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种类很多,有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及海积物。由于黄河及其他河流的泛滥和改道,第四纪河流沉积物的分布更趋复杂。洪积物及洪积冲积物多分布于山麓阶地或冲积扇。河流冲积物可粗分为砂质沉积物、壤质沉积物、  相似文献   

2.
马志邦  刘嘉麒 《科学通报》1997,42(22):2368-2375
反应铀系组分法测定湖泊沉积物的年龄是新的尝度,样品的各组分不同浓度的溶剂提取,测试^230Th/^232Th和^234u/^232Th比值。结果表明,所有数据点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溶解样品过程中没有发生铀和钍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经过论证,三组分与二组分数学关系式等价;根据线分法模式测定的铀系年龄,B194孔以18-66-144kaBP为时间格架,反映了孔深25m以上沉积物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历史,该结果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第四纪沉积物中构造与古气候耦合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长江河口区大量第四纪钻孔作了地层描述、粒度分析、磁性测试和微体生物等分析. 据此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对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这些钻孔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出3~6个旋回, 时间尺度约为40~50万年. 下部沉积旋回(上新世与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基本以含砾(棱角和次棱角状)粗砂、泥质砂为主, 向上变为细粉砂、粉砂质泥; 分选极差, 并含有大量树木碎块, 不含任何海相生物化石; C-M图中以滚动组分占绝对优势, 反映了沉积盆地初期强烈的构造沉降控制因素, 沉积环境以山涧冲、洪积为特征. 中部沉积旋回(早更新世中期至中更新世)沉积物为砾质砂, 并逐渐过渡到上部黏土质粉砂, 分选差-较差; 海相有孔虫、介形虫零星出现; C-M图反映了滚动、跳跃和悬浮混合的沉积作用, 体现了河流沉积体系向辫状-准曲流河演变的特征. 上部沉积旋回(晚更新世-全新世)由含砾砂、向上变为细砂和粉砂质黏土, 细颗粒地层厚度明显增大, 分选较好—好; 出现大量有孔虫和海相介型虫, 且连续分布; C-M图表现为跳跃和悬浮作用占优, 滚动组分逐渐消失; 表明河流沉积体系逐渐向准平原-平原河流演变, 并明显受到海侵影响, 溺谷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发育; 反映了本区沉降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不断增强的气候作用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沉积岩芯重建高纬海区古环境变化的瓶颈在于微体生物化石的缺乏限制了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学在北冰洋的应用.一些北冰洋岩芯中发现的富Mn褐色旋回沉积似可成为建立冰期尺度年代地层的新手段,但仍存争议.我国多次的北极科考在西北冰洋及白令海的不同海区采获了众多沉积岩芯.对代表性的14根岩芯的测试分析发现,采于西北冰洋陆坡至海盆内的岩芯均有颜色的旋回变化并基本可用颜色反射率参数a*/b*值来指示.a*/b*与Mn,Mn与Mo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相关变化,沿陆坡向洋盆中央方向,深褐色沉积层中的MnO含量逐渐降低;而采于白令海、北冰洋陆架及近岸深海的岩芯均未出现颜色及Mn含量的旋回变化,且a*/b*与Mn,Mn与Mo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同时,MnO含量总体很低.结合部分岩芯的地层年代框架推测,间冰期时,大量风化的陆源Mn元素经陆架被搬运至洋盆,并随洋流分布到氧化环境较强的海区沉积,形成了深褐色沉积层;冰期时,因陆架封冻、海冰覆盖率增高导致还原性沉积环境,造成北冰洋洋盆内形成土黄色或深灰色沉积.在排除成岩作用的影响后,颜色及Mn元素含量的旋回变化应能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  相似文献   

5.
王祥静  万昌锦  万青 《科学通报》2023,(35):4751-4753
<正>传统机器视觉依赖于CMOS/CCD图像传感器获取视觉信息,并依赖于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处理这些信息.这种信息获取模式是由人工创建的同步计时和控制信号进行驱动和控制的,这些人工创建的信号与视觉信息的来源及其动态没有任何关联性,因而包含大量的低特征密度的信息.而生物系统中视觉的形成是由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接收光强和颜色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尖峰电位传入视神经且送至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感知处理[1].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岭以南的粤东北地区河流沿岸晚第四纪地质调查, 并主要以对临江地层剖面为代表的红土与棕黄色粉砂的时代、主氧化物——SiO2, Al2O3, TOFE(Fe2O3+FeO)和CIA值反映的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认为, 该地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的红土属末次间冰期(距今132~73 ka)湿热的类似于现代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环境背景下形成的网纹红土; 上覆棕黄色粉砂层主要是末次冰期(距今73~11 ka)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的堆积, 其中的风成砂——LJ3层位代表了其时气候恶化的极端时期. 这一看法与前人对岭南及其以东的大量的古生物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颇为吻合. 由此表明, 粤东北甚至整个岭南地区从末次间冰期到末次冰期、从红土为嗣后的棕黄色粉砂沉积替代(甚至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演替为澎湖动物群), 生物气候带确实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急剧的古地理环境变迁, 这一研究可为全球变化影响下的中国低纬区域万年尺度的环境响应提供一个重要的地质学实证.  相似文献   

7.
华北晚第四纪沉积物细颗粒组分红外释光与绿光释光测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华  卢演俦  陈杰  尹功明 《科学通报》2000,45(21):2332-2337
对华北地区不同类型的第四沉积物中31个样品进行了同一套细颗粒测样长石波长330~480 nm的红外释光(IRSL)信号与主要是石英(340 ± 25) nm波长的绿光释光(GLSL)信号的测年对比试验, 拟探讨评价沉积物细颗粒光释光测年可靠性的一种可能途径. 结果表明, 约80%的样品IRSL测得的DE值和年龄与GLSL测得的结果在1~2个标准差范围内一致. 风积黄土样品的这种一致性尤其明显, 而水沉积物样品则差些. 鉴于细颗粒长石的IRSL与石英的GLSL对剂量响应不同, 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和光晒退行为, 从这两种光释光信号得到的DE值各自独立, 其一致性有可能作为沉积物样品OSL测年值可靠性的一种自检指标.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古风成沙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董光荣 《科学通报》1983,28(16):998-998
第四纪古风成沙,是指现代风成沙出现以前的第四纪期间,由风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沙质沉积物。国外对第四纪古风成沙(或古沙丘,又称化石沙丘)已有较多研究,国内不少地方亦屡有发现。鄂尔多斯高原(图1)是其中很早以来有过不同程度发现的地区,但系统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9.
类型丰富的蕨类孢子与微体藻类在第四纪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然而对其中的大部分蕨类孢子和重要微体藻类所蕴含的古生态与古环境信息仍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其中的7种(属)重要的化石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形态学特征、产地、时代、分布区域及其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即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Spring,1843)、水蕨(Ceratopteris cf.thalictroides (L.)Brongn,1821)、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 (Turp.)Meneghini,1840)、单角盘星藻(P.simplex Meyen,1829)、整齐盘星藻(P.integrum Ngeli,1849)、刺甲藻属(Spiniferites Mantell,1850,emend Strjeant,1970)以及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 Rssignal 1962,emand Jiabo,1978).除环纹藻属的系统位置仍存疑之外,其他化石类型中所对应的植物视其亲缘关系可归属到相应的自然科属.它们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卷柏属(Selaginella Spring)、水蕨科(Parkeriaceae)的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绿藻门水网藻科(Hydrodictyaceae)的盘星藻属(Pediastrum)、沟鞭藻类刺甲藻科(Spiniferitaceae)以及疑源类系统位置未定亚类的环纹藻属.这些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植物体往往适应特定的生境,除中华卷柏适应温干气候条件或温暖偏湿的山坡或林下阴处石灰质土壤环境条件外,其他均为与水体环境紧密相联的水生植物.水蕨、盘星藻和环纹藻属于淡水种,适宜在各种大小型自然湖沼湿地和水田、水沟等人工湿地生长和繁殖;刺甲藻则生活在近海海域中,属于咸水种.它们在我国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中含量丰富,而且在有些层位中个体浓度非常高,因此,这些适应特定生境的蕨类植物和微体藻类成为阐述第四纪古生态与古环境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李立文 《科学通报》1974,19(12):571-571
天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卓越的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在1934年即已提出。解放后,虽有许多单位做过很多工作,但对天目山有无冰川遗迹的存在,以及有几次冰期等问题意见仍然有分歧。1973年春,我们在1964年景存义、邱淑彰两同志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重点考察,结果在天目山北部孝丰西南下汤附近,又发现了冰川纹泥。纹泥层产地在西苕溪谷地高约30米左右的基座阶地上(图1),距天目山深溪坞坞口直线距离15公里。但无具体地点和描述。我们在下汤附近所见的纹泥,夹于两层泥  相似文献   

11.
黏土矿物以其示踪洋流变化和揭示物源区陆地同时期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在南海东亚季风演化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珠江作为南海北部陆源物质输入的重要河流之一, 以往的研究还没有开展过详细的黏土矿物学工作. 运用X射线衍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珠江流域盆地(包括珠江主流、各支流和珠江口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合. 结果显示, 珠江流域盆地黏土矿物组合主要由高岭石(35%~65%)、绿泥石(20%~35%)和伊利石(12%~42%)组成, 蒙脱石含量一般小于5%, 区域分布上不具明显的差异性. 但是, 从珠江流域盆地到南海北部, 高岭石含量持续降低, 蒙脱石含量持续上升, 伊利石含量也不断上升, 伊利石化学指数递减, 伊利石结晶度增强, 这些特征都表明珠江流域盆地对南海北部黏土矿物的贡献主要是高岭石, 其次是伊利石和绿泥石, 基本不提供蒙脱石. 研究认为, 珠江对南海北部陆缘的黏土矿物贡献率最多为72%, 而对北部陆坡的贡献率最多仅为15%. 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时期, 高岭石都指示了珠江流域的机械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歌德反对牛顿(派)的光和颜色理论,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取而代之。首先,他认为牛顿(派)解释自然的方式是内在封闭及贵族精英式的,方法论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的;其次,牛顿(派)靠社会力量而非学术因素建立了自己在光学领域里的权威地位,他们采取专横的方式对待不同意见;第三,牛顿著名的光谱实验,只是他的颜色游戏当中的一个变种,因而不具有普遍真理。与他所认为的牛顿(派)的贵族专横做法相反,歌德试图在光学领域里发动一场路德式的“革命”,推翻牛顿(派)独揽光学解释大权的局面,建立颜色研究领域的“共和国”。本文最后对这桩公案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第四纪岩层作为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相关的地层,在研究物种进化及人类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第四纪生物与人类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第四纪岩层的重要意义,同时指明了研究第四纪岩层对人类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岩层作为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相关的地层,在研究物种进化及人类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第四纪生物与人类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第四纪岩层的重要意义,同时指明了研究第四纪岩层对人类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陈莹 《科学之友》2010,(4):108-109
第四纪岩层作为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相关的地层,在研究物种进化及人类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第四纪生物与人类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第四纪岩层的重要意义,同时指明了研究第四纪岩层对人类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东海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蓉 《科学通报》1979,24(15):709-709
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东海进行了海洋地质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些对矿物特征作了一般性的阐述。本文对东海230个表层样品的矿物组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范围为:东经121°—129°,北纬26°30′—32°00′。每个样品选用0.25—0.1毫米和0.1—0.05毫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与第四纪地层层位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殿卿 《科学通报》1979,24(7):307-307
中国第四纪大冰期问题争论已久。实践证明,李四光教授划分的四次冰期是正确的。近年的资料表明,鄱阳冰期以前还有冰期和冰缘期存在,补充了李四光教授晚年时提出的意见。同时,由于气候地层原则的推广应用,冰期和间冰期对我国第四纪地层划分所起的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了。本文简要报道这两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颜色的效益     
整个世界是颜色的世界。人类抬头看到的宇宙颜色是以蓝色为背景的,这是由于大气中的光折射汇成的蔚蓝色,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看到的是宇宙则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及黑暗中的星光。  相似文献   

19.
机器视觉中的颜色问题及应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陶霖密  徐光祐 《科学通报》2001,46(3):178-190
颜色是人类视觉认知的基本现象之一,也是机器视觉的一个关键模块,在虚拟现实及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颜色是视环境、光照和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颜色现象的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综述了颜色研究的热点问题、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内容包括颜色的基本理论以及颜色信息在虚拟现实、基于内容的检索、人脸识别和手势识别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宇宙的颜色     
蛇夫座星云天文学中习惯将天体按照天体所在置命名,例如蛇夫座星云正是位于蛇夫座的范围内,毗邻银河与天蝎座.蛇夫座内有多种天体,图中心处明亮的星云,受周围恒星的紫外线加热而逐渐膨胀,名曰发射星云.横跨整张照片中的大部分星云都属于发射星云.右下方红色的光来自红色的中心——天蝎座∑星,空间中的灰尘及碎片将∑星的光线向四周反射,形成反射星云.零星地散落在图中各处、遮盖了彩色星云的,其实是一片冰冷、厚重的气体,这些气体挡住了来自其后方的光线,因此称之为吸收星云或暗星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