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理应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和话语权的便捷渠道,然而,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在新闻媒体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媒体中的角色地位,从政治和经济因素分析了弱势群体在新闻媒体中的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时期樊钟秀"建国豫军"是国共合作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北伐战争胜利前后,"建国豫军"受到中共组织的特别关注,大革命失败后,樊钟秀"建国豫军"在政治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使中共组织在其中继续进行半公开化活动成为可能,中共豫西南组织在"建国豫军"中展开了有一定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基础不同;二是对“人”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不同;三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同;四是对“人”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4.
俞丽君 《科技信息》2011,(13):199-199,164
近代以来科技思潮的主线即是对科技的认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前,内外交困下对于技术学习的现实选择成为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的大旗,则将国人对于科技的认识扩展到来了精神层面。建国后,中共在"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的论断基础上,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魏庆平  饶素玉 《科技信息》2009,(18):114-115
英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以英国早期政治环境对英语教育的影响为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本文更主要的论述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中国部分主要讲了中国重要的四个政治时期:晚清"洋务运动"、建国后到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21世纪初。对英语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我国采取正确的英语教育政策,使英语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被喻为90后"江湖密码"的"火星文"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达了青少年渴望拥有自身独立的话语权以及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网路语境下的"火星文"现象有些类似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入侵现象,所以应当加以规范和引导。这就要求一方面编辑出版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性教育;另一方面相关门户网站的网络编辑积极发挥媒介主体的能动作用,做好"符号仲裁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社会契约理论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认为它在该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解释国家、政府起源的基本思想。其中,霍布斯"主权在君"与卢梭"主权在民"的契约政府理念形成鲜明对照。该文首先将二者契约政府理论的主要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然后着力比较分析其重大分歧,及其在国家、政府权力的确立、巩固和完善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封丹 《科技智囊》2009,(12):24-26
社会有阶层论 社会是有阶层的。从人本角度,而非政治角度,理解"阶层"的含义,与人们常谈的"阶级"概念有所不同。其不同点在于,我们不仅探讨人既得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更注重探索理想社会形态下,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生发为人的素质、人的社会实践、人的需求满足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综合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9.
张琼 《科技信息》2010,(26):I0156-I0156
在英汉习语中,存在不少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又有所差异。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这不仅反映了"手"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隋纯平 《科技信息》2011,(12):I0135-I0135
以人为本"思想,简称"人本"思想,在思想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本"思想历史久远,东西方各成一体。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提出,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则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的诗歌艺术理论最早都是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婆摩柯的《诗庄严论》,檀丁的《诗镜》等诗歌艺术理论都使用语言学话语。以皎然的《诗式》和欢增的《韵光》为标志,中、印的诗歌艺术理论形成了以诗学话语建构的诗歌艺术理论体系。中、印诗歌艺术理论话语的演变,反映了诗歌艺术理论发展的某些规律,其异同与它们的文化传统,语言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杨超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4):54-55,61
继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之后,Martin创立了以研究语篇人际意义为主的语义分析框架——评价理论。本文试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古诗词这一特殊语篇中六种常用修辞手法的意义体现,并且揭示出:在对含有丰富修辞资源的诗词进行语义分析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评价子系统进行语义评估。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诗歌在1986年的群体展现之前,与文学体制的裂缝有着复杂的关系。有关朦胧诗的多次讨论,以及《诗刊》等刊物发表的文章,都显示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的对立和杂糅。这给"第三代"诗歌的发展既带来束缚又带来时机,还影响到其文学形象的建构。思考裂缝与呈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文学历史的繁复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厦门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仲义的新著《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在中国新诗研究上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局面。他以个人的眼光,前沿的视域,严谨的问题意识,野性的思维在近20年的诗歌场域里的前沿地带探索出一种优质的诗学资源,注入鲜活的诗学理论,拟定出一套全新的诗学话语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江文也的音乐、诗歌和乐论应当被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话语的一部分.他构想现代音乐与诗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宽广的课题,即抒情想象与现代性的关联.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范不外革命与启蒙,而抒情话语要么被贬为与时代的历史意识无关,要么被看作现实主义律令以外的小道.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江文也的音乐、诗歌和乐论应当被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话语的一部分.他构想现代音乐与诗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宽广的课题.即抒情想象与现代性的关联.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范不外革命与启蒙,而抒情话语要么被贬为与时代的历史意识无关,要么被看作现实主义律令以外的小道.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F省新高考改革主流媒体报道的分析,新高考改革的媒介话语主体主要来源于政府、高中、高校、媒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与社会部门。这些话语群体多数为新高考改革的确定型、预期型以及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新高考改革政府利益、升学利益、招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相关者,拥有主流媒介所赋予的定义权,意在通过媒介沟通协同治理新高考改革的公共事项。各类新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参与媒介议程建构,在媒介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以及公民参与技术层面体现出合理性,但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内部的媒介话语权分配却呈现出明显的职权差异、地区差异以及学校差异。究其本质,新高考改革赋予不同主体身份的科层制权威、魅力型权威等判定权威类型是其诱因,其中科层制权威是形成沉默大多数和固化身份秩序的关键。为促进新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媒介话语权分配的内部均衡,需要关注的均衡策略主要是促进媒体层面新高考改革媒介话语权的赋权增能,以及促进新高考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媒介议程建构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评价理论关注表达人际意义的语篇语义资源,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研究的发展与完善。文章尝试运用评价理论对奥巴马与祖马的悼词进行解读,通过对比研究其中的态度资源来分析南非与美国对曼德拉评价的异同。分析得出,情感资源占该类语篇态度资源的一半以上,鉴别资源略高于判定资源。美国与南非都歌颂了曼德拉对自由民主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以及致以深深缅怀与无限悲痛之情,同时他们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