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2.
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契机,反思了科学主义的不足,梳理了相关地震的民间知识与民间智慧,分析了遗落这些知识与智慧的原因,并预见了潜在的文化灾难。  相似文献   

3.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媒介事件,从事件、受灾、媒体人、灾民等角度,解析了这一具有高度参与性,整合力及感召力的媒介仪式。  相似文献   

4.
民国以降,在构建国族以救亡图存的诉求下,国人一方面通过对新疆族群的辨识与各族群人口与地域分布的描述,使新疆各族群逐渐摆脱陌生、模糊的面貌而熟习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还以"非民族"化的策略来解释新疆族群冲突,以期把其纳入国族的范畴之内。此外,国人还希望通过新疆开发,找出一条在边疆民族危机中整合各族群以形塑稳固的国族来救亡图存的道路。这一努力多少触及到以增进各民族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民族沟通取代民族隔阂,以民族融合取代民族斗争的民族政策,对于当今我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构建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流域模型的唐家山堰塞湖入流过程应急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家山堰塞湖是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高危型堰塞湖,对下游城市构成了重大威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除险决策需要解决在库区水位持续迅速上升、震后安全条件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对湖区入流和水位变化过程及时准确预报的问题.采用数字流域模型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来流预报.通过分析降雨条件和决策需求,结合实时天气预报的结果,采用降雨情景分析和实时预报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入库流量和水位变化的短期预测.预测的日水位误差为0.06 m,占日水位变幅的4.7%,为应急除险决策提供了参考数据.数字流域模型在唐家山堰塞湖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应急情形下实现合理来流预报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李过 《科技资讯》2012,(10):32-33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很多高烈度地区的铁路隧道及公路隧道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对震害实例进行收集并归纳分析得到了隧道震害的原因。同时以某单线铁路隧道为例,通过地震系数法计算得到了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点,分析其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对隧道抗减震工程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处地震重灾区德阳市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震后充分发挥建筑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以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为中心的应急服务工作,获得一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问难“族群”》一文 ,其中多处针对笔者的几篇文章提出了评议和“指正”,应该算是对笔者几篇文章的一个回应 ,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 ,仔细读后 ,又颇为失望 ,“问难”一文所质疑的着眼点并未涉及笔者文章的实质内容 ,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评论外 ,但凡触及具体问题不是对笔者原文的“误读”(或“未读”)就是“误批”。惟一令人感到需要回应的问题 ,是“问难”作者针对笔者文章中质疑“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而提出的新论断。为此 ,笔者决定就“问难”一文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0.
将《荆轲刺秦王》、《英雄》两部影片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时空场域之中,旨在更为深入地解读并分析二者的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并力图探察"大一统"情结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意味深长的持续性及衍生性。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神话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富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实践并非总是政府意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固然不幸,但若不反思灾难,则是更为不幸,也是对逝者的不敬。故本刊特约中国伦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就"5·12汶川:慈善救助与慈善伦理"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以告慰大地震灾难中逝者的在天之灵,以宽慰情系灾区、身在灾区的人们,以期盼我们的家园平安、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固然不幸,但若不反思灾难,则是更为不幸,也是对逝者的不敬。故本刊特约中国伦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就"5·12汶川:慈善救助与慈善伦理"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以告慰大地震灾难中逝者的在天之灵,以宽慰情系灾区、身在灾区的人们,以期盼我们的家园平安、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固然不幸,但若不反思灾难,则是更为不幸,也是对逝者的不敬。故本刊特约中国伦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就"5·12汶川:慈善救助与慈善伦理"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以告慰大地震灾难中逝者的在天之灵,以宽慰情系灾区、身在灾区的人们,以期盼我们的家园平安、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固然不幸,但若不反思灾难,则是更为不幸,也是对逝者的不敬。故本刊特约中国伦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就"5·12汶川:慈善救助与慈善伦理"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以告慰大地震灾难中逝者的在天之灵,以宽慰情系灾区、身在灾区的人们,以期盼我们的家园平安、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一些学者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瑶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撰写了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文物。这些前驱者的努力和成果激励着学术同仁和普通民众,学术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国际学界由此有了“瑶学”的一席之地。研究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诗剧的主流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破坏一切、创造一切,追求精神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等,郭沫若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作品探讨个性与自由、生命与存在主题,其代表作家是鲁迅和俞平伯。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时期濮、越异源,当时濮人主要分布在江汉流域,后有一部分向南、向西迁移到我国的西南地区;越人则自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分布在自东南沿海到两广、云贵的广大区域内.到汉晋时期,濮、越融合出现了僚,同时也有濮、越融入其他民族中,例如融入氐羌系民族的濮人就成为了现代彝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南涧彝族“跳菜”是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南涧彝族“跳菜”的起源、文化内涵、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研究作归纳和总结,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