象征意义,并且音和音之间,以及语音和语篇之间都密不可分,同时,语音象征也可应用于英诗教学。  相似文献   

14.
陶诗和玄言诗联系密切,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玄言诗中已经潜藏着田园诗的题材因子,陶渊明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玄言诗并非都是抽象说理,好的玄言诗也能表现一定的词趣,陶诗在这方面显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陶诗与玄言诗在语言上都不假雕饰,二者在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山水诗是玄言诗的产子,那田园诗也同样是玄言诗的爱儿.说山水与田园同出一源而两水分流,这并不是难以置信的梦呓.  相似文献   

15.
"十七言诗"是宋代以来中国文化史上出现的一种兼有讽刺性与诙谐性色彩的诗歌形式。明清以降,在文人笔记与口头传统中,"十七言诗"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滑稽故事中得以呈现。"十七言诗"与"滑稽故事"之间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类型间性"。作为一种诙谐的诗歌形式,"十七言诗"区别于"打油诗"。  相似文献   

16.
从《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论证了生命意识是二者的共同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二者生命忧患意识的诱因及生命意识的走向,探讨了二者在生命意识方面的密切联系,从而揭示汉末中、下层文人、寒族生命意识之由趋于觉醒到文学自觉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出现了蒙古族汉文创作现象。在蒙古族汉文创作者群中,那逊兰保是清代卓有成就的蒙古族汉文女诗人。其流传至今的诗集《芸香馆遗诗》,就诗歌题材的拓展而言,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许浑山水诗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许浑千首湿”便是一个集中体现。从“知者乐水”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创作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浑有着如水般圆融通脱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彝族诗歌的音律,从原文看与汉语诗歌相比有根本的不同,其基本形式是押包括韵母、声母、声调在内的音节。彝文文献长诗的音律,也是押的音节,是对一般诗歌押音节模式的灵活运用。在一个长诗文本中,交替着押不同的音节,且有时为行行押,有时为隔行押,有时为段尾押,有时为句首押,有时为句中押,使作品在音律上呈现出起伏变化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20.
于谦诗是于谦人生品性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赞歌,其诗中的太行情结是于谦对太行风物的独特感受,是于谦18年太行经历的情感凝结。太行诗记录着诗人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复杂的心理感受,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寄寓在太行山水中,体现出一种志向,一种气节,风格遒上,格调高远,真切自然,在与太行山水的相拥之中展示了与台阁体迥异的一种气骨,一种说不尽的特殊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