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自然哲学概念,在古代科学认识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该文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系统分析考察了气的一系列基本属性,由此展示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关于科学认识的论述,表明在中国近代科学认识观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符合论思想,这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符合客观之真理论的方法论变种。它虽然在近代中国给科学认识带来了一种社会性效应,但同时使科学本身丧失了其应有的实验观察及其形而上之思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无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是衡量古代一个民族科学认识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有无自然规律观念?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的认识。本通过对古代“常”、“道”、“理”、“数”、“则”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运用情况的系统考察得出结论:虽然中国古人对一些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了解并不深刻,但他们很早即认识到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并且深刻认识到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山川崇拜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旅行考察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宗教、风俗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社会需要是中国古代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未来地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然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历史性原则、生存论原则是它的基本解释原则。作为哲学世界现的自然观不同于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自然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进入人的生存领域的自然界。生存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终极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6.
认知方式是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及思想观念,对科学认识的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在物理认识方面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整体水平不高,长期停留在同一认识层次上,未能形成独立而系统的理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传统认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化三大哲学流派之一,它的字宙论在古代西方独树一帜。本文对斯多亚学派的宇宙论作了三方面的分析:(1)字宙扩张论和生机论;(2)宇宙周期论和时间观;(3)“神”作为物体和宇宙大火。本文认为斯多亚学派的字宙论属于物理学家的物理学,而不是数学家的物理学。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自然的观念来考察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把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纳入自然发展的整个发展之中,从而深刻揭示出人工自然对于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和改革作用机制,将文化发展的观念确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建设人工自然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理性思维和实验方法。中国古代有没有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其源头在何处?笔者认为,答案应当从先秦时代的《墨经》中寻找。(一) “(知心)、明也”(《经上》)“(知心),(知心)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经说上》)。  相似文献   

10.
机变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有关事物存在的变化和条件的理论.它的基本范畴是幾与机.二者均有多方面的内涵,二者的含义在不少方面是相通、相同的,不同的方面大致说来,幾主要指涉自然观,机主要指涉认识论与实践论.对机的应用,包括观机、执机、应机、盗机、发机等五个阶段.机变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套价值体系,它反映了社会大多数成员在各种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上的基本取向。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改造工具,不仅促进了生产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当代科学哲学自然也会对科学与价值观的关系作学术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有关观点和论述,显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认识的本质、科学理性的特征以及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深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和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生态运动企图通过经济途径,以价值的先在性,通过哲学来阐明某些基本假定。浅生态和深生态运动不同。浅生态认为,离开了人类的需要,自然是没有价值的。深生态坚持认为自然不依赖人类的利益,它有自己的权力和价值。深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哲理。在深生态中,提出了二个最终规范(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平等论)和八项基本原则。同时,对基本原则,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认为中国古代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说。它是由原始的“地母崇拜”思想发展而来。它用生气论和胎、息、孕、育等原理建立了自己的穴位体系,其中风水穴实为女阴的象征。作为一种大地有机说,它强调的是环境各部分的协调,同时强调最佳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以"实体"为核心展开,同时也包含着"关系"思想的萌芽。它包括"始基"本原说、自然类观念、形式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呈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无论是近代经典科学的"实体"问题,还是当今系统科学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就已经提出。它不仅为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而且为近代产生的——作为研究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然的意义--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人文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的意义主要不在科学认知方面,而在人伦政治等精神价值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侧重从人文价值方面发展自然的意义,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是人文主义的的,古代思想家主要在伦理、政治、审美超越等方面开掘自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从古到今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潮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在发展。古代天命论的人地观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文艺复兴后的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环境决定论从种族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来看这种作用,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环境影响论则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力,并指出人类社会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或然论是对决定论的修补,但也没有正确解释人地关系。工业社会的巨大成就使征服论盛行,怛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随之出现。现在人们把人类和自然界看作是统一在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伙伴,二者必须协调互利,这就是协调论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自然/技艺"间设立的决然区分,阻碍了一种以技艺建构、人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实验思维的诞生。与之相对,中世纪晚期"微粒炼金术"带来的悄然变革为突破这一思想壁垒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在对抗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正统观念的过程中,微粒炼金术士吸收了古代微粒论思想,依托基督教神学教义,实质性地瓦解了建立在质形论传统之上的自然世界图景,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技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简释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在古代关中民众的环境感应中,干旱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甚至人民生存的主要自然灾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当地民众形成了太白山可以兴去致雨的认知。在这种环境感应与认知的基础上,关中地区产生了太白山崇拜并进行了地理优选,最终在旱灾频发的关中平原与陕北南部地区,形成了太白山崇拜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理性对技术的审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希腊哲学对技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既向往技术,又担心技术中蕴涵的对自然的背离指向;看到技术既带来了物质富足,又湮没了个体对卓越和社会稳定的追求;因此人工自然居于次要地位,自然对象比它真实.人工自然不能成为人追求的首要关注点。技术是必要的,但却是危险的。这种古代希腊的哀术的怀疑论能印证今天的技术批判思想,在今天这种怀疑的理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