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它的出现、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地得以实现的,而是一定时代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著名科学社会学家B.Barber认为,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结构差别和文化差别、价值体系、工具需要、经济因素,政治结构和需要,宗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的分层制度等。科学哲学家G.F.Kneller认为,影响科学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世界观、思想方式,哲学,民族的科学传统、舆论、教育、政治和经济等。本文主要讨论经济、政治期社会意识形态三种环境因素对农业科学发展的影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八十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从西方请来了“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在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以期救治中国政治的黑暗和经济、文化、思想的落后。中国人从此迈开了政治现代化和思想现代化的坚实步伐。时至今日,民主和科学虽然在古老的中华大地登岸,特别在近二十年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其进展似乎仍未能尽如人意,遑论在中国的社会肌体和民众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生根。看来,民主和科学将仍然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思想启蒙的主题和社会建制的目标,是中国走向物的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兴起的对左翼维也纳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政治学维度上。要深入理解左翼维也纳学派,须重新发现纽拉特的科学政治学,分析统一科学运动的政治蕴含。纽拉特对于科学与政治的基本规划至少包含了:科学与政治是同构的;科学应作为中立的工具服务于人类福祉;科学可以为民主政治提供样板。统一科学运动在推进科学民主化、对抗极权主义、倡导自由主义政治对话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这些科学政治学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哲学及STS的很多研究方向有重要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4.
五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旨是回顾5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并展望它的未来。16至17世纪是科学革命的时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环境下,通过复活古希腊科学传统,理论思维与工匠实践相结合新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被创立。这不仅为自然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为革准备了思想武器。18世纪是技术机械化和人类理性化的世纪。由于牛顿科学思想和洛克哲学思想的传播,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和德国的哲学革命相继发生。这些  相似文献   

5.
政治革命或是社会革命通常倚仗暴力活动,实现一种突发、剧烈的变革。科学革命则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其内在动力发端于科学家的能动作用。科学革命有别于其他革命的基本特质就在于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科学心理的产生,而科学的认识、方法、心理被激发之动力源于科学家本人之心灵静思。宁静是沉思的前提条件。而在宁静中沉思乃是科学革命得以成功的必要夺件。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活动文化。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只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全面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这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宪政设置了普遍的自然、大写的科学和无物的政治,已有政治生态学在此框架内不可能开辟新的出路。拉图尔以盖娅、小写的科学和宇宙政治等核心概念作为替代,来重置现代性宪政并构建其政治生态学。但他以争论或外交为核心的思想却显示了人类学方法在实践和哲学层面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试析苏联的政治文化传统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的国家科技政策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坚定不移的军事战略导向,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坚固的政治文化基础,即苏联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和专制主义。本文力图说明,科学文化和自由、民主意识才是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国家的现代化根本上讲是文化的进步,只有彻底清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才能实现国家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有利于国家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李蓉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8):57-5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学科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改革,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出现了空前的应用热潮。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思想是科学产生、发展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科学成果所蕴含的思想精粹。唐代科技思想,既有对科技知识本身内在的理性探索,也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外在影响,这些又构成了我国古代科技鼎盛时期的前朝积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必要基础和条件,这前车之鉴,为兴国、强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IPCC的主要职能是评估已有的科学知识,以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权威的、可靠的科学证据。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学者多用认知共同体理论解释IPCC的政策影响,但做出的解释存在两个不足。借鉴边界组织理论,发现IPCC接受科学界和政策界的双重委托,能够有效地管理科学和政治间的不稳定边界。IPCC的职能是:第一,实现科学与政治的隔离,确保科学生产的稳定环境;第二,促进科学与政治的协调,生产可用的、可信的政策知识,特别是其不断完善处置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工具,促进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以完成知识整合。因此,边界组织理论为研究国际社会中科学和政治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李蓉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54-55,60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学科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改革和案例教学多媒体化的实践和创新,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论费曼的科学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Feynman(1918-1988)作为最杰出的物理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对物理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科学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因而对费曼科学文化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围绕费曼关于科学价值、科学探索、科学传承、科学与人生,几个方面深入发掘,以展示费曼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思想,并从中领悟他的科学智慧。  相似文献   

14.
贝尔纳是天才的科学家,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先驱者。他在对英国科学传统进行总结继承和批判的同时,也对整个科学与社会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为了重构科学与政治的和谐,达到科学为民谋利的目的,他以苏联社会主义为模板,借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了科学政治学研究,形成了他的科学政治学思想,凸现了研究的基本纲领。但是,他的理论更多地表现在形式逻辑的论证上,未能对政治调控科学提出具体模型和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弦管拍板是弦管的拍击体鸣乐器,其以拍按香檀的形式传播至今。它承继中国传统音乐拍文化的精髓,凝练了厚实的科学思想,充分显示出这一古老乐种的学术价值。有鉴于此,弦管拍板的科学思想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科学思想的弦管拍板,以及体现在弦管拍板上的科学思想。本文既研究这些内容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研究素朴的弦管拍板所蕴涵的思想精粹。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5):96-96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天才人物。他的科学思想、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思想、社会政治观点、自然观、科学观、教育观、宗教观乃至个人人格,都呈现出“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精神力量,必将在21世纪继续发出光和热。  相似文献   

17.
科技政治契约张力论--戈斯顿委托者-代理者理论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D.H.戈斯顿近来建立了科技与政治之间一种新的委托者-代理者理论模型.戈斯顿认为:委托代理契约关系是政治与科学间的基本关系;研究活动是依赖求实和效益而进行的;二战后的社会与科学的契约中假定,求实与效益是自由的科学的自动产品,它经受住了忠诚、财金责任及科学家技术目标的诉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各种科学不端行为和跌落的经济绩效打破了政治与科学间的这种信赖,契约张力失调;为重构这种信赖和解决委托代理中的问题,科学家与非科学家须在新的边界组织中携手合作;灵活的体制设计可创建政治与科学间稳定的伙伴关系,协调科技政治间的契约张力.本文对戈斯顿委托者-代理者理论模型中的角色定位、求实和效益、边界组织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认为其中孕育着科技政治之间契约张力有机互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1.我国科学文化的缺陷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文字狱”、“以及“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等等,对于中国人文科学精神的摧残,比西方宗教迫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们一直缺少人文主义的文化基础,在政治强权的重压下,始终没有能够构建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理性等社会良知的社会风尚。 2.学术界、科技界人士独立人格的缺失 现代中国的学术和科学,是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为主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过分严酷的外部环境致使科学、学术发展严重地依赖政治领导人和政治形势的开明与否,大多数科…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论战”中的皮尔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皮尔逊[1](KarlPearson,1857-1936)是英国著名的哲人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有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1892)。皮尔逊的思想在本世纪初应运而来,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的介绍、科玄论战和《科学的规范》的翻译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本文着重论述在科言论战中,以丁文江[2]为首的科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引用。介绍、理解及引申,和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反诘、批评、误解与曲解,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这一独特的插曲作了某些探讨。作者从中看到:1.本世纪初叶,批判学派对中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想像;2.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远远超过50-70年代的学人,在对科学文化意蕴的把握上乃至高于今人。  相似文献   

20.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唯)科学主义(scientism)、反科学(anti-science)和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三个彼此相关的词语,常用做他称,多含贬义,用法宽泛,语意含混。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梳理。认为:(唯)科学主义是经典科学范式的其它思想化领域和社会实践层面的泛化;反科学思想是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对于人类的未来有重要意义;反科学行动则是以思想为敌人的政治行为;伪科学包括科学向度的伪科学理论,经济、政治和宗教向度的伪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