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死刑的渊源、规律、现状以及逻辑论证等角度分析,司法限制死刑是刑罚理性发展的一种必然之选。以司法限制为重心,可以较大范围地获取两大阵营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不失为死刑控制的一条经验之选。少杀、慎杀,尽量不杀,防止滥杀等刑事司法理念决定了以司法限制为重心是死刑控制的合理之选。以司法限制为重心,可以大幅降低死刑适用率,改变刑事司法中“就高不就低“的重刑主义思想,同时必然会加大死刑审判成本,使其成为死刑控制的有效之选。  相似文献   

2.
死刑问题不是单纯的刑法学问题,对死刑裁量的研究也不宜局限于刑法学视域。本文基于死刑司法限制的基本立场,站在刑法学外的视城,从宏观的角度,提取三个因素,就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死刑裁量,依次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对干死刑的态度将是保留并尽量予以限制,这巳成为学界的共识。目前,我国学界大都是从“罪名限制论”以及“司法限制论”等角度展开探讨,而忽视了限制死刑的第三条道路——“死刑赦免限制论”。本文将首先对学界所主张的两种主要死刑限制论作一简要评价,进而论述在我国设立死刑赦免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死刑赦免制度提出完整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剥夺人的生命的刑罚,它的适用必须受到严格地限制。限制死刑的路径多种多样,立法论者主张通过修改刑事立法来限制死刑,司法论者主张通过司法程序来限制死刑。在我国,限制死刑的最佳路径应数解释论,即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什么是罪行极其严重,什么是必须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5.
死刑缓期执行,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于限制死刑、减少死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缓期执行有关适用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一些认识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死刑缓执行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死刑观念不仅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就是死刑观念动态的体现。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包括立法中的死刑观念、司法中的死刑观念以及执行中的死刑观念。正是由于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它才具有了相应的功能。死刑观念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层次。正确的死刑观念既会促进死刑立法改革科学,也会促进死刑司法公正适用,还会促进死刑执行人道。错误的死刑观念阻碍死刑立法改革,也会导致死刑适用的不公正,还会导致死刑执行的不人道。在我国的死刑改革中应该积极引导发挥死刑观念的积极功能,限制死刑观念的消极功能,从而推进我国死刑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对于孕妇适用死刑的规定在司法活动中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图结合中国司法现状,国际相关立法,进一步探讨并完善孕妇适用死刑的规定,以有效保障孕妇及其胎儿权益。  相似文献   

9.
当历史的车轮将人类带入21世纪的同时,也把"尊重人权、文明法治"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要求人类更理性、更文明的看待和解决死刑在当今法治建设中的定位和去向问题。死刑的废止和限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废除死刑的改革有利于昭彰法治的公正,人类向更文明方向发展。本文就死刑废除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通过程序正义和司法正义来保障社会的安全作出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司法环境不健全将使"废死论"蛰伏许多猫腻废死背后不但存在着基督教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价值分野,也存在着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立场不同。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然而,围绕着药家鑫案所引发的废除死刑的争论,却不会跟着案件一起终结。在药家鑫刺死张妙案的庭审过程中,很多人士呼吁,从药家鑫案开始废除死刑,以推动司法进步和司法文明。当然,这些呼吁也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废除死刑的响应。不过,这也同样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反对者认为,文明地放过药家鑫那么就是对死者张妙的不正义。在司法独立性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体现了重视人命、恤刑慎杀的价值取向,这种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今国际刑事人权理念遥遥相应,而我国当代死刑复核程序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抛开了少杀、慎杀,限制死刑的价值理念,其结果使重刑主义在立法和司法上大行其道。本文首先对古今死刑复核制度价值取向作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今国际人权理论,就当代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业亮 《世界知识》2014,(17):47-49
美国是当今工业化国家中少数几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在美国,也很少有公共政策问题像死刑那样激起公众如此强烈的情感纠结以及持续而激烈的政治、立法和司法争议。除了反对和支持死刑的两种主张的尖锐对立外,注射死刑已成为近十多年来争议的焦点。前不久,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名死刑犯在被执行注射死刑后近两小时才死亡,再次引发美国社会对注射死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引渡制度是现代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具有司法性与行政性相统一的特点。各国通过国际引渡合作,严厉打击外逃犯罪分子,维护公平正义。赖昌星潜逃至加拿大十余年,最终被成功遣返回国,接受我国法律的审判。通过对赖昌星遣返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在进行引渡及类似活动中的阻碍,包括缺乏双边引渡条约的极大制约和死刑不引渡原则与我国保留死刑的司法实践之间的冲突等问题。我国要顺利开展引渡活动,仍要积极促进双边引渡条约的订立,妥善处理死刑不引渡原则问题,并增进对其他国家司法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郭凯 《科技信息》2011,(23):39-39
良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国际背景是中国进行死刑改革的三大因素。中国死刑制度在立法方面和司法方面都已经有诸多措施,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前景,依然是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同时进行,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17.
冯亦农  曹霆 《科技信息》2009,(12):34-34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国对人权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也在不断升温。对于是否要废除死刑,我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主张废除死刑者认为死刑有违人道主义,不符合世界潮流;反对废除死刑者则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死刑的存在利大于弊,所以目前死刑不能废,但应限制死刑的适用。现阶段我国确实还应保留死刑,完善死刑,更好地发挥死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董时华 《科技信息》2011,(32):I0048-I0049
死刑的司法控制是死刑控制的重要环节。死刑的司法控制首先需要转变司法工作人员的死刑观念,使其认识到犯罪原因的多样性,从而转变观念,走出重刑主义和死刑万能的误区;其次,应当统一死刑适用标准,强化人身危险性在死刑适用标准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