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在语境分析中固守"实际思维",认为对语境的忽视使得哲学家陷入概括的普遍化并不得不将存在的本源诉诸本质,语境的内容包括客观存在的"背景"和主体的"选择的兴趣"。杜威用语境思想重建其经验理论,并在对经验价值标准及其作用过程的考察中将对语境的忽视与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对应起来,以此完善其教育理论。而语境思想在杜威实用哲学应用于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语境差异巨大,在概念的理解与转换中,必须高度重视其语境差异,如在"物"、"物化"思想的理解上就迥然不同。因此,对于西方抑或建国前来自日本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都不能直接挪移或拿来主义地直接使用,而必须批判性地予以检思,并根据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对其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确立起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概念和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3.
林茹 《科技信息》2012,(7):415-416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应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强调对语言的理解应建立在人总体认知的基础上。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很关注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理解有过不同的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视角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的作用。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具有解释和制约作用,对于隐喻意义的推导和意义的筛选过程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鲁迅研究的历史表明,鲁迅已成为一种超越学术的思想和文化标志。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鲁迅都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获得新的阐释,显示其新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为客观面对鲁迅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而多元的文化语境使鲁迅研究获得了空前开阔的文化视野。对鲁迅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形成了鲁研界众声喧哗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萨尔曼·拉什迪被誉为后殖民主义教父,代表作《午夜之子》为其赢得了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午夜之子》,可以凸显拉什迪如何揭示父权对第三世界女性压迫的瓦解,以及如何揭露全球化语境中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影响力的消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第三世界女性权利和地位关注这一主题。认真探究这一主题,对于深入分析萨尔曼·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言充满了对立统一,有定与无定便是一例,包括名词、意义和规则的有定和无定。有定与无定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的公共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晗 《科技信息》2010,(36):175-175,177
语言学家John Lyons把意义分为了四类。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应用于语言的教学中,例如:命题意义和句子意义有所区分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学习者需要关注上下文语境并经常注意意义的变化。而社会意义则提醒学习者关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称呼语。文章探讨了John Lyons对意义的分类,并初步探索了这样的分类在词汇教学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分别从情景语境、主位和述位、及物性、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等四个方面对《美国独立宣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政治语篇的解读离不开其所处的情景语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政治语篇的意义生成机制更能反映"语篇作为语义单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是深切关注着底层乡土中国而风格迥异的三位乡土小说作家 ,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思想艺术资源对他们理解与表现乡村社会及乡村人物产生了不同的制约与影响。通过分析他们关注乡村的不同起因 ,可以尝试建立起对这三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及其意义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英语动词不定式前的这个to并非只是个"只有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的不变词",在同一语境中,同一个动词的不定式的带to与不带to的形式不同,的确给所在的句子带来了语义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语境理论已渗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类型的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各显其独特之功能,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厉凌华 《科技信息》2009,(30):128-128
语境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广受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语境策略的作用。语境策略对词汇学习者理解词汇,记忆词汇以及使用词汇有重要作用。但语境策略在词汇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针对其局限性,词汇教学要考虑学习者因素以及语境策略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以更好的促进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5.
邓志刚  田清旺 《科技资讯》2011,(33):201-202
将"语境"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领域,结合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拓展出"‘和谐’语境"概念,并对置身于其中的思政教育传播进行语境分析,重点论述"和谐"语境与思政教育传播传播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体用"论是叶燮文艺思想的主导思想.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明清之际掀起的尊经复古思潮的历史语境中,在继承钱谦益、黄宗羲和申涵光等前辈对"温柔敦厚"新的阐释与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与汪琬的论争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体用"论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把艺术形式真正从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主文而谲谏"的中正和平的价值传统中解放出来,还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真正的自由,从而在形式意义上完成了对儒家诗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其理论的进步性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语境在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隐喻意义的构成不能仅停留在词汇层面上,而应该通过语境来理解隐喻意义并且不同语境会造成对隐喻的不同理解。最后归纳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隐喻当中词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弗莱反对文学意义源于意图性的话语语境的观点。弗莱认为,文本语言、形式构成的文学语境只有与历史语境充分结合,才能在更加广泛的视域中实现审视文学的意义,内蕴了文学艺术的形式与意义的"神话原型"扮演文学意义来源的角色,可谓"神话原型"是文学意义的来源,"伤感的"阅读反应是获取文学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吃"的搭配是汉语动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吃"与各类词搭配所表达的意义有模糊、不确定的特质,这其中往往涉及语用充实问题。语用充实是根据语境,把交际中的不确定因素确定化的过程,包括语用扩展和语用收缩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解读"吃+N"结构时,不能只关注动词的原型意义,还要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用充实,找出最佳关联,从而理解准确的交际信息。  相似文献   

20.
语篇分析关注的不仅是语篇本身,而且还注重语言体系之外的包括"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各种制约因素。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可缺少的分析要素。由于这一特点,语篇分析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从篇章分析的角度,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在意义表达方面将《静夜思》三种英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体现了语篇分析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