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西方地圆说思想传入朝鲜半岛,打破了传统地理观。面对外来且异质的文化,朝鲜学者经历了好奇、接受、再到探讨其物理本质的过程。特别是以李瀷、洪大容为代表的朝鲜学者,针对地心宇宙模型所面临困境,以独创性的地球观念,尝试用传统知识体系去同构它。地圆说也在这一背景下在朝鲜得到一定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晚期,朝鲜的洪大容在《医山问答》中提出了地球自转理论。对于他的理论是否是“独创”的问题,学术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对《医山问答》的具体解读并结合洪大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可以得知,洪的理论是有深刻的思想渊源的,其理论传承于宋代理学、汉译西学、17、18世纪朝鲜所制的浑天仪的原理、结构及其先辈对宋代理学、汉译西学的消化受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太阳周年运动、回归运动、周日运动是地球公转和自传的反映看,太阳的3种视运动形式,对应着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存在对应缺失问题。通过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宇宙形态进行研究,发现地球除公转和周日自转外,还有一种自转形式:“地球周年自转”,它和太阳回归运动相对应。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东向西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使地球有了太阳西升东落的年昼夜交替和四季分明的环境。“地球周年自转”是与太阳相对而言的,它和地球公转不同。把形式和性质不同的太阳回归运动与太阳周年运动归属到一类问题中,认为它们的奥运动都是地球公转,这是人们对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的认识缺失。发现“地球周年自转”,在教育教学领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抛弃固执     
进步就是从固定变为动摇,并带来新的思考,随后产生新创造的过程人们常说的转换观点,或者说不断地发现新的着眼点,这正是人类步的起点。即使在科学领域,也会发生重大的观点转换,如近代由天动说为地动说,到20世纪又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类有一种习性,喜欢在现成的框架中生活,而且这个习性顽强地根在人的心灵深处,一旦你想跳出框架,它就会使出惊人的力量拖住你。个人来说,很自然的会以自己为中心去观察别人,但是,假借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天文学的观点转换有相通之处,以地球中心就形成天动说,以太阳这一外在天体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朝鲜学者自17世纪后期开始接触汉译《几何原本》(以下简称《原本》),到18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研究学习该著作的学者,他们收集、传抄、学习、研究《原本》,并有相关著述。本文首先讨论了《原本》最初传播到朝鲜的情况和可能接触到该书的第一批数学家,接着说明清朝学者何国柱向朝鲜数学家洪正夏介绍《原本》的情况,然后分析18世纪中后期学者李瀷和黄胤锡对《原本》的引用与认识的两个案例,最后概述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一批朝鲜学者——包括数学家、历学家、实学家、哲学家、宗教学者等——研究《原本》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从现存史料来看,明确的地动说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是所谓“天左旋,地右动”的说法,第二类则是所谓“地有四游升降”的说法。第一类说法见于《尸子·君治》、《河图纬·括地象》、《春秋纬·元命苞》以及《白虎通·天地》中。以前有学者把“地右转”解释成地球的自转,看来并不正确。因为汉代中国无论如何也没有大地球形的观念,而且,在《春秋纬·元命苞》中,我们同时还可以看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故阴右动”等描述天地结构的文字,《河图纬·括地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脚下的地球似乎坚不可摧,并且大部分时间都一成不变,但这仅是因为我们的感知能力有限所产生的幻觉而已。每过23小时56分钟零4秒地球便会以地轴为中心自转一圈,与此同时还会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而太阳系也在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而银河系呢?它也在围绕宇宙中名叫“巨引源”的区域旋转。抛开这些不谈,地球本身也极不稳定。在我们脚下的岩石相互挤压、  相似文献   

8.
地球一天缩短1.26微秒 美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通过电脑模型评估了智利大地震造成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加快地球自转速度,智利大地震可能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1.26微秒。为进行比较,格罗斯利用相同的电脑模型,对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9级大地震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朝鲜古代星座同异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朝两国古代天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观测恒星及星座的命名与证认,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朝鲜。就文献和星图进行考查和校勘,可知中国的三家星官和《步天歌》,在隋唐间即已传入朝鲜,而中国星图的东传同样极早。因而两国的星座同出一原,同属吴晋间的陈卓体系。但经唐至宋,中国的星图除描绘之误外,大致有三十多个星座,其形位发生了变化,一直流传到明末。至传教士西来,所制星图在实质上方有着极大的变动。而朝鲜星图仍保持着固有的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亨利·林,以有生源说为基础研发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机模型,用来探测外星生命在行星间的播种模式,并将这种扩散模式比作地球上的流行病传播。科学家相信,该计算机模型可被用来探测外星生命的特征,并预言在下一代能追踪到这种生命扩散。也许我们还没有证据证明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但是很显然,宇宙间的确存在隐匿的、不为人知的生命。天文学家已经研发出  相似文献   

11.
地球的第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离极自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阳视运动是地球基本运动的反映,“地球离极自转”形式被太阳视运动反映出来了。人们以中国的5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为参照,发现北回归线每年持续南移14米。北回归线南移是一种太阳视运动,它所反映的是地球南北方向的运动形式。地球南北极点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动,地轴却指向天北极不变,这证明地球本体在作离极运动。南北方向的“地球离极自转”现象,被太阳视运动和地球离极运动双重证据所证明。由于其它自转形式的参与,地球离极自转的自转轴收缩到了黄轴和地轴的交点上,轴变成了点。地球离极自转使地球上南北极有煤和60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热带有冰川遗迹,岩石中有反向的剩余磁场等,也使诸多地球现象成了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5,(6):4-6
<正>站在遥远的外太空,宇航员眼中的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脆弱绿洲,她再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宇宙中最大的东西。所有站在太空看过地球的人都说:"地球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中就像个‘蓝色小点',让人觉得急需保护。"本杰明·格兰特想让从未在太空旅行的人也对地球产生相同的感觉。他通过搜索谷歌地图,挑选出了既和人类、自然相关,又引人注意的最形象化的卫星图片,包括拥塞的大城市,极好的空旷荒野,巨大的采矿作业场景等。希望这些图片既可以帮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西方测量学开始传入中日两国,通过对当时两国的测量学典籍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引入西方测量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来探究引起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并从中窥视出近代科学技术在中日两国发展不同结果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西方测量学开始传入中日两国,通过对当时两国的测量学典籍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引入西方测量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来探究引起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并从中窥视出近代科学技术在中日两国发展不同结果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寻找新地球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已知存在于宇宙中的地球是唯一的。但在被现代科技拓展到极致的人类视野中,新的地球也许很快会一个又一个地涌现。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运用哥白尼的"日心说"核心理论"太阳视运动是地球基本运动的反映"研究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地球速差自转"运动被太阳视运动反映出来.以春分观测点为参照,太阳直射点每年沿地球赤道西移约1 555米,它所反映的地球基本运动是春分观测点每年东移约1 555米.它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自转速度和地球周日自转速度在一回归年时间中出现的速度差所表现出来的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由于这种运动形式是通过太阳直射点和春分观测点的运动速差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地球的这种运动命名为"地球速差自转".发现地球速差自转,对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复杂运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界限     
距离银河系中心1万光年的范围内,因为频繁的伽马射线爆发,都很难有生命存在,因此生命更有可能出现在星系的边缘(地球就位于银河系的边缘,距离银河系的中心大约有2.7万光年的距离).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1950年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为“费米悖论”,问题的大意是,考虑到宇宙惊人的年龄(大约为137亿年)和数目众多的星系,宇宙中早就应该遍布着生命现象,那么为什么人类至今也没有发现在地球之外的任何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有关宇宙中生命的观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人类是宇宙中生命发展的特例。例如,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厄恩斯特·迈尔认为,无论宇宙中有多少亿颗行星,产生生命的几率都极小;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布朗在《罕见的地球》一书中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使有  相似文献   

19.
二七 《科学大观园》2023,(14):70-71
<正>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由于人类抽取了过多的地下水,地球的自转轴正在向东倾斜。仅地下水这一个因素,就导致北极每年大致向俄罗斯的新地岛方向移动4.36厘米。在描述地球自转的时候,人们经常会用篮球来打比方:想象一个在手指上旋转的篮球,如果你的技巧足够高超、手指足够稳定,篮球就能保持平衡,绕着中心的轴旋转。  相似文献   

20.
美国和英国的两位著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理论,认为构成灵魂的量子物质离开神经系统而后进入宇宙时便会出现濒死经历。根据他们的理论,意识是大脑内一台量子计算机的程序,即使人死后,这个程序仍可以在宇宙中存在。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一些人出现的濒死经历。这项与意识有关的量子理论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和麻醉学与心理学系教授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