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古至今,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由于自然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土壤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结合土壤的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了诱发土壤特性改变的原因并就现状提出对土壤特性的改良方案.  相似文献   

2.
土地覆盖变化对高山草甸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钱鞠 《科学通报》2002,47(23):1771-1777
以青苦恼高原东南部高寒草甸草地为例,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质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高山草甸土壤特性在不同土地覆盖下的变化特征。随地表植被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密实度下降,原有的致密根系层逐渐风化剥离,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小,水土流失加剧,砾石含量增加,土壤显著粗砺化。上层土壤(0-20cm)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随植被覆盖度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当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大于60%时,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急剧增加。覆盖度小于30%时,植被盖度减少,土壤养分要素含量也随之明显递减,但在覆盖度30%-60%之间变化时,土壤养分含量呈相对稳定状态;从统计角度提出了描述这种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上层土壤含水量随植被覆盖度而增加,土壤含水量随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呈现显著的二次抛物线性过程。深层土壤的养分与水分变化较复杂,与植被覆盖度之间没有明显依存关系。初步估算表明:植被覆盖度从90%下降到30%以下时,高山草甸土壤有机质将流失14890kg/hm^2,氮素损失将达到5505kg/hm^2。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59,4(20):694-694
土壤普查鑑定是我国多、快、好、省的土壤調查研究方法。它是以耕地为中心,公社为基础,“領导、技术、羣众”三結合的羣众运动。不仅在生产实践上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土壤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8年我所研究人員在广东省委領导下,积极参加了我国首次的土壤普查。1959年配合土壤普查运动在全国的开展,我們又分別参加了江苏、湖北、甘肃、云南、安徽、广西、江西等省的土壤普查,广泛地总結了耕作土壤的发生过程、羣众分类命名、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土壤改良的經驗。以江苏为重点,完成了江苏省土壤志和20万分之一、50万分之一的土壤图,以及50万分之一低产土壤分布图。在土壤志中闡明了土壤特性、分布規律和土壤耕作、土壤改良的經驗。土壤图的图例是运用发生学的观点,总結了羣众分类命名的經驗而編制的,反映了土壤的耕  相似文献   

4.
1.发生史决定构造人类的生存与土壤有密切关系,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份和水份而生长发育,人类喜欢自然界绿色的颜容,利用绿色的产物作为粮食、衣料、燃料和建筑材料,构成了人类的文明。众所周知土壤是植物光合成生产的支承体,这个背光的隐藏于土壤的空间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人粪和动物的粪尿,动植物遗体等废弃物最后又回到了土壤,经过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的活动被分解为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5,(7):4-4
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移动地面土壤的能力,比风、雨和河流等所有自然侵蚀过程的总和还强。具体而言,在改变地球面貌的速度方面,人类大约是从1000年前开始超过自然力量的。过去科学家一直以为由农牧业、采矿业和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壤移位程度,和由自  相似文献   

6.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本底值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资料。掌握了环境的本底值,才能判断是否存在污染,并估计污染的程度。土壤是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生产资料,也是环境中有害物积累、转化、迁移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本底值是环境中各项本底值(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绝大部分的能量转化是通过热机过程实现的.热机过程受卡诺循环的限制,不但转化效率低,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烃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以及噪声等,进一步导致大气、水质、土壤等污染,严重污染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Phil.  DE 蓝艳 《世界科学》1991,13(7):27-28
土壤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一氧化二氮(N_2O) 三种温室气体的来源地之一.尽管土壤在人类出现以前就释放出这些气体,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如森林的砍伐和垦殖加速了这些气体的释放速度.如果我们要了解温室效应并搞清对于温室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就得知道更多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与大气间这些气体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土壤pH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固碳、储碳能力,在防治污染、净化水体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面积锐减、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等巨大考验.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养分含量及盐度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红树林的生长状况和生态功能.红树林土壤中pH和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外,也同样受其他理化条件的影响.红树林土壤pH只有维持在合理范围,才能维持和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发挥其强大的固碳功能.红树林土壤通常多是酸性硫酸盐土,硫含量较高,土壤pH与全硫含量一般呈负相关关系.红树的数量、种类、密度、分布以及种群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硫含量,而土壤的氧化状态、硫含量及硫化物的种类和分布又是决定土壤pH的重要因素,同时pH也影响土壤中硫化物的赋存状态.红树林土壤中有机物的摄入和分解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其中有机碳的含量和种类通过影响土壤细菌的种群结构、生长、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土壤pH;同时,土壤pH的平衡又影响着红树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种类.高含盐的红树林土壤的pH与盐度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关系;然而盐度到底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了pH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探索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pH为切入点,综述了红树林湿地土壤pH和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包括pH与硫含量、有机碳、盐度、溶解氧以及N、P含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红树林土壤pH产生的影响.最后,尝试通过上述内容,推理出土壤pH和其他理化性质对具体的气候变化现象和人类活动(如海平面上升、红树林重建等)可能做出的响应.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对于发挥红树林储碳能力、修复和重建红树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壤也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东西,却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资源。土壤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我们身边具有生命力的伙伴。然而,你知道吗?我国的土壤正面临着退化和污染,需要我们的珍惜和保护。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土壤通常是由固体、水分和空气三部分组成。固体组分包含矿物质、有机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这些成分是植物和土壤动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土壤中还生存着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因此土壤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是死的东西,相反土壤是活的,是有生命力和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1.
张磊 《科学之友》2008,(3):49-50
文章从高速公路拱涵出现裂缝的现状出发,从基础下地质土层的特性、拱涵的结构形式及受力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拱涵裂缝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Soil,as a survival natural resource for the existent of human beings,is always highly concerned by contemporary scientists.Being a tag to symboliz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oil science,research in soil classification is a focus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soil science.  相似文献   

13.
塑料助剂是塑料在成型过程中所需要添加的各种辅助化学物质,因此也常称为添加剂。加入助剂的目的是改善塑料成型性能以及制品的使用性能,或降低塑料成本。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主要任务,分析了电视在规划版面时与报纸排版相比表现出的特性,指出了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要把握的一些原则,论述了电视新闻编辑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3方面思考出发,论述了本人对档案管理实施特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邢治俊 《科学之友》2009,(11):112-113
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左权人,一名左权民歌的爱好者,对左权民歌有一种深深的宠爱,在此将自己多年来积累所得拿来与大家共享,以期更多人爱左权民歌,唱左权民歌。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悬臂式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分墙后填土为黏性土和无黏性土的2种情况并提出在实际运用时应当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锐 《自然杂志》2008,30(1):6-11
水土流失是制约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家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以我国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紫色土山丘区4个水蚀区为重点,以土壤侵蚀过程为研究对象,拟解决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复杂环境下土壤侵蚀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调控机理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战略规划;阐明流域产沙和水沙运移规律,减少江河洪涝灾害、维系大江大河和大湖安全;构建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建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为生态建设和制定中国水土保持宏观战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企业负债经营的研究,从其含义、特征等多角度入手,阐述了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负债经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企业要正确运用负债经营这一策略,合理把握负债的尺度,使企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风作风下桥梁结构的抗风性能已经成为影响其设计和施工的控制因素,文中引入了桥梁风致振动的理论研究,对风作用下高速公路车桥系统的绕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