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真——戴维森彻底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彻底的解释理论中,戴维森以真代替翻译,为彻底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形式理论框架;戴维森以真为核心的解释三元组,为彻底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经验理论框架;戴维森关于拥有客观性的真之概念是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先决条件的观点,为其采用以真为核心的解释理论提供了根本的理论论证。由此可见,真是戴维森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habitus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运用布迪厄理论对翻译社会维度探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该词的理解和翻译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考察了该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同时参考了维基百科和专业人士的解释,比较了该词不同的译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自然律,它是实在本身还是由科学定律所限定的某种描述与解释?什么是必然性,科学中的规律必然性内涵究竟是什么?本文在对"规律"与"必然性"多种内涵揭示的基础上,把规律必然性作为理解科学的核心.规律必然性呈现为一个由不同层次必然性构成的层级,包括逻辑必然性、理论必然性与实践必然性.结论处指出,理论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预言力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劲松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5):102-106,101
本文通过对“反经验主义悖论”的分析,指出经验与理论都是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验是可错的,具有社会性。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不具有独立自足的地位,都无法充当认识活动的牢固基础。理论在认识活动中可以促进经验的产生,帮助塑造经验以及对经验进行解释,基础主义应该为整体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量子力学具有许多经典力学所没有的特征——比如非因果性、非直观性、非个体性等,也由于这些特征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及广泛讨论。然而,这些特征在多大程度上是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或是人们所希望赋予的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史家及社会学家保罗·福曼(Paul Forman)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量子力学的发祥地——德国魏玛文化对理论的表述特征产生过重要影响等独到见解。本文拟对福曼的观点进行介招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意向立场和目的论立场是我们对能动者行为进行解读时所采取的不同解释模式,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至今还未达成共识。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两种主要理论:即目的论立场起源于意向立场以及意向立场是目的论立场发展的延伸;其次分析和讨论了这两种理论各自的解释困难;最后文章进一步对这两种立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主要通过分析婴儿对欲念/目标、信念和意向这些心灵状态的理解,以及来自相关的脑神经科学实验结果的支持,试图说明基于欲念/目标的目的论立场与更为复杂的掌握信念、意向和语言之后的意向立场有着各自不同的起源机制,是两套独立的行为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7.
当代语义学的走向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意义的逻辑基础、实现途径和解释模型进行综合的哲学语义学在现代语言学中愈来愈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本文从当代语义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主张的意义理论和运用的核心概念三个方面对其总体发展的趋向性和本质特征进行了了具体论述,指出当代语义学的必然走向在于通过“动态语义学”达到“情境论”与“相关论”在语境基底上的统一;当代语义学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背景框架”发现实现意义图景的多样途径之间的一致性;当代语义学的整体意义在于通过“直指”和“隐喻”阐发语言实体所具有的一般的语义特性。  相似文献   

8.
一、术语学与翻译术语学与翻译这两个学科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一)术语学和翻译的区别翻译和术语学是在两个不同的语言和认知层面上运作,也就是说,两者的研究重点是侧重于语言研究的不同的领域。翻译大体上可以说成是应用语言学的活动,它关注译入和译出文本(text)的应用;而术语学则是一个跨越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的学科,它同样关注译入或者译出文本的应用,但是文本只是诸多应用领域中的一个,是作为术语学的系列材料中的一个重要来源。由此,译员与术语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有所区别,译员是与语言的使用打交道,而术语工作者则是与语言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打交道。具体的区别如下:1.术语学研究术语与解释术语的行为表现,解释词与术语形成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要定义新词的范围。术语、词与专有名词共同构成词汇项目的总类,成为术语学的研究范围。术语学的研究涉及知识领域,文本语料库的构建,概念在认知单位中的抽象,定义和作为术语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而翻译的研究则侧重如何以最简单的形式进行言语表达,即在一个认知单位中进行语言表征(representation)。翻译人员从语言项目转向关注概念是为了能够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翻译人中具备术语学的知识是为了便于在两种或者更多种语言中找到能够对等于相同概念的术语。简言之,翻译人员是与言语实例,即应用中的语言打交道,他们关心语言的使用;而术语工作者也会与言语的使用实例打交道,但是从原则上来讲,则是注重记录语言事实,即把语言视为是一个抽象系统,关注作为一个概念系统的语言。2.术语学的应用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术语学的编辑组成过程主要是对术语单位进行分辨、分离和描写;而翻译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对一种语言文本的把握与运用,并且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3.翻译的表述过程时常是在适当得体的文本篇章和情景中,将一种文化的意义单位与另一种文化的意义单位对等一致(equivalence)。译员往往试图在特定的文本和情景中尽可能多的找到意义单位的对应一致,因此,译员是与语境中的概念和术语打交道。而术语工作者则是从语境中分离术语,然后再适当地把这些术语归入到概念的抽象系统之中,他们对某一位作家在某一种特定的关系中引入的临时组合或者出现的随意的固定搭配没有兴趣。术语学中的对应一致或者等值一般是在术语与概念之间进行,而不是在文本单位和意义单位之间进行。由此可见,两者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术语工作者和译员在工作方式、任务和角色上的分工不同。(二)术语学与翻译的联系术语学与翻译的关系十分密切。若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术语学可以直接在以下方面应用在翻译领域,例如: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术语的结构安排,术语的产生和术语的标准化,在自动化的系统中术语的表现形式等。翻译人员学习术语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人员应该了解术语学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是由其工作属性所决定的,因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碰到多种可供选择的表达形式时免不了要对正确的选项作出抉择,特别是译员在翻译新的术语,在对词的概念进行释义时,就需要像术语工作者那样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需要求助术语工作者的技术方法,例如了解变异(variants)现象的产生或者是创造出等值术语的方法。除去那些一个概念仅有一个定义的情形之外,翻译人员基本上都是与语言的变化形式打交道。因此,译员需要从事研究和积累经验,以期建立在哪一种情景中一种变化形式可以被人们接受认可,而在其他的情景中其变化形式则不可以被人们接受。译员要懂得区分在某一个特定学科中有特定所指的术语和在广泛的主题领域中发挥泛指作用的词语的不同,也就是语言的一般所指和确定所指的关系,特别是分支(次)语言(sublanguage)或者是专业语言中词汇的表现形态[2],因而,分支语言是翻译与术语理论之间的桥梁。译员在设立新的名词术语时,具备术语学理论中关于术语、概念和定义方面的知识,懂得区分主要术语、次要术语及临时命名的术语,对于他们的翻译大有裨益。例如:英语术语“matrix”一词,在地质学中,它有两个意思,我们分别翻译成为(1)“脉石,填质,母岩(即含有结晶体矿物质或宝石的岩石)”(2)痕印(岩石中化石等的材料);在数学中,翻译成为“阵,矩阵,真值表,母式”;在印刷中,译为“字模与纸型”;在生理学中,译为“基质与母质”;在电子学中,译为“矩阵电路”等。又比如:一个很平常的英语词“dressing”(穿衣,化妆,装饰),在专业领域里,则要视其语境,分别译为(矿)选矿;(医)包扎,敷料;(农)肥料,追肥;(园艺)修剪;(纺织)整理,梳棉,上浆;(军)整队;(饮食)调味品,填馅等。术语学的知识告诉译者,在翻译技术术语的时候,主要术语与次要术语的形成会受到词义变异现象增多或者扩散的影响,会受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并行行业的发展和针对科技术语和产品的细分化以及大众说法的需要。因此,“matrix”一词在地质学中的发展,就可以细分出两层的意义;至于“dressing”一词,除去它的广义概念之外,术语的狭义概念和次要术语的形成会受到主要术语指导的影响而变化,这说明已存在的术语起着一种先行词或者参照物的作用,懂得术语学的理论对翻译术语极有帮助。(三)把术语学课程纳入翻译教学体系中鉴于术语学在跨学科交际和对于系统解决翻译中遇到的语言问题的重要性,国外在翻译教学体系中一般都会涵盖术语学的内容,不少培训译员的机构还单独开设了术语学的课程。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翻译教师对术语学课程进行设计,设计一些题目大纲和若干个领域,既包括理论课时,也包括实践和研讨课时,课程一般包括术语学的基本理论,术语的标准化和术语的应用等[3]。而在我国,翻译教学体系中则几乎不涉及术语学的课程内容,即使有,也是把术语学列入到词汇学或者是工具书的使用里面。忽略术语学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在翻译时轻视术语的概念转换和概念定位的问题,不能认识术语、概念、用法与其知识领域的关系。由于不少学员不清楚词典中对词的定义和术语学中对词的定义的差异,所以他们普遍是在词典类的工具书中查找术语的定义。术语与词不同在于:术语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指称形式,即能够指代离散的概念体,特征特性,活动或者关系,能够构成某一个特定主题领域的知识范畴,或者说,术语要服务于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译员通过学习术语会更加精确、有意识地应用语言。笔者认为术语学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引言。介绍术语学理论。主要包括翻译和术语学;概念、定义和术语;术语在词汇学、专门语言或次语言以及语篇理论环境中的情况。2.术语的标准化。内容包括术语的规则化,统一化和标准化进程。标准化的动因、方法、益处及其局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加深对事物和语言标准化概念的了解。3.术语库系统。包括术语库特征,术语库设计,资料的整理;工具书(包括字典)描述和使用,特别是术语表的使用和制作;国内外已建立的术语库;文本,文件使用及其方法。4.术语学的应用。主要讲述解决术语问题的方法;内容包括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构建术语;术语的设立,创立术语的技术支持和手段;对次要术语形成的态度;词语和术语名称的构成,新术语的范围。5.术语的翻译方法。术语的借用,借译,释义,改编;术语的音译,直译和意译;中文术语和新词语的英译。6.实践或者研讨性的课,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若单独开设术语学的课程,以20个学时为宜,也可以纳入到翻译课程或者词汇学中。课程结束时,可以让学员撰写一篇术语学方面的文章,例如:新术语的识别及其构成的研究;术语表的制作或者是词典研究的文章。二、术语翻译混乱的实例本文的例子主要取自报刊杂志中关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译名,有些涉及科技术语的翻译,笔者粗略地把术语翻译方面的混乱分为五类:旧词新译:application应用,应用程序,应用软件;machine translation机器翻译,电脑翻译;stratosphere同温层,平流层等等。译制新词:有些崭新的说法,中文原本没有,于是不得不译制新词,例如:clone 克隆,无性繁殖;anthrax 炭疽病,炭疽菌,炭疽热;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服务数字网,一线通等。借自其他学科:interface 接口,接面、界面;operator 算子,操作成分,操作词,逻辑操作符;access 存取,获取;prototype 样机,原型;argument 主目,论元,自变项;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译名:ergonomics 工效学,人类工程学;hologram 全息摄影,全息图;system-integration 系统集成,将不同制造商的硬件和软件集成一个计算机系统;logistics 后勤管理,物流学;genome 染色体组,基因组(一组完整、正常的染色体中包含的全部基因,人有46组染色体)等。一些常用术语的译名:text 篇章、语篇、文本、原文、上下文、话语;e-mail 电子邮件,电子邮递,伊妹儿;Internet 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络;channel 渠道、管道、途径;equivalence 对等,等值,等效。出现上述混乱现象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不同的译者对术语(包括对术语的定义、概念)的理解不一样。二是不同的学派或者学科对于同一术语赋予的含义及概念的定位不同。三是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术语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原则。四是术语的管理没有达到标准化。三、术语翻译的原则精确:指一个术语的译名比起另外一个术语的译名在所指关系上更加明确,清晰透明,符合原义。译名不产生歧义,没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术语与概念之间建立了一种清晰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简洁:指在几个可选的术语译名之中,选择简短明了的那个术语的译名,而且易写易记。简洁还意味着尽可能不引发同音同形的异义词或者是模棱两可的情况。得体:指一个术语的译名比起另外一个术语的译名在应用范围上更加广泛适宜,受到大众的欢迎。笔者认为:译员在翻译术语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词汇等值的原则。词汇等值是指两种语言词汇单位之间的对等情况。词汇等值分为四类:一对一等值(one-to-one equivalence),指译入语的一个特定的表达法能完全对等于译出语的一个特定的表述。例如:gene基因;chip芯片。一对多等值(one-to-many equivalence),指译入语中有不止一种形式的表述方法来对等于译出语的一个特定的表述。如:on-line联机,在线的,以及前面列举的译名混乱实例。一对一个部分的等值(one-to-part-of-one equivalence),指译入语中的一种表达法只能近似包括译出语中一个特定表达法所赋予的一个概念的一部分。例如:know-how,若翻译成“专门技术”只能部分地表达其概念,译为“专有技术”才能体现这一概念[5],又如platform,英文的定义是:a generic term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mputer system(e.g.PC,Mac,workstation,etc.)指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的概括术语,而汉语翻译为“平台”属于一对一个部分的等值,尽管可以被业内的人士所理解。注意类似“平台”和“基因组”这样的翻译是针对专业人员而言,因此重简洁;而对于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在文中首次出现,可能会采用释义的方法,人们才能明白。一对零等值(one-to-none)或者是无效等值,指译入语中没有特定的方法来表述译出语中的一个特定的表述。金圣华[6]在谈到“植物的翻译”时举的一个例子便是证明,mimosa在辞典中的翻译是“含羞草”,而实际上是一种树,一种叶带羽状,花呈黄球的灌木,mimosa没有适当的中译名。四、建议第一,全国性的术语译名的管理机构应加强术语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开展术语标准化的认定。术语标准化通常涉及在竞争可比的若干个术语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管理机构统筹负责术语译名的规则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工作,研究术语标准化的动因、语用标准、标准化的方法,特别是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手段在术语库中的应用。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好处在于能够加快交际过程,有助于专业人员开展富有成效的交际,信息接受者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术语能够确认共同认定的知识,同时相应调整自己对专业术语的解读。第二,建立健全双语或者多语术语库(term banks)。众所周知,在专业性强的翻译里,译员寻求语际间的对等,特别是术语翻译的精确统一,是一项耗时费力的苦差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占据译者翻译总时间的一半以上。因此,术语库的建立能够提供统一可靠的依据,从而避免不同译者翻译术语不统一的现象。译者充分利用专业化词汇的检索手段,例如术语软件包的形式,无疑会加快翻译的过程,让译者享受标准化查阅所带来的高效率。第三,各个学科分别成立课题组,不断研究术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共同制定术语的语言标准。分专业定期公布专业术语表,在表中列出术语的相关信息,例如概念和定义的界定,可能的译名等。第四,如前文所述,将术语学理论和应用纳入到翻译教学和对译员的培训体系之中。注释: -------------------------------第26页① 对此有争议,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翻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文学、文化的派别等。本文以比较两者的不同为目的,故而突出翻译为应用语言学的说法。② 由于词汇项目既可以作为纯语言体研究,例如作为词形学和意义系统研究,也可以作为所指物体来研究,所以词汇学是以研究词汇项目为主,统称为是词语的研究。词语是随意泛指的统称概念,既可以指语言内部也可指外部的现实世界[1]。术语则是有意指称在某个学科领域内的特定概念,术语的研究一般要与其所属的概念系统相关,在这个概念系统中,术语起着一种知识库的作用。由此,术语学构成了知识的子系统。术语理论研究包括从称之为概念的抽象认知单位到辨认确立起恰当的语言表达法或称之为术语,这是术语学与词汇学的区别。----------------------------------第28页① 词典中对词语的定义一般是依照语义学的原则,即从词到其意义的界定顺序,方法是用其他同义词语来解释词的定义。相反,术语是从专有名称概念界定的角度着手,即先分辨确定一个概念,然后予以定义,最后才决定命名。术语的定义是本着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它是以对概念在知识领域定位、命名的方式表现出来。简言之,术语的定义起着在语言系统和知识的概念之间建立一种清晰纽带的作用。② 详见杨枕旦[4]Stratosphere,从“同温层”到“平流层”一文中关于“新旧并存”的实例。----------------------------------第29页① 见Target杂志1997年9-2第213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翻译教学中术语学培训体系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探讨建立我国翻译教学的术语学培训体系的问题十分重要而迫切。本文针对术语学教学体系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教什么,怎样教,提出了在翻译教学框架中的术语学培训方案,提出了一个供同行讨论或者参照使用的术语学大纲,同时对教学的模块组合、师资、教材教法要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共同关注这些问题,尽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教学体系。一、引言术语学培训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的大学中,无论是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在职的专业翻译人员,都早已是翻译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外一些大学对翻译者开设术语学培训课程取得了成功经验,参加过术语学系统训练的译员在提升翻译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笔者认为有必要尽早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术语学的培训内容。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译员培训的教学计划体系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术语学科“堂堂正正”地被纳入到大学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供术语学教学遵循的教学大纲,还缺少合适的术语学通用教学材料或者专用的教科书,懂得术语科学及其课程教学方法的合格教师还很缺乏。术语学课程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还没有正式被权威的教育管理部门列入我国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就翻译教学而言,国内还没有形成能够适用于翻译专业学生与专业翻译人员的术语学教学体系。因此,研究在我国翻译教学中如何构建术语学培训体系的问题,例如术语学大纲的设计、术语学教师的要求、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Sager对欧洲翻译者培训机构的术语学培训进行了总结。[2]Picht描述了世界主要国家术语学培训发展至1991年的现状。[3]Picht和Partal又专门撰文讨论了术语学培训方方面面的情况。我国学者郑述谱提出应在我国高等学校开设术语学课程的观点。[4]郑述谱又介绍了俄国的术语教育情况,其中谈到了术语学的教学内容等。[5]2004年12月24~25日,在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都提出应在高校开设术语学课程。一般来讲,教师比较容易了解到欧洲和加拿大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术语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有不少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把术语学列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对于术语学教学中的一些要素问题,例如应该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如何来教,谁提供培训,如何为受训者设计培训等相关的问题,却探讨得不够。针对这些术语学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面向我国特定的翻译者这个组别,笔者提出了在翻译教学框架中的术语学培训方案,提出了一个供同行讨论或者参照使用的术语学大纲,同时对教学的模块组合、师资、教材教法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共同来关注这些问题,尽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教学体系。二、术语学未进入翻译教学计划的原因术语学科未被纳入翻译教学计划的原因很多,其中术语学学科未能在学界准确定位的问题是一个主要原因。[6]与高校中的其他学科或者科目相比,术语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地位低,甚至没有被确认,加之宣传普及不力等,都是导致术语学至今都未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独立课程的原因。另外我国高校中的许多同行对术语科学普遍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诸多的误解。术语学未受重视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公众、社会,甚至一些领域的专业人士不能正确认识术语科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的部门,包括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无论是从经费拨款上还是在行政措施与具体的行动方面,都未能充分支持或者扶持这一学科的发展;术语学面向社会大众宣传不够以及在我国发展起步得晚、未形成自己的完善体系等。因此,术语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研究的“法律”地位的确立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该学科的学术或者教学与研究的定位问题。三、术语学大纲设计Picht与Partal通过概括综述世界主要培训机构的术语学教学状况,他们设计了一个分为20个组成单元的术语学教学模型大纲,其中1~10单元的内容是所有类型的学习者或者使用者都必修的部分,例如:专业翻译者和翻译专业的学生,术语与语言规划人员,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术语库的工作人员,术语学教师与研究人员,信息与文献工作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等。[3]这10个必修单元适合于不同类别的目标组别,但是侧重点有所差异。而11~20单元的内容则是为不同类别的学习者所设计的选修部分,由不同专业的人来自行选择其适合的内容。Picht和Partal所设计的这个术语学大纲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的术语学培训中使用并且有着广泛的影响。笔者依据他们的大纲设计模型,提出了一个可适用于中国译员术语学培训的大纲,这个教学大纲是一个面向我国学习者的修改版本,限于篇幅,只介绍其主要内容。(一)构建我国翻译者使用的术语学课程教学大纲1.引言介绍术语学概述:(1)“术语学”这个术语的意义,跨学科属性;(2)术语学原则、方法、方法论与工具;(3)比较术语学;(4)术语学与专业翻译。术语学的功用和意义:(1)促进信息交流的清晰无误;(2)减少歧义,提高交际的准确性,促进在某一专业领域中信息交流的效果;(3)提高翻译质量,提高源语与译语产品的质量和应用能力;(4)重复利用术语信息单位可减少翻译费用;(5)舒畅的交流可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6)有效使用术语资源;(7)熟知各种术语产品和服务;(8)术语库、术语集及多语言工程与知识库的有效管理,公司企业的信息管理;(9)术语知识的本土化和全球化;(10)术语标准化、语言规划等。2.术语学的目标目标:(1)在专业领域的翻译中保证与提高交际的效果;(2)知识的转移;(3)语言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获取;(4)专业术语的处理;(5)分析与解决术语问题;(6)为自己开展术语工作做准备等。术语学的益处:(1)知识的分享与交换;(2)特定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3)翻译质量,术语使用的清晰一致;(4)语言规划与新术语的使用;(5)术语的系统观或结构观的形成[7];(6)科技写作质量的提升;(7)正确使用术语数据库和其他术语资源;(8)术语研究能力的培养等。3.与术语学密切关联的学科(1)认知科学与知识工程;(2)科学哲学;(3)词典学与语义学;(4)逻辑学;(5)信息科学;(6)计算机语言学;(7)翻译研究;(8)应用语言学、符号学、本体论和其他相关的学科领域,侧重术语学的跨学科属性等。4.术语学的基本概念(1)概念理论;(2)概念与术语的分析和定义;(3)概念的表现形式;(4)概念与术语的关系;(5)术语等值的确定。5.物体与概念(1)基本定义与解释;(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特征、类型及其用法;(4)概念的表现方式:a.语言表现——定义与解释、定义的类型、好定义的要素、定义的方法等,b.非语言的表现——公式、图表、画面等;(5)概念间的关系;(6)概念体系:类型、结构与应用,例如属种关系、层次与非层次的关系[8];(7)概念领域与范围。6.术语和用来表示概念的其他形式(1)术语单位与词;(2)术语的构成、要求与类型,简单术语与复杂术语,例如缩略词、短语型术语,中文词组术语的结构;[9](3)概念与术语的关系:一词一义,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等值,概念与术语的协调;(4)术语体系;(5)新词、新术语与借用词;(6)中文术语的构成,中文单词型术语的结构[9];(7)中文术语的其他特征。7.术语辞典学(1)传统辞典学的方法与管理;(2)计算机化的辞典学方法与管理;(3)术语数据库:发展历史介绍,术语库与知识库;(4)数据的要素,数据格式,术语库的类型,术语数据的交换,网络化;(5)中国的术语库;(6)关注以翻译为方向的术语辞典学。8.术语管理的过程(1)不同的术语编撰方法描述;(2)术语编撰方法论:术语项目规划,项目管理与执行的要点等。9.术语、信息与文献编辑10.术语与标准化(1)基本定义,何谓标准化;(2)术语标准化的类型:技术标准与术语标准,单语言标准与多语言标准;(3)组织架构:国际主要组织(例如ISO,IEC),地区组织(例如NATO,欧洲标准化机构),国家一级的组织和主要的职业标准化组织;(4)标准化的可能性和局限性;(5)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6)中国的术语标准化;(7)国际合作与网络等。11.术语与专门用途语言文本的生成12.术语学研究的新动态13.术语学课题或者实践(二)翻译教学中的术语学课程模块术语学的跨学科属性说明该学科涉及的领域广,包括语言学、翻译研究、信息科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知识工程及传播学等。这也意味着术语学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学科目的。术语学的简介课程或称导论课应该能够服务于不同的专业组别及不同的目标。为适合特定的组别需要,例如翻译者,课程设计人员或者教师时常需要变换导论课的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学员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目标、不同的需求和水平,术语学培训课程最好以“模块”的教学方式进行。上文1~10项内容,作为术语学导论课程,是培训译员的“共核”必修部分,应该能适用于培训不同类型的翻译者,既可包括翻译专业的学生、在职的翻译者,也可以是其他人员,例如术语学教师,专门用途语言教师,标准化工作人员及各领域的专业人员等。11~13项则属于选修内容,虽然设计的内容是针对翻译者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师资、学习者及教学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模块来安排教学。1~13项中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必修部分还是选修部分,都已在Picht和Partal的术语学大纲“题目”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术语学模块教学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分模块教学的方式也有利于根据内容及时间进行调整。同样,课程的属性是必修还是选修,是短期培训还是长期培训,也决定着术语学模块的选择。长期固定的正式术语学教学显然与短期强化式的培训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差异。把术语学列入翻译者的课程计划中,学习者修完后,便会对翻译与术语学这两门学科有切身的认识,也有利于形成系统思维的方法。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讲,理想的授课模式是:教师以正式讲课的方式系统地传授每个单元所涉及的术语学重点部分,加上适当的练习和项目实践。鉴于术语学课程还没有成为我国翻译者培训的“独立”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这种背景之下,就需要教师自己决定,以模块的方式把适合的术语与翻译内容融合到整个的翻译培训计划中。我国学者潘书祥[10]与郑述谱[4]及其他学者呼吁把术语学作为公共课程在高校中开设。这个倡议很好,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把术语学作为公共课大规模地面向文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先行在与术语学关系密切的专业,例如翻译学、传播学、专门用途语言等专业进行教学试点,特别是在研究生层次实践。主要原因是这类专业有实施术语教学的条件,其他原因会在下文谈到,例如师资的要求等。另外国外术语学教育在大学开展几十年来,也不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对于在职翻译者来说,术语学课程培训不必完全采用针对在校学生的模式,因为职业翻译者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已经具备了不少术语工作的实际经验,国外有句话说“译员就是个术语工作者”(the translator as terminologist)。为他们开设短期强化术语学课程可以提高他们术语翻译的能力。这类课程的内容应侧重术语工作和术语管理工作中的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教学模块的选择要尽可能符合译员工作的实际利益,译员也从对术语翻译问题的讨论中及术语管理的课程中获益良多。总之,培训要有利于译员在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转移与信息交流过程中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和术语工作能力。(未完待续)  相似文献   

10.
一、经典系综和量子系综老实说,我本来是不打算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的。我感觉事情的实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说明,并且想把精力集中于现代物理理论的那些更为尖锐的问题,那些由于近几年在基本粒子和高能领域中所发现的重大事实而在理论家面前提出来的许多问题上。但是,我得到了不少情况,它们都表明,返回到这个老问题上来仍然是绝对必需的。特别是由于我的量子力学教科书的缘故,大家提出了关于波函数的问题:波函数是表征单个微观粒子的状态还是大量粒子的系综的状态? 如何理解这种或那种解释呢?波函数是微观现象的主观表征还是说它具有客观的意义? 看来,这类问题的产生表明,在我的书中,还没有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足够清楚。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弥补所指出的缺陷,如果这种缺陷仍然存在的话。我从关于“量子系综”这一术语的意见谈起,这一术语是我和К.В.尼柯耳斯基(Никольский)从经典统计物理学,即从吉布斯理论中借用来的,经典统计物理等同量子力学类似,在一定的方面把微观现象同客观现象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类比型术语由于类比方法的特征及其扩展性,表现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来看,这样构成的术语义理与原词相通,翻译时可相互参照。因此,通过类比型术语研究找出术语的某些相同构词特征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与准确性。一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学科成倍增长,术语在信息时代的不断涌现,可以用“爆炸”两字来描述。据抽样统计,它们占科技英语文献的60%。[1]术语翻译同样随着术语量的增长而成为科技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找出术语的某些相同构词特征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与准确性。类比(analogy)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两类事物或两种情境(本体和喻体)之间扩展的或复杂的比喻。它是把具有两个或多个相似点、义理相通的两个不同的事物并列进行平行比较,使其相互参照,来解释问题,阐明事理。不论是作为修辞格还是生活中的普遍思维模式,类比“反映出人类最为普遍的思维方式”[2],都有其扩展性和理据性。在现代英语中,类比构词(word-formation by analogy)指仿照原有的同类词创造出其对应或近似词,[3]是一种实用而又活跃的构词方式。在此笔者拟对类比型术语的构词特征、构词方法和翻译原则作一些探讨。二 类比构词的象似性特征西方学者指出,术语是语言符号[1]。根据皮尔斯(C.S.Pierce)的符号学理论,语言符号具有高度的象似性。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和概念结构,语言是现实世界经由人类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形式不仅与客观的现实之间,而且在许多方面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结构、所表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现象。功能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结构,如词的结构,既然要受一般认知有关的象似性支配,语言智能就不可能独立于其他认知智能,语言的构词部分也不可能独立于音系、词素、语义等其他部分。语言学可以从采集到的语料中分析出语法规则、语音规则、以及语词的“组合”和“聚合”现象。新词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存在着有理可据的自然联系。类比构词是人们根据已有词汇,通过认知经验形成的新词。类比型术语构词特点有着和普通的类比构词相同的方式,即以某个同类词为模式,在语义上进行联想类比,替换其中某个词素,构造出与之对应或相似的新词来。类比构词由于它遵循人们的习惯思维模式,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具有很强的理据性,构词范围广,在学术界以及科技领域应用广泛。类比的构词功能主要表现在其对构成新词的联想意义。词的联想意义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在概念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尤其在现代语言发展中,如科技术语的层出不穷反映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在一种语言内部,类比型术语往往有明显的理据性。通过类比方法构造的术语形象生动、义理明确,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在科技、广告、商标等方面较普遍。鲍林格认为,新词语几乎从来不是各语音的任意组合——即使是任意的,也要符合语言的音位学要求才行。[4]如鲍林格所示,已知有了bolt(雷电)、活蹦乱跳的colt(小马驹)、jolt(猛击)这几个词,这就很自然要赋予volt(伏特)这个词一种相似的意义。鲍林格指出新词语可以由部分的旧有形态材料构成。不管怎样,这些词依然是代表新概念的新组合。类比构词完全验证了鲍林格的这一说法。三 类比型术语的构词方法类比型术语的构词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近似类比和反义类比。在英语术语中最为普遍的类比构词方法是近似类比。这种形式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紧紧围绕着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运用类比推理,通过认知经验,形成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的新术语。这类术语往往以一个词为核心形成一系列的新词,成为科技文献中准确、精炼、高效传递信息的载体。利用近似类比构成的新词很多,涉及领域也很广。如由于太空技术的发展,从bus-station类比形成了space-station,把space作为一个组合形式的保留元素,根据其他已有词汇类比生成了space-age、space-time、space-suit、space capsule(航天密封舱)[5]、space-shuttle等。由seafaring(海上航行)构成spacefaring(航天飞行);又如moonscape(月亮景色)是由landscape类比而成;moonport(月球火箭发射站)源于airport;earthquake(地震)类比生成了moonquake(月震),star quake(星震)等等。此外其他行业术语也不少,如由telephone类比生成了cellular phone或cell phone或mobile phone(手机)、pay phone(公用电话)、radiophone(无线电话);travolator(设在机场等处的自动人行道)一词是由escalator(自动扶手电梯)生成;由steam engine类比生成gas engine(燃气发动机)和jet engine(喷气发动机)等。在近似类比构词中,色彩类比也是根据原词的意义对部分进行替换而产生新词。通过利用表示不同颜色的词,类比生成新词语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语言的需要,如whitegoods类比生成了browngoods等。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产生了Greenpeace(绿色和平组织),人们为了表达购买不危害环境的产品的意愿,便借用类比手法,形成了green consumerism(绿色消费)等。利用替换数字进行类比构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数字类比构成的新词,其数字不变,只改变被修饰语:如:the three P’s(即peace,petroleum,Palestine——由中东局势引发的三大问题)就是仿照the three R’s(即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读、写、算三种基本能力)而构成。另一种情况是不改变被修饰语,只变动数字类比构成新词。如:G8(Group of eight,指西方八国集团)系仿照Group of 77(指西方1964年成立的有77个发展中国家参与的组织)。反义类比就是利用现有的反义词,依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相对立的焦点,从反设比,以反托正。两者对比迥异,反差鲜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原词的对照而跃然纸上。在英语术语中不难发现以反义类比构成的新词,如low-tech(低技术的)由high-tech(高技术的)类比反托构成,monoculture(单作物栽培)类比构成multiculture(多作物栽培),input scan(输入扫描)类比构成output scan(输出扫描),hard steel(硬钢)类比构成mild steel(软钢)等。这样相互反衬的词组在计算机网络术语中非常普遍,如input/output technique(输入/输出技术),input/output interface(输入/输出界面),mono/multi frequency(单/多频),mono/multibus(单/多总线)等。四 类比型术语的翻译原则科技术语涉及面广,译者在翻译时应找出规律,提高效率。因此,可根据科技术语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加强信息的传递效果的宗旨。我们首先应该遵循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保证译名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习惯性、简明性、可读性,使术语标准化、专业化。[6]其次,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有关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原则,有助于从象似性的角度考虑翻译时英汉语的符号对等。但笔者认为类比型术语翻译最重要的原则是把握术语的参照性和理据性。类比型术语往往有一参照性术语,如果该术语已被读者所接受,新术语则可参照模仿参照性术语的词法和语义结构进行仿译,如earthrise可模仿sunrise(日出)译为“地出”;将clamp pulse模仿drive pulse(驱动脉冲)译为“钳位脉冲”[7]。由于类比型科技术语是以原有词的词法和语义结构形成,因此表现出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正如王德春所指出的那样:在一种语言内部,新的语言单位往往有明显的理据性,人们在给事物命名时会很自然地考虑到理据性,而很少任意用毫无联系的声音来代表事物,语言符号虽与客体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但语言体系的发展应遵循理据性规律。[8]这样有助于理解和翻译,使语言符号的交际功能在科学领域中发挥其作用,也使得术语翻译有据可循。严辰松认为,语言理据可以十分明确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理据,另一类是内部理据。[9]两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外部理据包括拟声、拟象、临摹理据、省力理据;内部理据包括形态、语音、语义。类比构词翻译的理据性应考虑语言外部理据和内部理据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理据性主要表现在对新术语的参照性临摹,因此可根据科技术语内涵、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根据已知常识进行翻译,以使汉译的科技术语更为地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如计算机词汇翻译,与cyber构成的术语往往译成“电脑-”或“网络-”。根据其他已有词汇类比生成和相应对译如下:cybercommunity(网络社区)、cybernate(v.使受电脑控制,使电脑化)、cyberspace(电脑空间)、cyberworld(网络世界)、cybernaut(网上随意访问者)等。参照性和理据性在翻译术语时还表现在对术语的合理解释性增词翻译。如:Web browser(万维网浏览器),wall phone(壁挂式电话),key switch(按键开关),infinite adjustment(无级调速),portable transmitter-receiver(便携式收发两用机),以及three-aspect high colour light signal(高柱三示像色灯信号)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科技新词的表面结构与已有术语相同,但其内涵意义无法从原词参照仿译,应以术语的学科性质为参照,按照汉字、汉语的规律,体现汉字、汉语表意性的特点构成汉语术语。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推演变通翻译,这类术语的翻译对新术语内部理据的分析尤显重要。如:space shuttle一词,译成“太空穿梭机”显然不妥,很容易引起误解。其实,在航天领域中space指的是aerospace(航天),shuttle指往返于太空与地球之间的形状像飞机的交通工具,因此,据此推演译成“航天飞机”。与此相同的还有:space platform(空间站),pic-turephone(可视电话),dataphone(数据电话)。blood type可译为“血型”、blood bank可译成“血库”,但blood heat 却不能参照译成“血热”,而根据医学领域的知识,借用解释可将其译成“人体血液正常温度”。五 结语由于类比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说理清楚,寓意深刻,类比构词使新词表现手法更显缤纷多样,凸显语言感染力,恰如其分地使用类比的结构形式以及构词功能会使术语更加生动易懂。类比通过与已知事物的比较,使人们从对类似相通的事物的联想和推理中得到新的启示,新的领悟。严复等认为“非精学者不能翻译,俟学术大兴,专家奋起,始能议及”[6]。由此可见,翻译术语的要求之高,译好一条新术语并非易事。译者应详细查阅资料,弄明白其含义,参考有关术语,准确把握它所在专业的含义,根据专业的要求为其定名。  相似文献   

12.
术语学介绍     
[编者按]:一九八六年初,丹麦的哥本哈根经济学院H.Picht教授给我们寄来了“术语学入门”(TERMINOLOGY:AN INTRODUCTION)一书(作者是H.Picht和J.Draskau)。此书是一九八五年三月在英国萨里(Surrey)大学的语言和国际关系研究系举行培训课程的教材。它是早期(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三年)术语学培训课程教材的发展。此书内容较为丰富,包含了语言、概念、概念体系、术语学、术语库、标准化、信息文献及术语工作组织机构等的基本理论和目前概况,共十二部分。作者热情而全面地介绍了术语学这门新兴学科。由于本期刊的篇幅以及我们的水平有限,在本文中,我会卢慧筠同志节选了其中部分章节,翻译整理出来介绍给大家。可能的话,以后对该书陆续再向大家介绍。一、普通语言、专业语言和术语学什么是普通语言、专业语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术语学在专业语言中占据什么地位?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1.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当我们阅读文章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句法、词汇(包括普通语言词汇和专业语言词汇)和认识论方面(阅读者的专业知识水平)等因素有关。专业语言是一种经过加工整理,并为专门目的使用的语言。在各类文章中,各种不同专业化程度的专业语言,起着专家间交换信息的作用。在内行的专家之间,使用最高水平的专业语言。而对于一般的通知或介绍一些有兴趣的信息,就尽可能用最经济、准确、不含糊的词汇,即可使用最低水平的专业语言。专业化水平不是绝对的。选择较高级或较低级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受专业领域的抽象程度或主题的影响,还受发、收信息双方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专长的影响。不论是高级或低级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在低级的专业化水平,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虽然为了适当的目的,可被表述为分立的变异,但它们不构成一个对立面。霍夫曼(Hoffman)想象普通语言为一个“库”。在这库里,划出专业语言的各个区域。这是普通语言基地。在这基地内,允许外国形式的“新”内容输入。正如自然科学术语学、法定语言等有关的专业语言单元。普通语言具有独立的实体。专业语言的存在是与普通语言有关的。这两者服从动态相接:普通语言单元的概念经过术语化(它得到新的专门的内容)成为专业语言;通过命名化的专业语言术语,丰富了普通语言(它不是新的)。在这些双向过程中,比喻起了显著作用。例如,“计算机的记忆”,专业语言采用与人类学科不相矛盾的特征。这种在普通语言里,由各种专业区域派生出来的隐喻词汇是很多的。还有一些从技术语言中派生出来的表述,积累成普通语言,而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是不知道它们的词源的。许多这种表述进入普通语言库,失去它们原有专业的意义和精确的表示。老的专业语言单元在新的专业领域的语言中可以重新起用和重新部署。例如“log”(计程仪)由航海专业进入到数据库的文章中(1ogin,注册,1ogouf注销等等)。在普通语言句法发展方面,一定程度上,专业语言影响也是明显的。在不合适的语境中,或在夸大的情况下,专业语言的派生复合词提供大量拙劣的模仿品。其中许多在库中占有永久的位置。在不久将来,会有更多这类词产生,微妙地改变了普通语言的全面特点。广告和宣传工具提供了这类新词的丰富来源。为了适应专业语言的存在和不断地发展,在专业领域内的交流,要求经济和精确是合理的。实现这些目的,通常需要发展新词,用新的含义和组合来部署现存的条目和组成。相反,在一种语言变异中,只有通过准确的应用,才能证明所描述的这种变异(它是作为专业变异的一种)是正确的。人们企图用抽象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对给定文章作分析并描述它的专业语言。抽象化程度可定义为抽象对具体事物之比。它依赖于实际作用和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认识论因素。一个专业领域内同样的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抽象度来讨论。抽象度习惯地与名词语义类型相联系:用名词的名词性文体(特别是抽象名词)更多地影响抽象性的程度。不仅是名词,还有动词和通常的句法关系,特别是动词—名词和名词—名词的关系抽象性的词不必定具备明确的单个词汇意义。专门化的程度反映了会话交流者的预知水平。按定义,普通语言具有零级专门化程度。如果给定的文章被定为“A”(抽象性)级和“S”(专门化)级,那么在各种文章中,经常分析同义词、一词多义或同音(形)异义词,它将可以辨别专门化程度的高低。很明显,“A”和“S”级的估定靠主观因素作出,部分地依靠词汇条目的选取和出现频率。虽然这些条目又会招致无休止争议的风险,但这见解还是有用的。它显示出任何打算建立专业语言和普通语言区别的客观标准所遇到的困难。2.语言的作用任何语言的最初作用是在语言社团内进行交流。每一个社会(它可以组成或不组成一个语言社团)包含许多社会阶层。所有存在的如分类学和社会学的分类范畴都构成语言社团的普通语言。这些分类都受语言、词汇、文法和语义的变异影响。另外,语言学鉴别是直接与社会阶层相联系的。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年令,教育(水平和专业程度)、兴趣或爱好、专业范围等。譬如军人、罪犯、吸毒成癖的人和学生等,也都具有某些语言特点。与这些群体的对话称之为有关的专门语言。这就是专业语言的社会面貌。专业语言具有单一性功能特点。它唯一地被用在一个专业社会范围,并且仅为一个目的服务,即在某个群体有关的特殊紧急事务中,起基本对话作用。使用某种专业语言的人是有限的。专业语言仅是整个语言社会中的一个分支。它通常由使用者自发地产生。它的存在不构成整个语言社会连续存在的必要条件。因为专业语言变异的产生与消失,服从于专业表述方式的需要。它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明显地影响社团中普通语言实体。然而,专业语言变异的获得,不能被认为在任何情况中都是自发的过程。考虑到专业和消遣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可以很容易用专业捕鱼和捕鱼爱好的比较,或者用军队专业语言—军事用语的产生来解释。3.分类方式及其关系对于专业语言,可作出以下分类:其中“1”:在专业培训课程中产生的专业语言,通常是下意识的。它构成专业交流的媒介,对专业人员是基本的。“2”:局限意义的专业语言是最佳的,即使以社会的观点看也是合适的。在专业语言中,命令语句起着果断的作用。由此可看出,专业语言的变异在专业领域内起着交换信息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的正常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对许多专业团体是必不可少的。而术语学是专业语言的一部分。语言的“标准化”唯一地归结于专业语言的变异,特别是它们的术语。例如在飞行领域内对话的标准化,飞行员在请求起飞、降落的个人说明等。在术语学中,标准化是通俗和可接受的现象,在交流中消除含糊性。同时,考虑经济和财政的因素,标准化通常产生于工业部门的专业需要。这些标准化类型包含内容(概念)和语言学(术语)的关系。强调标准化不应使语言僵化,在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内,即2-5年之内要修改一次,以保证动态的现代化进程。普通语言、专业语言和术语的关系可用图清楚地表示出来:在语言整体中,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分别覆盖整个区域。专业语言的一部分组成专门词汇,就是术语的领域。术语学还与其它非语言学科如逻辑学(哲学)、认识论、信息与文献分类和查找等广泛的课题领域交叉。二、现代术语学在最近的几代人中,一直努力寻找一般的或专门的词典来系统地组织和表述人们的知识。术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设想是最近数十年的事。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要求用越来越高的专业化程度来描述和书写概念和现象。也就是说所用的词要保证专业交流。为了表述一研究分支的概念内涵,迫使找出语言符号的公共界限或产生新的语言符号。这样才有可能使理论进一步发展,并使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早在十六世纪就有人创立术语学的一些原则。清楚地识别概念、术语及术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们的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面。一个学科分支的哲学理论水平必须与语言表达水平相适应。如果没有这些平衡,则形成交流障碍或阻止进一步发展。这些障碍发生在一个学科和一种语言内,更多的出现在由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十九世纪科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努力都是显著的。这情况导致对术语学迫切需要。对知识编排条理化的同时,事物的标准化也相应发展了。如货车的标准尺寸,螺纹的定型等。物质标准化也产生语言的实现问题,亦即术语问题。为了保证学术交流,特别是在以不同语言的同行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国际化也成为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工领域内已努力做到定义上和语言上的清晰性。国际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具有明显的术语学意识。在这组织之下的一个委员会,受托于组织和规划专业领域的术语任务。它的研究提供了不仅是编篡、定义词典过程的见识,还有某些基本术语学原则发展的见识。一九三八年打破了传统的词典学的原则的第一版本著作出现了,作为排列顺序的字母系统被概念的分类所代替。现在概念、甚至术语构成词典学内容的中心。在自然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之外的学科,也存在着类似的交流问题。例如逻辑学方面,自然语言对复杂而抽象的思想的表述也是不够充分严格的。专家们认识到交流工具不充分适用,因此在他们的专业前提下,创造合理的语言。在这些中语言学家起的作用很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在荷兰和说德语的一些国家建立商业学院。他们的课程除了传统的商学外,还设立了“商业语言”。这些对语言教师出现了新问题,实习和训练不需要他们了。这表明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另外,经济语言产生了。它的目的是作出专业知识和语言的综合产物。它有两方面值得提及的。其一是强烈地与传统的语言学相联系,导致了许多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其二是从现代语言出发,检验了语言的作用并研究了商业目的和应用的定义。强调术语学和非术语学元素的辨别;专业语言和非专业语言单元的辨别;及从概念体系框架上对概念的考虑。它自认为是应用语言。它可被认为是以普通语言为一方,以专业语言和术语学为另一方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在术语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上,Wüster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第一个提出术语学的理论工作。他把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技术语言中,使它适合于专业语言的特征。通过他在专业领域和语言学上的专长,他有可能把术语学中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这两个主要单元联接在一个系统中,并证明组成了另一个单元,如哲学单元。ISA37技术委员会的术语学原则的阐述和标准化是Wüster的贡献。可毫不夸张地称他为ISO/TC 37的先驱者。他检验了术语学上的推荐原则。如“机械工具”,这本现代词典表现了TC 37工作基础的现代思想。它那不长的序言提供了起源和发展的很好描述,并且是作为(术语学)标志的理论著作。近20年来,欧洲语言的发展及对专业语言的兴趣不断增长,导致了语言学和术语学的密切合作。今天专业语言和作为专业语言基础部分的术语学,被认为是应用语言的研究领域。由于在各种学科之间出现了必要的学科交叉,它影响了一般术语理论的各组成部分。Wüster后来的工作中,把术语学放在语言学和其它学科分支的边缘区域,这位置强调了术语学不被认为是纯科学(以经典的话说)。术语学的一般理论组成是什么呢?传统的语言学科包括语义学、词典学、词汇学。这些构成普通语言学科。然而不加适当的修改,不能应用到专业语言上去。为了解决专业语言的问题,必须考虑来自其它学科的因素。首先,来自逻辑学(广泛含意的是来自哲学),与概念相关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术语学的成分和结构,概念的特征、定义和交叉概念关系及在概念体系中它们的应用,都来自逻辑学。其次,术语学和分类学之间有紧密关系。分类学在概念关系及概念体系上起着特定作用,它系统地表述了术语学工作。情报和文献的扩展领域构成了术语学的另一部分,它们的关系是双边的。情报和文献需要精确定义构成的术语来作为分类和汇编词汇的工具。术语学用同样的工具做工作,用它作学科的基础结构,进一步开发和改造它成为真正的概念体系。专业语言的另一特点是概念和术语的标准化。这是语言自由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所受的限制。最后,科学和它的实际应用的不断发展,各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语言表达工具及在术语学整个理论上的影响。把各分支学科集中为一整体,不便于研究。这些只能部分地依靠交叉学科的处理,部分依靠从事术语工作的能力来解决。虽然相同基本单元识别不麻烦。但在一方面或一种形式,各部门的态度和学术思想上,要求术语学理论实现一个基本的识别标准还为期很远。维也纳(Viennese)学院的工作建立在Wüster工作的基础上。他的工作成功地使语言学和科学和谐地结合起来。苏联的工作与它有很多类似,但它们关于概念的观点不同,包含在马列主义语言实践中。苏联特别重要一点是走向标准化。北欧国家原则性的重点是在经验研究及应用上,加以修改适合于Wüster的工作。北欧国家对标准化的考虑是很实际的,仅考虑在基本和密切有关的地方。以我的观点,所有一切都倾向于作出一个完整的形式。承认存在不同的观点,它们不是全部都具有学术基础。还设有对各种流派彻底地对照研究,虽然有一些本身是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对照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第三世界对术语学上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在那里正致力于造出一个用天然语言并为专业交流的有效工具。在非洲和南美,讨论会组织加强了与阿拉伯世界和远东(中国)的接触。这个趋势表示,这些语言在将来会影响术语学理论的发展。要用新的知识丰富它,并改正许多错误的理解。目前术语学工作的进展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术语学工作中,要采用公共的基本原则的要求不断增长。系统的术语学描述的要求在增长(即系统地按排专业词典)。这些迫使术语学家和字典学家更彻底地检验概念、专业领域的定义和学科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其二,计算机对数据库的贡献出现了。目前,用于术语库的计算机首先是术语学数据的贮存单元。机器允许很快实现、改正和修改。但贮存不是最后结果,它将成为术语学家的工具,方便地执行他的任务,加快处理,使它更经济。三、术语数据库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始于6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及电子学数据处理的巨大发展,术语学理论的进步,现在术语库有了飞跃发展。但要牢记的是,术语库不能代替术语学家的辛勤智力劳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去解决。现代术语词典工作就是附加计算机的术语词典编辑。术语数据库是为词典学和术语词典学开拓新的远景的设备。它缩小了词典学工作者所受的限制。术语库起源的专业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库。主要为翻译服务而开始的术语库,如慕尼黑的西门子术语库、欧洲共同体的术语库(EURODICAUTOM)、EEC术语库等。有些库与语言规划紧密相连,特别是与术语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术语库,如魁北克术语库。贮存首批主要术语的术语库,它精心制作规划,经过不断完善,陆续以书的形式出版。这是瑞士技术术语中心的TERMDOK术语库。附属在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学院的术语库,含有明显的研究成份。这是德累斯顿和哥本哈根的术语库。还有一些术语库是贮存标准化术语的,它通常与标准化机构联在一起。术语库已有了巨大进展,但仍存在着大量不能被忽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没能适当解决。1.对数据库之间的合作、联网的工作认识得很早,但事实证明要达到实际合作模式的一致是非常困难的。每个库的发展都有其独立性,都有很大的内存。都有各自的财政来源,对接受咨询要承担一定的保险金。如西门子库,由参加合作协会的合作者精心制作术语库存,根据队列系统,作出共同靠拢的处理。照此,德国的主要工业术语被一起送进一个库。在北欧各库的合作中,实现合作所采纳的方法主要一点是承担术语库的分类系统和信息单元的统一系统。这使得不同数量的信息单元纪录,都可组成可比较的信息单元。这样直接交换就可能实现了。2.术语库联网的条件。这问题涉及到术语库的分类和术语数据的形式。术语库的分类主要是按专业领域或分支领域来分,由它们组成大量的术语单元。这样的分类使咨询按专业课题进行,可能提供正确的回答。几个库的统一分类意味着库存可在库之间交换,而不要再行分类,也就是不要人为的干涉。在许多库里,特别是按库的目的分类那些大的库,不同的分类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期内使用的。对大量的术语数据再作统一分类,设想是很容易的,但至今还没证明是可能的。术语数据格式像分类一样。通过格式,信息的独立条目群被排成一个专门的序列,并且这些条目相互描述,每个信息的单个条目保留自身的单一,不和其它的掺杂。再则,通过格式的兼容性,术语数据的有效交换才成为可能。这不是只靠分类就能达到的。S. Hvalkof研究了6个术语库的格式,她发现在一个术语单元上单个信息条目有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从A库到B库格式的交换和转移不是立即可行的。根据这情况,NORD-TERM AG2制定一个分类学,通过在一个术语单元上信息单个条目的一致类型,使得交换和转移到另一个格式成为可能。3.术语库存的保管。明确地说,一个有翻译倾向的术语库,在它对翻译者真正有帮助之前,必须具有随意处理的广阔的库存。或者至少在某个专业上,库存必须充分广阔。然后对接受的咨询,承担一个满意的保险金额。库存的质量,如果可能,必须胜过传统的词典库存。有些库,贮存了足够多的术语数据后,就会发现有不服从质量管理的单元,就会出现好的、坏的数据混合了。信息的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我们很易想到再作精心的处理和修整是值得的。库存还要不断地增加,它必须服从于当前各种可与标准化比较的检验。这一点是最困难也是最昂贵的。必须单个地研究专业领域,检验当前的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这是个费时间的工作。要求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术语学的工作。四、术语学的培训培训术语学家的工作从四十和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讲课活动。七十年代Wüster教授提出了有关术语学理论的第一个课程。七十年代中,人们已认识到,要在术语学工作上作出大的进展,必须立即扩大对术语学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术语学工作质量和数量上可观的改进,只有通过他们成员的专业资历的提高来达到。在这迫切的需要下,制定了培训计划。但通常只取简短介绍和消息报导形式。七十年代末,术语学培训领域明确包括语言学、非语言学两方面与专业培训结合的术语学课程,及为翻译个人和组织的术语学课程两部分。术语学培训会遇到很大困难。因术语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与其它学科有广泛的交叉。没有一门学科本身能提供术语学问题的答案。因此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必要的,它包含研究和教育两方面。在建立一个教学课程时,要考虑来参加培训的人员的不同专业背景和他们的需要。如语言学家,他们不了解专业语言。专业领域的专家,缺乏语言知识训练。标准化专家,只把重点放在标准化上等等。每一类型的人在不同场合都有其弱点。作为术语学家,必须克服这些弱点。作为一个术语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和经验:1.全面掌握一般术语学理论和熟知最近的研究成果。熟知各种学派思想,他们的特点和差别。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对逻辑学和本体论、语言学、分类和文献、翻译理论等知识范围的基本原则要了解和掌握。2.因为术语学是专业语言的一部分,术语学教师应知道一些这方面的最近研究和各学派的情况。3.信息和文献是术语学工作的工具,起领导作用。教师应具备这方面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适当地高于大学的水平。4.教师应了解词典学的系统性,术语库的建立,计算机和现代附件的使用。5.标准化在术语学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应精通国家级和国际水平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方法。其它级的标准也应考虑。6.具有不同水平术语学工作的学术机构的知识。7.具有实际的术语工作经验。术语学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点:(1)介绍“专业语言”。(2)划出术语学的应用范围,确定术语研究的目的和目标。(3)介绍“概念”的性质,包括各种观点的主要评论。分析概念特征,它们的类型和分类。定义的形式、结构、类型,优点和局限,以及不完全定义,辅助定义等等。概念的关系,在概念系统中的不同类型和它们的作用,概念体系的结构、类型和作用。(4)术语。术语的一般要求;与一个知识分支或一种语言有关联的术语形式特点;新词的产生;术语学中的同义、多义、同音异义词。这些因素在概念表达中都要考虑到。(5)词典学。不同类型词典的分析,区别其优缺点。术语库的介绍。(6)文献。术语学文献的划分。有关术语的表述和释意问题。(7)术语学理论的发展、标准化、语言规划,各种水平的术语工作的机构介绍。(8)实习。术语学培训的形式:(1)全面完整的学习课程。在这种形式中,学生立即了解各方面问题以及术语学所承担课程常规部分的特征。第一阶段,如有可能,在专业语言研究开始时举行一个入门讨论会,甚至在这之前,要求学生提交一份专业语言翻译问题的材料。用这种方法,把学生很好地装备起来。他们第一次工作所遇到术语学问题很敏感,以后他们再碰到这类问题不会无准备了,会很自由地解决它。第二阶段称之为术语学的“学徒”阶段。这阶段包含考虑术语学作为专业语言研究的单元和组成部分的各种不同章节。2-4期“学徒”期建立术语学研究的基础。第三阶段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在更长的学习班上进行。这些学习班以某些专门的术语问题或其它问题为研究课题。第四阶段是在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工作做准备。(2)作为专业培训附设的术语学课程。在所有的专业培训中,不论它是什么水平,都采用适当的术语,并且有意无意地用本国语言表达。最近有几个专业培训中心提供任意种类的完整的术语学部分。这些部分列入课程中,采用选修课程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内容。对已在术语学上工作的人进行术语教学的目的是使这些专家了解自己的专业语言,更好更正确地使用它,以便进一步做好交流。通过问题的判断,对术语学活动作出更有效的贡献,如做好标准化工作。这类术语学课程更仔细地考虑到有关领域内术语形式的专业特征。这理论可用一般的简化的术语描述。(3)对具有大学毕业程度者的术语培训。这些人包括具有词典编辑经验的,至今按照他们的直观和经验知识工作的人、标准化专家、标准委员会的专家、文献分类家等。他们主要弱点是缺乏理论知识。在安排课程前,仔细考虑对初始水平的估计。课程的成功决定规划和具体处理,要求理论和实践做出最佳安排。(卢慧筠摘译自H.Picht and J.Draskau著“Terminology:An Introduction”一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沈国舫院士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使用不准确》一文,我想从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供专家们讨论时参考。术语学是以术语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术语学理论认为,术语是指称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内概念的语言符号。换句话说,术语背后一定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沈文引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生态”“环境”等术语的定义,这是完全正确的。它们应该看作是对这些术语的科学定义。这些定义与普通语文词典对这些词作为一般词语的解释是不完全一样的。与后者相比,科学定义应对被定义的对象提供更带有本质性的特征描述。当然,后者的解释即使不那么严密,不那么准确,也要保证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其次,术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概念系统之中,它不会孤立地存在,它的科学定义总是受其他相关概念的制约。比如:“生态学”的定义就离不开“生物”“环境”以至“生态”等概念的定义。科学的术语系统是一环扣一环按严密的层次以及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如果我们把“生态环境建设”当作一个严格的科学术语来看待,如果这一表述确实存在概念重复等问题,而且,它又“纯粹是‘国产’的,与国际上通用的术语不接轨”,那么,对这个术语词恐怕只能采取沈院士提出的第二种处理办法,即“干脆改变这个名词的称谓,顺应国际上通用的词汇”。不然,由于术语所具有的系统性特点,这一术语存在的问题,肯定会波及其他相关术语,产生连带的负面影响。如沈文所说,在国际交流的场合,对类似“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样的说法,虽经多次解释,外国专家还是不能接受。这与其说是用词习惯问题,还不如说是科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术语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在这方面,应该把科学性、标准化放在第一位考虑。这应该是术语规范与统一的一个原则。无视这一原则,轻则会造成概念混乱,妨害学术交流,重则甚至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按我的理解,沈院士的文章主要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专业领域内术语的使用问题提出来的。若按第一种办法,即“承认约定俗成的原则,对中文名不作大的改动,但要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并提出要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的认识偏差,然后寻找一组适当的外文对应词而不要硬译。”说不定会造成“名实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还可能给以后出现的相关术语的定名埋下隐患。不过,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也应该予以考虑。术语学的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虽然首先是科学的专用语言,但术语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与日常语言隔绝。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接近”(approximasion)成了语言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当术语进入日常言语交际时,它又可能发生“非术语化”现象。这时,它就不再具有(或部分失去)原来严密的术语概念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至少是其意义不再那么严格地受术语系统的制约,与该系统的联系也随之衰减、淡化了。于是,对这类术语词的科学严密性的要求也会相应放宽。沈文中提到的黄秉维院士最早使用“生态环境”这一词语的场合,与沈院士在国际同行学者之间的交流相比,其性质就有所不同。前者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学术性交流。本来,“生态”(ecology)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其中是包括“环境”因素的。但进入日常语言之后,按《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态”一词的解释,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这与原来“生态”所指的“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还是有差别的,至少把“相互关系”笼统地解释成一种“状态”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但这是用自然语言作为释义的元语言在所难免的。其次,把各种相互关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与环境的关系,说成是“在一定环境下”也使环境因素在其中的分量弱化了。由于“生态”所包含的“环境”因素在语素上并没有体现,说不定“生态环境”的说法就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为了突出“环境”因素而说出来的。这与黄院士头脑中原来有的科学概念已经发生了某些偏离,所以,他事后拿严格的科学概念衡量又觉得这一说法不妥。术语学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的规范与标准化应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而有所区别。对那些起规定作用的文本,如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推荐术语的文件、专业辞书,以及对科学论文等具有严格学术性的文本,应该有更强制性的要求。而对另外的一般言语交际场合,一般的文本,规定只能具有某种弹性,其容许度要放宽。顺着这个思路,沈文中提到的“我国各类文献”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以便区别对待?日常言语交际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说到底,取决于一个民族总体文化科学素养水平。这个水平的提高应该成为一个长远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在7000余篇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标题中,对该术语的翻译用词达18种之多。文章经过逐一评析,指出了较为妥帖的译名。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然而,正当人类为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感到欣慰的时候,却出现了世界性资源枯竭、世界性能源危机和世界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类生存和发展总体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面前,国际社会开始全面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及其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未来发展研究思潮”,并由此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但公认的内涵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所提出的解释,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2]。在我国,人们也在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进步方向。笔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以2001~2005年为时间段,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web)”进行检索,查到16934条记录,平均每年约为3387条,然后浏览了7000余篇论文篇目的英语翻译,发现人们在翻译“可持续发展”时用词较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一、翻译用词评析笔者浏览的这些期刊中,“可持续发展”时译者使用了18种不同的译法,除了duration和substantial这两种外,其余16种都是围绕continue,persist,sustain这三个词,要么是它们的分词形式,要么使用它们的派生形容词、派生副词或派生名词。下面,笔者参阅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3]中有关词条、义项及例句,对这18个用词逐一进行评析。1.duration该词的主要意思是the length of time that something lasts(持续时间),如an illness of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持续时间较短的疾病,He planned a stay of two years’ duration.他计划呆两年。从这样的例子不难发现,该词在表明某一动词所持续的“一段时间”时,暗示出了“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这样的阶段性,从而将时间分成三段:事件前、事件本身、事件后,它的重点在于事件本身起于何时,止于何时。2.substantial该词的义项主要有:(1)large enough in amount or number to be noticeable or to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大量的;重大的;有重要影响的)。如:The document requires substantial changes.该文件需要作重大修改。The findings show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pinions of men and women.调查结果表明了男女意见的巨大差异。(2)large enough to be satisfactory(多的;可观的),如a substantial salary.可观的薪水,a substantial breakfast.一顿丰盛的早餐。从这两个义项可以看出,substantial一词主要强调“量很大”,这个量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从以上两个词的英语释义和例子可以看出,用它们与development一起翻译“可持续发展”有些不妥。再看看另外三个词和它们的派生词。3.continue及其派生词翻译“可持续发展”时,围绕continue的译法最多,达9种之多,它们是continuable,continuably,continuance,continuative,continued,continuing,continuous,continuously,continually。下面看看continue及其派生词的词义。continue 主要意思是to keep happening,existing,or doing something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without stopping,表示“(使)继续,(使)延续”。该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它可以表示某事一直发生着(keep happening),也可以表示某种状态持续着(keep existing),还可以表示一直在干某事(keep doing something)。从continue本身的词汇特征来看,它的主语既可以是“人”,如Despite my repeated complaint,he continues to leave his dirty clothes on the floor.尽管我不断抱怨,他仍然继续把脏衣服扔在地上,也可以是“物”,如If the rain continues,we’ll have to cancel tonight’s plans.如果雨还下,我们只好取消今晚的计划。continuance 主要意思是the state of continuing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持续;连续;继续),如the continuance in power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民族主义政党继续执政。continued 主要意思是continuing to happen for a long time,or happening many times(继续的,连续的;反复的,频繁的),如continued press speculation.持续的媒体揣测,The continued failure of the police caused a continued press speculation.警方的接连失败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continuous 主要意思是continuing to happen or exist without stopping or without any interruptions(持续的,不间断的,连续的),如The brain needs a continuous supply of blood.大脑需要不断地供血。continuously 由形容词continuous加副词性后缀而来(连续地,持续地),如You can’t work continuously for six hours without a single break—it’s impossible.你不能连续工作六小时而不休息片刻——这不可能。continually 由形容词continual加副词性后缀而来,continual的基本意思有三个:(1)continuing a long time without stopping(持续的,不间断的),如five weeks of continual rain.连续5个星期的降雨。(2)repeated often an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frequent(多次重复的,频繁的),如The continual trips to my mother’s house took up a lot of my time.经常去看我母亲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含有continually的例句,如:I think continually of those who were truly great.我不断想起那些真正的伟人。continuing 主要意思是lasting a long time without stopping(继续的,连续的,持续的),如continuing population growth.人口的持续增长,continuing poverty.持续贫困。continuable 基本意思capable of being continued,指“能够持续的”,如a potentially continuable conversation.一次可能持续很久的谈话。除了上述continue派生出来的单词外,译文还涉及了两个使用频率较低的派生词。第一个是由continue先派生出continuable,再由continuable派生出来的副词continuably(可持续地);第二个是continuative,它的基本意思是tending or serving to continue(继续的、有助于……继续的)。一般的中小型词典都没有收录这两个单词。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continue及其派生词与development或develop同时使用时,能表达汉语的“持续发展”。4.persist及其派生词翻译“可持续发展”时,围绕persist的译法只有两种,它们是persisting和persistent。persisting 由动词persist派生而来,persist的主要意思是“(of something unwanted)to continue to exist,or(of a person) to try to do or continue doing something in a determined but often unreasonable way”,从这样的释义可以看出,该词虽然有“持续”、“继续”之意,但它暗含贬义,因为它要么指“人们不希望某种状态的持续(something unwanted),要么指“人们缺乏理智的执着(doing something in a determined but often unreasonable way)”,如If the pain persists,consult a doctor.如果疼痛持续,去看医生,Despite the general’s promises,the climate of fear in the capital persists.尽管将军许诺,但首都还弥漫着恐怖的气氛。persistent 主要意思是continuing to exist or happen,especially for longer than is usual or desirable(持续存在的,持续发生的),如a persistent smell.一股持久的气味,persistent difficulties.难以摆脱的困难,the persistent bad weather.持续的坏天气,persistent headache.持续头疼。从这些词组也可以看出,由于persistent是persist的派生词,它自然隐含了“人们不希望的某种状态的持续”。由此看出,用单词persisting和它的派生persistent来翻译“可持续发展”不妥。5.sustain及其派生词翻译“可持续发展”时,围绕sustain的译法有5种,它们是sustainable,sustainability,sustainably,sustained,sustaining。sustaining sustain的分词形式,sustain的主要意思是make something continue to exist over a period of time(使……持续),如The teacher tried hard to sustain the children’s interest.老师努力去保持孩子们的兴趣,We do not hav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sustain our campaign for long.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把运动长期维持下去。sustainable 主要意思是an action or process that is sustainable can continue or last for a long time(能长期保持的,能长期维持的,能持续的),如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可持续经济增长?sustainably sustainable的派生词,其用法与sustainable一样。sustained 主要意思是something that is sustained continues for a long time(持久的,持续的),如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持续的经济发展,consider inflation to be the key to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sustainability 该词的英语释义为“the ability to be continued”,表示“可持续性”、“可维持性”,如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policies has been brought into question.政府的金融政策能否维持下去令人怀疑。由此看出,sustain的各个派生词在词义上都有“持续”的意思。二、“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分析和英译时的恰当用词上面分析了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用词,可以看出,如果简单表达汉语的“持续发展”,continue和sustain的各个派生词都可以。但如果要表示“可持续发展”,那就值得再商榷了。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汉语中“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在“持续发展”中,“发展”是动词,“持续”自然是修饰“发展”的,如果再加上一个“可”字,那“发展”还是动词吗?请看《现代汉语词典》[4]对“可”字用法的注解:(1)多与单音节动词组合,如“这出戏可看”;(2)有表示被动的作用,这个组合是形容词性质,如“这孩子很可爱”、“他非常可靠”;表示主动的作用时,是动词性质,如“这个人可怜”。由此可以断定,“可持续发展”中,组合“可持续”是形容词,“发展”是名词。再看看英语中的后缀-able的含义和用法。许余龙在《英语X-able词的形态与语义特点》中指出,“V-able这一派生形式,不仅适用于几乎所有英语本族语及物动词,而且也能应用于一些动词词组……V-able在词义上可以翻译成‘可……的’或‘易……的’,如eatable(可吃的)、adaptable(可改编的)、respectable(可尊敬的)、breakable(易碎的)、flexible(易消化的)、forgettable(易被忘记的)、noticeable(容易看出的)”[5]。能这样构词的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如payable(可付的,应付的)、allowable(可以容许的)、observable(观察得到的)、believable(可信的),但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variable(易变的)。许余龙同时还指出,“在英语中,似乎只有少数几个由表示变化的动词派生出来的V-able词可以真正带有主动的含义,如changeable(易变的)、variable(易变的)、mutable(易变的)、corruptible(易腐败的)”。换句话说,V-able类形容词主要表示被动含义,这与汉语中起形容词性质的“可+动词”组合可表示被动含义具有对等的功能。由于V-able一类词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能和被动含义,用它们来翻译“可持续发展”,不管从功能角度,还是内涵意义方面考虑,都比其他词妥当。因此,上面的所有翻译用词中,continuable和sustainable是比较准确的用词。不过,在这两个词中,笔者认为sustainable更好,因为sustain表示某人、某物或某种状态要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必须有赖以维持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赖以维持所需要的东西”应是先决条件,没有它,维持下去就是一句空话。比如,词组food sufficient to sustain life(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中,要维持生命靠什么?自然是“食物”。再如We do not hav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sustain our campaign for long.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将运动长期维持下去,“财力”(resources)是先决条件,是运动维持下去的基石,“财力”没了,运动就会终止。相比之下,continue就没有这样的隐含意思。再看看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中词条sustainable的一句话:Sustainable is also used to refer to a way of using natural products so that no damage is caused to the environment.该句强调人类利用自然产物时,不要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就是不要竭泽而渔。同时,该词典在这句话后提供了一个例句:A large international meeting was held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ll countries.举行了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其目的是促进所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说明sustainable development才是汉语“可持续发展”比较恰当的英文译名。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第4期《科技术语研究》发表了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访问欧洲术语机构的专题报道,文章最后提到了代表团对今后中国术语工作的6条建议,其中第一条便是:“注意现代术语学理论与工作方法的教育与普及。努力谋求在大学设置系统的术语学课程,并探讨开办术语学远程教育(e-learning)的网络体系。”作为一名长期在高等学校工作且初涉术语学研究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对这一建议举双手赞成。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非常重要的建议。它完全符合“科教兴国”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教育理念,更是从根本上增强我国术语工作的内在实力的重大措施。本文提供一些相关情况及个人的认识,以期促进这一建议的早日落实。自古以来,伴随着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是要创造出一些用以确定并传达这些思想,首当其冲的是表述概念的专用词汇。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史同时也就是语言的发展史。科学发展历程上的每一个成就与进步,也都要依靠语言,具体说是用词汇单位予以确立、表达、交流和加以巩固。因此,科学语言总是与科学本身同步发展的。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的科学是统一的、不分学科的、“弥漫性”的科学,因此,如恩格斯所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弥漫性”的科学才逐渐分离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至此,用来描写科学的专门词语,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术语,才只用于某一学科范围内,为某一确定的学科服务。换句话说,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的术语,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就不易理解和使用该学科的专用语言。到了近代与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分工愈加细密,不同学科、专业间的语言隔膜也随之加深。难怪有人说,学习一门专业就是掌握一套专门的语言符号,即这个专业特有的术语系统。所幸的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一门专门研究各学科术语的一般性问题及普遍性规律的学科,这就是术语学。它把本体科学、科学史与语言学等“三不管”的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并且当作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果泛泛地用“语言”一词来指称科学语言,显得有些笼统,也有失准确。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布拉格语言小组的功能语言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把某些用于一定专门目的的语言看作是民族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可以把它称作“亚语言”。如果说,语言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些“亚语言”就是较小的子系统,语言系统实际上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种“亚语言”与人们的日常语言是有明显区别的,于是一个被称为“专用语言”的概念便出现了。英语国家采用languages for special purposes(LSP)来表达“术语”的概念,偶而也有人简称为special languages。德语国家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出现了Fachsprachen以及Wissenschaftssprachen。晚些时候,法语国家也频频使用Langues de spécialité。俄语则用язык для специальных целей—ЯСЦ来代表同一概念。最早提出使用科学语言(the language of science)概念的是英国学者瑟沃里(Th.Savory)。上个世纪50年代的科学语言、广告语言、大众传媒语言、技术语言等都是属于不同领域的专用语言,其中科学语言受到的关注尤多。专用语言与日常语言是属于自然语言的不同的子系统。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日常语言是第一性的,而专用语言是第二性的;日常语言的使用范围实际上没有限制,而各种专用语言的使用范围却是有限制的;日常语言是自发形成的,而专用语言的形成则有很大的自觉成分;日常语言是完全自然的,而专用语言则有人为的成分,如此等等。但日常语言与专用语言毕竟源出于同一种民族语言,因此,在形态、结构与句法等不同方面,它们又是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术语可以看作是专用语言词汇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术语除了出现在专用语言中,也可能出现在日常交往语言中,但不管出现在哪里,它都作为专用语言的词汇单位行使自己的功能。专用语言的种种特点,使它有可能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然而,科学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仅仅具备了研究的对象还不足以建立一门学科。为此,还要有社会的需求,还要有自己的、而不是完全从其他学科借用来的研究方法,以及能够对相关领域的事实或现象作出解释的理论。1969年,在莫斯科大学召开了研讨“术语学在现代科学系统中的地位”的学术会议。在前30多年研究积累的成果的基础上,会议一致确认:术语学(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从事术语研究的学者,也产生了同样的认识。1975年,被公认为现代术语学奠基人的维斯特(E.Wüster)在西德的Lebende Sprachen杂志上撰文,论述了术语的实际工作、关于术语的一般学问,以及关于术语的个别学问的差别。1979年,在维斯特去世以后,维也纳学派的其他成员,包括费尔伯(H.Felber)等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他们把术语科学称作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而在法国和加拿大,也把la terminologie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于是,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承认。相当长时期以来,英语里一直用terminology来表示“术语学”。但这个英语词本身还表示“某一学科的术语总汇”的意思。这自然会给这一术语的使用带来不便。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便开始使用the terminology science和die Terminologiewissenschaft来表示“术语学”,而俄语里则用термино ведение来取代同样是多义的терминология。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首先在莫斯科印刷学院、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等院校开设了术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60年代末,在乌克兰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高等院校也陆续开始讲授术语学。应该看到,把术语学纳入大学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是这门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同时,它反过来对于巩固与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进入90年代,在美国、瑞士、丹麦、加拿大、德国、波兰等国,术语学已成为培训翻译人员、标准化工作人员、词典工作者的必修课。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前苏联先后出版了《术语·术语总汇·名称》(Tермин.mерминология.номенклатура—А.Хаютин,1972)、《术语学说的语言学原理》(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учения о терминах—Б.Головин,Р.Кобрин,1987)、《术语学引论》(Введение в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С.Гринев,1993)等多部主要用作教材的专著。而在加拿大,也有隆多的《术语学概论》(Introduction á La Terminologie—G.Roudeau,1981)问世。后来,国际术语信息中心又把费尔伯等人的其他著述作为教材推荐出版。英国也出版了皮切特与德拉斯考合著的《术语学引论》(Teminologyan Introduction—H.Picht,J.Draskau,1985)。在荷兰与波兰也有相应的术语学教科书问世。进入90年代,几部综观术语学发展历史的论著以及在术语发展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文章结集出版,其中有《俄苏术语学史》(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mермuоведения—В.Татаринов,1995)和奥地利的《术语学著述选粹》(Ausgewhlte Texte zur Terminologie—Hg.C.Laurén,H.Picht,1993)。这可以视为术语学走向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在奥地利还出版了专门介绍俄国术语学的专著以及相关的文集。从以上所述关于术语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其实,在高校创办术语学课程的事,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已经做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是:急起直追。国外学者中有人把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用作自己的术语学专著的篇首语。看来,在我国古代先哲博大深邃的思想宝库中也曾闪现过现代术语学的思想萌芽。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国人更深切体会到建立术语系统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建国以来,我国的术语工作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但综观我们的术语工作,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术语学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术语的规范统一等应用性的实际工作,而理论的滞后不可避免地会给实际工作带来许多盲目性。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原因,与术语学科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不无关系。术语学不仅与语言学、逻辑学、哲学、控制论、系统方法论密不可分,同时,又离不开具体的专业门类。国外著名的术语学家早就不约而同地指出,术语学应是语言学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相互携手、齐心协力、共同开发的领域。《现代术语学引论》(冯志伟,1997,语文出版社)的作者即是从自然科学领域跨入术语学领域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该书也具有很强的、阐述汉语术语特征的中国特色。2000年,由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中心提出的《俄国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已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批重大项目。目前,这一课题即将完成,这可以看作是语言学工作者向术语学领域迈进所作的一个可贵努力。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与语言学功底,具有较为丰富的词典编纂经验,再加上有同样以语言学介入较深为特色的俄国术语研究的成果为依托,可能会给他们许多“偏得”。笔者注意到,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专题报道中的表述是“努力谋求在大学设置系统的术语课程。”这可能意味着,即使产生了开设课程这一想法,还要经过论证、计划、筹备、协调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我们期待这一切能早日付诸实施,并乐于为此尽一分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国家翻译局术语语言服务中心[Terminology and Linguistic Services Directorate(TLSD)]是世界上著名的术语研究机构之一,也是闻名的术语数据库TERMIUM所在地,其总部设在首都渥太华地区,在蒙特利尔市和魁北克市都设有分部。术语学在加拿大的起步虽比欧洲晚,但发展迅速。加拿大是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的国家。在政治、法律、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几乎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这两种语言的相互等价的翻译,因而术语学的工作、研究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术语学在加拿大,根据其具体国情,自成一派,在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上都有独到的特点。术语语言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实际上是反映加拿大术语学派特点的一个缩影。一、基本的术语学定义他们认为,术语学是通过收集和分析语言材料中的术语,对专业科学概念和定义的名称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是记录、存储和向使用者推广这些正确的名称及其用法。这一定义很简明又注重了实际应用。它表明术语学研究既不同于纯语言学理论研究,也区别于专业学科的科学研究。更不等于文字的翻译。术语学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和实实在在的语言材料(或context)。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术语和它们所指称的定义或概念。这一定义的重要特点便是它强调了术语学研究的目的是推广和正确使用术语。换言之,术语学所研究的术语及其正确的涵义,源于应用了这些术语的实际语言文献材料;而术语学研究的成果则为进一步规范、推广术语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二、基本的工作方法术语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与概念相关的术语资料作分析和记录。大致过程如下:1.针对文献资料,确定其中的术语单位(术语)术语(term,terminology unit,terminological unit)是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中指称某一特定概念的单词(简单术语)或组合词(复合术语)。即在文献中术语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在某一学科中具有一定的、精确的内涵;——符合语言学和专业用法规律的词或表达结构,其指称某一概念;——在某特定的学科领域中,其意义不随周围词的组合或语言环境而改变。为在文字资料中准确确定术语,除必需明确这些特征外,还应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所描述的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如,语言中的词性,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等都会影响对术语的识别。像“红上衣”和“红宝石”中的两个红字都是形容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它们在两个词中的作用不同。前者的“红”仅为一般的描述性修饰语(红色的);而后者则为术语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再如,若不了解语言学和逻辑学,可能很难从大段文字中将“所指”和“能指”识别为两个术语。2.整理和储存术语材料在文献资料中,确定了术语的形式和位置后,需要对文献中与术语有关的材料进行整理、记录和储存,目的是进一步确定是否所有的术语都属于所研究的专业学科,同时分析上下文,尽可能提出术语所代表的定义或概念。从理论上讲,一个定义通常是由一系列的语义元素构成,这些语义元素分别描述了定义所指的各种特征属性。通常科学研究文献是描述科学理论、方法或研究成果,其直接目的并不是详细指明其中所使用的每个术语的内涵。因此,在单一文献中虽然有某术语出现,却很难保证术语的真义也出现在该文献中,一般能得到的,只可能是描述该术语的部分语义元素,或某种使用方法。对此术语工作者应注意收集,而且应对之进行加工并记录在案,以便随时补充修正使之完善。获得一个术语及其完整的定义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能像查找字典中的生词及其解释一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计算机术语数据库对于术语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和高效率的存储提取媒介。加拿大术语语言服务中心拥有的是世界上闻名的TERMIUM计算机术语数据库。术语库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术语记录。一个完整的记录应包括术语,同义词,定义,参考上下文,应用举例,资料来源,甚至图片,声音等。计算机数据库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检索、分类和快速查找等功能,因而利用数据库很容易便可再现已有的术语资料,并随时对其补充、更新或更正。在术语语言服务中心,研究工作目的一项必要程序便是访问TERMIUM。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术语,首先检查数据库中是否已有相同的术语记录,再参考新的材料对TERMIUM中的相关记录进行必要的修正、补充或删除,必要时须建立新的记录。这样保证了TERMIUM的术语记录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3.广泛的全球性联系这是当今术语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术语学研究要求保证最新的、高质量的科技文化等资料,同时作为记录介质的计算机数据库的开发完善需要最新的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此外,世界上权威学术机构对资料的审查、评定等同样需跨部门、跨国界。对于多种文字的术语工作则更是如此。在这方面加拿大的术语中心与设在北美、欧洲等几乎遍布全球的权威院校研究机构有着密切联系。其计算机数据库也是在一定约束下共享的。例如,在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术语工作中,他们除了科研部门外,还同IBM公司紧密合作。这也反映了术语研究和术语应用的密切联系。三、为社会服务每年加拿大术语语言服务中心都出版一些专业学科的术语词典、词汇等。这些既反映了他们术语研究的成果,也表现了他们对传播术语信息的重视。这些出版物直接面向加拿大和世界其他各地的科研、翻译工作者。出版物的内容并非仅是TERMIUM数据库内容的翻版复制,而是和TERMIUM相互补充的。出版物的编成参考了TERMIUM的记录,而出版物又对TERMIUM补充了新的内容。除了出版读物工具,加拿大术语语言服务中心还设有一部全年工作的术语服务电话台,随时回答来自各地、不同层次的科技翻译工作者的询问,通过查询TERMIUM,解决他们针对英法两种语言的等价术语等问题。如通过查询TERMIUM,不能完满回答电话里的问题,便需和咨询人进一步联系,根据其所提供的线索,由中心术语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研究,以完美地回答咨询。这实际上是不断地为术语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通过研究,又补充了术语数据库的内容。另外也增进了术语研究工作和术语应用间的联系反馈。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拓广TERMIUM的影响和社会效益,加拿大术语语言服务中心开发和销售了“激光盘TERMIUM”(TERMIUM on CD-ROM),使TERMIUM术语数据库进入了个人计算机系统。综上所述,术语学工作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具体的学科知识,具体的语言文字资料和术语的实际应用。现今世界科技、文化都在飞速发展,术语学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世界上发达地区,语言学、术语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已经出现了“语言工业”(linguistic industry)。加拿大的这种注重现实应用的术语学工作很值得刚起步的中国术语学工作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四、翻译教学中的术语学师资要求(一)术语学教师在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从事翻译教学的术语学教师应该达到以下的条件要求:首先他们能够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中外(如英德法俄等)文的应用能力高,用两种语言交际没有障碍。教师最好是语言学或者应用语言学专业、翻译专业或者专门用途语言专业(如科技英语等方向)毕业的研究生。教师中外文方面的语言学知识和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在实际的语境中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和教学问题。当然不少的翻译教师,他们的中文语言知识和能力尚有差距。此外,教师应该至少懂得一门专业的学科知识或者掌握其基本的术语,因为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在专业文本中的术语功能。最后,翻译专业的术语学教师必须熟知术语工作和术语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工具、应用及不同的模式。教师除去以上在语言学、翻译学、术语学及相关的学科领域,如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符号学、信息科学、哲学、教学法的专业资质外,还应该具备下列的能力:鉴于术语学的跨学科属性,教师须具备系统的思维观和多种学科的视野,并且在术语的翻译与教学中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新的情景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他们具有专业领域所需的研究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术语学和翻译学科的内容知识,即“什么”,而且能够向学生传授术语翻译的程序式知识,即“如何”转换为技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把已知的术语学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知识。对译员展开术语学培训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员能够具备准确、清晰、一致有效地转换术语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术语学教师要能够为译员提供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专业知识转换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传播知识的知识型社会中极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术语学教师要具备系统思维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不仅意味着能够多角度全面地看待术语科学,而且能够促使翻译者充分利用术语资源,例如专业术语辞典和在线术语库等,创造出高质量的专业翻译文本。简言之,理想的术语学教师应该既符合该学科总的条件要求,也符合该专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特定具体要求。(二)我国翻译教师的问题从乐观的层面来看,我国大学担任翻译课程的教师都接受过语言学或者翻译学方面的正规训练,大多数教师具有语言学或者翻译学的硕士学位,有些获得了博士学位,具有教学资质。他们一般都具有语言学或者语言学分支学科,例如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辞典学、篇章语言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有些教师具有口笔译和术语翻译的直接实践经验。由于大多数教师可以说是两种语言或者文化的专家,他们来培训中国的翻译者基本上是称职的。然而从悲观的一面来看,我国大多数的翻译老师都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术语学课程的训练。这也是导致术语学内容不能够恰当地融合到翻译教学中的一个原因。即使一些教师从自身的实际体验中知道术语翻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术语学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些老师也不会把术语课程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另外,由于老师大多没有术语科学的系统知识,忽视对翻译者的术语学培训也就在所难免。术语学科知识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翻译教学与实践的成效,特别是专业翻译的质量。(三)解决术语学教师短缺问题的办法我国大多数翻译教师都已具备了从事翻译教学的资历,他们在翻译研究、语言学和相关学科领域有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最大的劣势是欠缺培训译员所需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一缺陷可通过由相关的权威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强化的术语学课程培训的方式,或者通过教师自修的方式加以克服,网络在线术语学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例如由加拿大政府翻译局开发的网络Pavel Terminology Tutorial(帕维尔术语学课程)即可适用于我国翻译教师和翻译者自学的目标要求,该课程每个单元教学重点突出并配有练习,限于篇幅,不在此详细介绍。翻译教师一旦掌握了术语学系统的知识,他们便会想方设法把适当的术语学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翻译教师对术语学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以及让教师知道国内外哪些术语学资源可以利用。五、术语学教学材料我国可以利用的术语学材料应该包括Picht和Partal的分类,例如教科书、课程、术语学手册、一些术语学的论文以及翻译成中文的为数不多的术语学著作等。由于上述“广义的”教材类别,不只指课本,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在国内都不够普及,书市上也难见,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就更加不了解术语学的教材。要翻译教师找一本现成合用的术语学教材也同样是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没有教材又如何展开培训呢?目前教师连找到术语学概论类教材都不易,更别提针对不同专业组别人员而编写的专业类术语学教材了。术语学教材缺乏也是术语学未能在高校作为课程设置的原因之一。现阶段冯志伟教授的《现代术语学引论》可以作为翻译专业学生的补充教材,特别是关于汉语的术语结构部分。我们显然还缺乏用于培训译员的专用术语学教科书,需要不断开发与组织编写术语学系列教材。好的术语学教材应该达到以下的标准:便于教学或者学习者使用,有学生用书,教学手册和多媒体材料并且成系列。教材是概论或导论性质,以基本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内容为主,包括了Picht和Partal设计的十个必修主题的内容。教材还有针对特定目标群与教学目标的选修题目内容。教材既有术语学的共核部分也有服务于专业的特定主题,如汉语特点的术语。教材应给学习者提供大量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并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来解释说明实例,最好实例与相关信息选自真实的术语数据库,每个单元的内容主题都配有实践练习或者术语学的课题。教课书编写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方法论来描述术语工作和术语的管理,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用不同的视野来看待术语的活动,他们可以把学到的术语学研究方法、原理、工具、模式等用到具体的术语工作中并且解决问题。教材的附录还应该列出国内外好的术语资源,例如主要的术语组织机构,术语库在线网络及供学习者深入学习的参考书目等。以上标准可以用来评估术语学教学材料。由于适合我国学习者的术语学课程在现阶段还难于达到上述教材标准,加之编写好教材是耗时费力的工作,需要有一支甘愿奉献的专家队伍完成。现阶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用Pavel Terminology Tutorial网上课程,用于我国翻译专业的教学与译员培训,把冯志伟教授的书作为必要的补充。教师还可以选用我国术语学杂志中的文章,会议论文及术语库资源作为教材,除课程以外的广义术语学教材都可以服务于教学需要。笔者就从上述来源中获取了不少的术语学知识,也把许多有益的术语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翻译中。在过去几年的翻译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引用近年来《科技术语研究》杂志中关于一些热点词、难点词问题讨论的文章,这些专业名词涉及术语的中英文翻译及概念、定义等方面。学生也很关心身边的一些新技术名词的翻译定名,并且通过研讨这些术语的不同翻译名称,既实际验证了他们所学的翻译技巧,中英文的功底,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术语学的知识。我还从术语库中,例如Termium和EuroDicAutom中选取一些真实的例子,把术语学内容恰当地融入到翻译教学中,学生感觉实用、收获大,教学效果明显。限于篇幅,具体的实例暂不在本文中讨论。总之,只要教师建立了正确的术语观,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对待术语与翻译学科,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术语学教材,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师资和教材要素一样,是术语学能否成功融入到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icht和Partal认为下列教学法,如正式授课、实践练习、术语课题项目、术语工作角色扮演(模拟)、示范、机助教学、术语的“现场实战演练”和术语学论文撰写,都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术语学在学术背景中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中,术语学课程又是固定长期的设置的话,那么以授课讲座的方式传授最为理想,特别是术语学的必修部分。另外可以采用研讨、示范、结合实际练习,包括计算机练习、术语学课题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当然,教学方法的采用要取决于术语学的主题内容及教学的时数等因素。而对于术语学的选修部分,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应用为主,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分小组研讨,如完成术语课题、进行案例分析、写论文等。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弥补正式授课课时不够的问题,并且可以把有些内容安排到课外完成,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笔者曾提出通过写课程论文作为术语学教学方法来检验所学内容及作为考试的形式。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论文要联系术语学与翻译的主题,尽量反映术语翻译的研究现状,例如中英文新术语的识别与构成,术语一词多义的翻译,双语或者多语术语管理,用计算机制作双语术语集,术语辞典与辞典学的方法等。写术语翻译方面的论文是学生们展示他们所思所想、所做所学的有效方式。另外,鼓励学生创建自己专业的术语库,如翻译学术语条目,并且完成各自的术语课题,是他们直接参与术语管理工作,获得实践经验的好方法。这类活动会花去学生课后一些额外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为他们提供了熟悉术语管理系统的机会,学生们会更深入地了解到专业知识转移时所出现的各种术语与翻译的问题,侧重实践的术语练习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术语翻译问题的能力。术语学恰当地融合到译员的培训计划中需要教师能调用任何可能的方式或途径实现已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现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翻译专业术语教学的成熟经验与做法,通过引进与吸收,逐步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术语学教学体系。七、对教学的启示对术语教学体系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以下的启示作用:首先,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设计出内容适合的术语学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能按模块组合,并能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术语学题目组织教学,是术语学能否成功融入培训计划的前提。文中为我国翻译者培训而设计的术语学大纲可供同行参考使用,同时希望引发同行专家对这个话题的深入讨论,以便早日健全与完善我国的术语学教学大纲。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无疑为整个术语学培训体制奠定了基础。其次,一支称职的术语学教师队伍是具体落实术语与翻译教学成效的保证。为成功实施翻译者培训计划,教师应先武装自己,在专业的终身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或者自修方式学习术语学课程,目前术语学远程在线学习已经成为现实。此外,相关的组织,如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及其他合格的培训机构,如大学中的翻译系,也都应该定期有组织地(如组织专家授课)为在职人员提供专门的术语学培训课程。毕竟,术语学的教学质量要依靠一大批专职敬业而又甘于奉献的人来完成。再次,术语学教学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及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同样决定着术语学培训的成效。教材与教法因素与术语教学的质量密切关联。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建立了系统的术语观,能够以不同的视野和方法看待术语学这门跨学科专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调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术语资源来服务于教学,翻译者也就能够从术语学及未来的术语工作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且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知识工程体系的建设。最后,要改变我们目前的状况,一方面,我们要着力在大学与研究机构提升术语学科的学术地位,例如在翻译界与学术界对术语学的学科定位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全力提升术语学的社会地位,向社会公众宣传术语学科,让大众也具备一点术语意识,以消除一些人,包括专业人士,对术语学的误解与偏见。如果更多的人乐意从事术语工作,特别是科技人员、法律和医学界人士、大众媒体的传播人员、商务与行政管理人员,术语学的社会地位,甚至“法律”地位,都会得到提升。术语学,从长远来看,能够为我们提供从事术语工作所需的技能并且提高我们的知识传播能力。八、结语本文讨论了把术语学融合到我国翻译者教学计划的几个关键问题。术语学教学大纲设计,模块式教学,在翻译教学框架中的师资要求,教材与教法,都是决定整个培训计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分析了术语学未进入翻译教学计划的原因并且得出了几条教学方面的启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对于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译员培训的术语学教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我国译员开展系统的术语学培训还是一个新的有待发展完善的领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我们面临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探讨的东西很多,也需要积累经验得到教训,但是,在把译员培训为优秀的术语工作者这个领域,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建立了正确的翻译与术语学科观念并且方法得当的话。  相似文献   

20.
摘要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英汉概念隐喻的生成象似性理据,从而揭示概念隐喻的词义和认知发展的一致性。隐喻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概念喻化的过程,即把一个语义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语义域,用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进行比拟阐述。隐喻的语义表征基于不同范畴意义的整合,是以原所指的某一特征来理解所指的某些属性相近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个新的语义建构表达,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认知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任何形式的隐喻都存在其生成的理据。隐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人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认知而加工形成的。隐喻很大程度显示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结果,其生成理据表现在语言形式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可论证的象似性理据关系。换言之,存在一种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认知共性。这里讨论的“概念隐喻”并不是对隐喻表达形式的概括或总结,而是词汇化隐喻,即通过喻化给事物命名的词汇或术语,表现一种重新概念化的知识内容。隐喻式认知过程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丰富发展的过程。就语言的个体或语系发展而言,隐喻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可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对某一隐喻表达式的认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隐喻化的差别并不会造成跨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即一个人的隐喻表达式可以为其他人所理解,而且当这种语言被操另一种语言的人所习得时,也能为该人所理解。因为人们都可以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象似性产生联想。既然人类的认知机制是相同的,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有相同的喻化过程,就是说,尽管不同的语言的语符可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汉语方块字与英语拼写字母之间的差异),由于泛人类的共性因素,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映现过程中,有独立于语符的极其相像的心理过程,即投射映现的特征是一样的[1]。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的基础是一个涉足各种相关认知域里背景知识的复杂结构,这些认知域包括反映在心智中的物理世界的各个方面领域,如时空领域、实体领域、容器领域等。由实体到非实体、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是所有不同语言的人们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过程和手段。英语在事物的喻化上存在个性差异,因为两种语言所认知与表达的是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环境。共性与个性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共性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个性则标志着事物之间的区别。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可以说,语言隐喻所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跨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正反映了人类隐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2]。根据上述原理,以英语语料结合汉语语料,对隐喻性术语进行分类归纳,可以揭示英汉双语概念隐喻生成的象似性理据问题。一、空间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方位隐喻而生成。表示空间的概念指事物所处的状态、程度、方位等,其中可划分为三个类型:静态空间概念、动态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空间化。无论哪种空间概念隐喻,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普遍隐喻现象。由于泛人类经验和对于物的共性认知能力,中西方对概念隐喻产生了象似性的表达形式。概念的喻化形成,一般由本体(被喻化的对象)和喻体(用来比拟的对象)组成。1.静态空间概念隐喻superhighway(高速公路) visual cafe(网上聊天室,虚拟咖啡厅) firewall(防火墙) supermarket(超级市场) air-to-ground guided missile(空对地导弹) publishing house(出版社) No-fly zone (禁飞区) picturesque scene(艺术意境) 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2.动态空间概念隐喻soft landing(软着陆) multi-level marketing(传销,多级销售) cyber-wandering(网上浏览) barrier carash(障碍实验) milk round(大学毕业生招聘活动) go flatline(死亡,脑电图成水平线) train-and-bus coordinated transport(水陆联运) bring a polarization(两极分化)3.时间概念隐喻空间化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在人们心理认知表达上是成系统的,时间表示之所以能空间概念化,就是信息组合可以通过隐喻映射来实现。时间作为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特质是无限性和不可逆转性(时间是永远向前流逝的),时间通常被比喻成移动的物体,因而产生了空间意义。millennium bug(千年虫) Sept.11 attacks(“9·11”事件) freguent fliertime(飞行时间积数) a polaroid picture(一次成像) longterm vision(远景规划) E everything time(电子化时代) light-year(光年) back-to-back ticket(双程票,往返两次使用) honey month(蜜月) snack food(快餐)二、实体隐喻不同的实体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域,代表不同的实体概念的整合,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人的思维特征。中西方许多术语都是通过实体隐喻来命名的,这类术语以事物的形态、功能作为喻体,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是基于抽象的比拟关系之上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方都习惯把那些抽象、模糊、难以解释的概念用具体、有形的实体来进行喻化解释。中西方的许多实体隐喻都是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的,以人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来映射非人体概念域。“世界是人”的隐喻思维理据,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中西方“世界是人”的隐喻性名词术语范畴中,存在着惊人的象似性理据。1.人体域投射具体域face drill(工作面钻机) rader homing eye(自动导航雷达) spindle nose(主轴鼻) ear receiver(耳机) mouth piece(接口) hair spring(游丝) guide finger(指针) foot valve(脚阀) heel post(门轴柱)2.人体域投射抽象域heart of a problem(实质问题) face value(面值) head picking(精选) thumb rule(粗略估计) eye shot(视野) neck of bottle(瓶颈,关键制约) heart burning(嫉妒) nose dive(价格暴跌) dead eye(精明) upper hand(优势)3.理据隐晦的人体投射域在英汉语料中,采用理据较为隐晦的人体投射目标域,也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具有较为广泛的隐喻使用普遍性,这一现象基于人类认识经验的象似性。flame tongues(火焰,不理解为“火舌”) story skeleton(故事梗概,不理解为“故事结构”) green lung(绿地,不理解为“绿肺”) brains storm(灵感,不理解为“思潮”) pipe nose(管口,“嘴”和“鼻孔”可能有形态和功能的相似形) shake leg (跳舞,不理解为“摆腿”) thumb nail(图钉,不从使用方式,是从使用功能考虑) grass hand(短工,可能源于“草”的生命较为短暂) spring mouth(泉眼,“嘴喷”不能恰当地形容泉水的细溢) golden mouth (名嘴,不理解为“金嘴”)三、 容器隐喻图像—图式是人类理解的基础条件之一,这一人类的认知方式,是理解周围世界的抽象概念的必要方式。思维是想象的活动形式,人们图式思维构成了空间形式的假设概念。“容器”这个概念的形成基于人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经验。不管存在与否,人总认为自身置于一个“容器”之中,所以中西方都通常用“容器”图式来解释世界。人们从物理空间图式发展到“概念”和“心理”空间图式,把隐喻化为一个可容纳一切事物的三维空间容器。“容器”隐喻把事物认知为一种容器状态,“容器”图式结构存在内外、 上下、前后、中心、边缘、整体、部分等意识图像。“容器”隐喻扩展是多方面的,许多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都可纳入这一隐喻范畴。1.关系结构图式隐喻composite aircraft(子母机) nerve tissue(神经组织) general programme(总纲) flexible coupling(挠性联合轴)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喻指人体“容器”内部) frontier science(边缘学科) coastal city(沿海城市) airtighted container(密封容器) gastric haemorrhage(胃出血,胃内部位出血) blood vessel dilatation(血管扩张)2.层次结构图式隐喻super structure(上层建筑) subconsciousness(潜意识,下意识) plywood board(三合板) intermediate frequency(中频) concave mirror(凹面镜)marine deposit(海相沉积) cardinal number(基数) cell membrand(细胞膜) literal understanding(字面理解) left back(足球术语:左后卫)3.线性数量结构图式隐喻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联合) vertical section(纵断面) tropic of cancer(北回归线) monoatomic acid(一元酸) hypochlorous acid (次氯酸)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 semi-conductor(半导体) zero input(零输入) ultralow temperature(超低温) prophetic vision(先见)四、 结束语语言隐喻以概念为手段,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把所认识事物的象似性抽取出来,得出事物之间的共同本质属性,用一个概念来表述另一个概念。隐喻可以用抽象的事物表述具体的事物,也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述抽象的事物,所以说隐喻本质上是抽象的。隐喻是一种心理图式映射,其生成理据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隐喻的映射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类的认知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性的知识结构系统。隐喻是语言符号简化和词义丰富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说隐喻在认知和解释世界方面存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