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23 a生杉木纯林、木荷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的土壤碳、氮、碳氮比(C/N)之间的剖面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杉木纯林、木荷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地的表层土壤(0~10 cm)碳、氮元素含量最高并逐层递减,且杉木木荷混交林碳、氮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木荷纯林和杉木纯林(P0.05);在向下3个土层中3类林分的碳、氮元素含量差异较小(P0.05),杉木木荷混交林的优势并不明显,低于木荷纯林和杉木纯林.与纯林相比,杉木木荷混交林在表层土壤中对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可能是因为杉木与木荷混交改变了林冠结构,有利于落叶分解.  相似文献   

2.
木荷与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溶解有机碳浓度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1ture plantations of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年生)枯枝落叶层(包括Oi、Oe和Oa层)DOC浓度及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木荷人工林枯枝落叶层DOC浓度高于杉木人工林;两种群落枯枝落叶层中,Oi层的DOC浓度均高于Oe和Oa层;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不同分解层次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模式相似,均在秋季出现最大值;枯枝落叶层DOC浓度及季节变化与温度、湿度、生物活性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数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投矿量为200g/次和1kg/次的规模下,进行了机械活化苏打溶液分解柿竹园白钨中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苏打用量为理论量3倍、185~195℃保温1.5h的条件下,连续20次分解,渣含不溶WO_3平均为0.25%,钨平均分解率为98.6%;在苏打用量为理论量2.5倍、205℃保温1.0h的条件下,钨分解率为98.4%。5kg/次规模下试验结果表明,钨分解率可达98.3%。  相似文献   

4.
以早春类短命植物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deana)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袋埋藏法研究多被银莲花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残留率、分解速率及周转时间,为深入研究多被银莲花等早春植物养分循环奠定基础.结果发现:多被银莲花凋落物质量随分解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分解初期(10 d)平均质量残留率在10%左右;分解30 d,多被银莲花凋落物质量损失率达到最大;在3种林分中,质量残留率总体上表现为阔叶红松林白桦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分解30 d,多被银莲花在阔叶红松林中的平均质量残留率为56%,分别为白桦林(47%)和落叶阔叶混交林(37%)的1.2和1.5倍.多被银莲花平均分解速率为0.030 g/(g·d),在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分解速率最高(0.033 g/(g·d)).分解50%平均需要23 d,在3种林分中表现为落叶阔叶混交林(21 d)阔叶红松林(22 d)白桦林(27 d);平均周转时间为101 d,在白桦林中周转时间最长(115 d),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最短(91 d).多被银莲花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承标  李信贤 《广西科学》1994,1(2):24-28,48
根据1980~1990年的定位观测.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23~3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贮水量结构为:乔木层17.2mm.灌木层0.1mm.草本层0.9mm.枯枝落叶层0.2mm.土壤层354.7mm;依次占系统总贮水量的4.61%、0.03%、0.24%、0.05%、95.07%。系统对大气降水的年分配为:林冠截留198.5mm,灌草截留27.2mm,枯枝落叶截留78.0mm,地表径流14.7mm,地下渗透65.9mm,土壤持水354.7mm,蒸散量870.1mm;依次占年降水量的12.91%、1.77%、5.07%、0.96%、4.29%、23.06%和56.58%。  相似文献   

6.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藤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计有藤本植物130种,隶属于34科、78属;具有如下特征:(1)藤本生活型为高位牙藤本(PL)(&3.1%)、地下芽藤本GV)(13.8%)、地面芽藤本(HV)(4.6%)、一年生藤本(TV)(4.6%)和地上芽藤本(ChV)(3.8%)《在高位芽藤本中,落叶和常绿藤本分别占60.0%和40.0%。(2)藤本攀缘类型被人灵4大类9小类,依次为缠绕类(51.6%)、卷曲类(包括卷须类  相似文献   

7.
大袋蛾越冬期天敌及生物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点调查、室内饲养观察和镜检,已确定在皖北地区大袋蛾越冬期主要天敌有15种,其中:寄生性天敌9种,寄生率为28.7%;捕食性天敌4种,其中鸟类捕食率为15.4%;病原微生物2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白僵菌感染致死率分别为3.9%和1.6%.四斑尼尔寄蝇和灰喜鹊是皖北地区大袋蛾天敌的优势种,应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8.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才 《武夷科学》2006,22(1):123-126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研究表明,木荷根际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大于杉木,这利于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木荷与杉木混交后两树种种间关系协调,混交林根际微区对土壤养分活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两种树的养分利用状况,这可能是混交林林地土壤养分高于其纯林地土壤养分且林分生产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木荷、杉木混交林效益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地被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地被层计有维管植物44科78属114种.蕨类植物优势度最大,里白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39种,以世界分布科和地面芽植物为主,常绿种类占84.6%,未见亚洲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的地理成分.乔灌木幼苗51种.80%的苗量集中于4~6个种中.藤本植物24种,草质藤本占25%,落叶种类占42%.啮齿类动物对乔木优势种种子损耗作用最大.地面苔藓植物(22种)与枯枝落叶构成镶嵌分布,发育较成熟的群落中活地被层低矮、稀疏、盖度小、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乔灌木幼苗密度大,苔藓种类多,盖度大.死地被物存在枯死物和凋落物的区别,枯死物主要由里白枯叶构成,滞留于地被层中  相似文献   

11.
福建武夷山2个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热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个典型植物群落一甜槠群落(Castanopsis eyrei community)和黄山松群落(Pinus taiwanensis community)建群种的热值和灰分含量,以及凋落物热值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2个建群种甜槠和黄山松各器官的灰分含量、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因种而异,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灰分含量和热值存在差异.甜槠各器官灰分含量在0.69%~4.09%之间,干重热值在17.06~20.28k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17.46~21.00kJ/g 之间;黄山松各器官灰分含量在0.58%~3.14%之间,干重热值在16.27~22.14k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16.60~22.58kJ/g之间.(2)甜槠和黄山松凋落物热值的季节变化存在差异.(3)林地残留物的干重热值与年凋落物的干重热值相比,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 1977-1981为 1.09 Gt,1984-1988为1.496 Gt,1994-1998为2.446 Gt,1999-2003为2.866 Gt。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云南、广西和广东7省的杉木林碳储量约占84%~86%。幼、中龄杉木林碳储量在79%~83.90%之间,随着杉木林的演替成熟,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潜在的碳库。在垂直分布上,乔木层碳储量占9.38%~10.63%,林下植被占0.6%~0.7%,土壤占87.99%~89.02%,枯落物占0.68%~0.78%,不同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垂直分配结构基本相似。1999-2003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素现存量为2.866 Gt,一个龄级期(10 a)后碳储量将达到3.772 Gt,并以90.63 Mt·a-1的平均积累速率递增,是一个贮存潜力大,增长速率快的碳库。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不同组分的持水特性,选择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11年、22年和34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的现存量、持水特性及对降雨的拦蓄能力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杉木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各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叶凋落物占比例最大,花果占比例最小;最大吸水速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中龄林>老龄林>幼龄林,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凋落物不同组分中,幼龄林和成龄林最大持水率、最大吸水速率、最大拦蓄速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叶最大,枝最小,中龄林表现为其它组分最大,叶次之;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物不同组分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叶所占比例最大,花果最小.老龄林与中龄林和幼龄林相比,其凋落物现存量大具有较好的持水特性;凋落物中叶具有较大的拦蓄降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明确苏北沿海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凋落物分解动态的影响,选择江苏省东台林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杨农复合林、杨树纯林、农田和草地)作为实验样地,采用网袋法对其开展定位观测研究,研究中共获得25 715个土壤动物标本,隶属于3门13纲35类; 在杨农复合林的网袋内土壤动物总个体数显著大于其他土地类型的,杨农复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的增长;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孔径网袋凋落物残留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 不同孔径网袋内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平均值为小孔(59.32%)>大孔(48.03%)>中孔(44.70%); 土壤动物的个体相对密度年均值(每克土壤含35.46~69.79个)和类群相对密度年均值(每克土壤含1.17~1.54目)均与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存在显著负相关; 各样地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平均贡献率(24.89%)均显著大于大型土壤动物的贡献率(0.70%)。因此,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导致样地凋落物输入的改变,可能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从而对凋落物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浙江省公益林中对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影响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和珍贵树种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针对分布于浙江省的427个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样地进行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杉阔混交林可划分为5类群丛,阔杉混交林可划分为6类群丛。在杉阔混交林的5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主要为青冈(Quercus glauca)、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等;土壤厚度、坡向和坡度等是影响杉阔混交林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阔杉混交林的6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分别为马尾松、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青冈、木荷、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林龄、坡度和海拔等因素是影响阔杉混交林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杉阔混交林中,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珍贵树种与杉木对生境的选择较为接近;在阔杉混交林中,甜槠、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小叶青冈、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青冈等珍贵阔叶树种与杉木对环境的选择较为接近。【结论】选择与杉木生境接近的伴生珍贵阔叶树种进行补植改造,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促进杉木人工林阔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是广泛存在于天然红松林里的特殊微结构,探究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和枯叶种类对林地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调节和红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的大、中、小林隙,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分别在林隙中心及对照土壤中埋置3种枯叶(椴树、红松、枫桦)分解袋后,分5次(61、123、147、458、519 d时)取回枯叶分解袋下0~10 cm土层土样,去除杂质并过筛后用于室内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分析条件为柱温25 ℃,流速0.1 mL/min,自动进样,进样体积10 μL,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A为色谱纯甲醇,流动相B为1%磷酸溶液,体积比及梯度洗脱方式为:0 min,VA:VB=30:70;15 min,VA:VB=50:50;20 min,VA:VB=55:45;30 min,VA:VB=60:40。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以及枯叶种类对分解后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及枯叶种类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差异影响显著。林隙大小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同,椴树枯叶分解后,小林隙、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普遍高于大林隙;红松枯叶分解后,小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基本高于中林隙、大林隙;枫桦枯叶分解后,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高于大林隙、小林隙。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隙大小、枯叶种类、枯叶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影响显著。Post Hoc检验结果表明在椴树-红松林小林隙内,枯叶分解519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内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椴树-红松林大林隙对照中,枯叶分解123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弱于其他水平交互作用。【结论】为更好地维护椴树-红松林更新,应考虑林隙大小、枯叶种类及枯叶分解时间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枯叶种类在某些分解时间和某些林隙中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分析香草酸含量变化时,需要考虑各影响因素各水平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用40个随机引物对杉木属的两个种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Hook)和德昌杉木(CunninghamiaunicanaliculataD.Y.WangetH.L.Liu)进行了RAPD分析,在两个杉木种中共获得了182个RAPD位点,其中98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达到53.84%.两个杉木种的遗传相似度S=0.64418,它们的遗传距离为0.355802.杉木与德昌杉木的遗传相似度略低于我们所作的大陆其它杉木种源区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从两个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来看,将德昌杉木单独定为一个新种是不确切的,作者赞成将德昌杉木认定为一个地方居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闽江河口湿地3种主要植物冬春季枯落物分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分解袋法,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研究了本地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var.bervifolius)以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种群枯落物在冬春两季的分解过程,探讨了枯落物性质和潮汐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质量逐渐减少,分解速率由快转慢;3种枯落物分解由快到慢依次为咸草、互花米草和芦苇;氮(N)绝对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碳(C)绝对量呈单调下降趋势;C/N与枯落物分解的相关性不强;冬春季潮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的评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采集238个杉木二代种子园自由受粉家系,进行子代测定。8年生结果显示,杉木二代种子园中各家系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遗传差异。从中选择优良家系进行造林,生长量能比杉木二代种子园子代平均表现增加6%,比杉木一代种子园最优无性系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