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依据马斯洛(Maslow)“层级需要理论”(Need Hierarchy)调查了在校医学生生理、安全、社会、自尊及自我实现五个方面需要的实现情况(共30项),探究如何引导医学生以“和谐”理念为中心,知“荣辱”求“发展”;“修己安人”,在“个人与整体的和谐”中实现合理的“个人需要”即:“在整体中完成个体”,以实现个人各个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英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主义冲动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动力,它是人类真实的生存处境的深刻反映。人之生存的二元悖论性即意识的“自我”与必死的肉体无法做到无瑕的和谐,它们以不断的碰撞和争斗构成人的一生,而人之真正的“英雄”行为却是对必死命运的克服,是直面死亡时的尊严和勇气。然而人们在死亡恐惧的影响下,并不了解自己的“英雄主义”行为的虚幻性,人们的奋斗、努力似乎只能是短暂的权宜之计。但是无论怎样,人们都渴望完成自己的“英雄诗”。然而,困难的是,在实现自己“英雄主义”情结的路途中,我们无法做出唯一真理性的结论,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极富个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必仁且智     
“仁”和“智”是道德、理智的人待人处事、正当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所应有的品质和能力。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种严峻的关系危机,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极度紧张和严重冲突,本来是属于“人的关系”的关系,表现出脱离人的异己性。为了缓解当前的关系危机,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能够真正成为“人的关系”,并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仍然是当今时代所要求于人们的。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其内涵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学会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友好合作、和谐共处。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笔者试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通过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教育途径引领个体生命顺应自然、和谐有序地健康成长;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人类与宇宙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欣赏生命的异己性,保护生命链条的完整性,丰富生命绚丽色彩;帮助学生在合理享受物质生命的同时,以善良为底色,仁爱为坐标,孤独为试金石,追求为原动力,提高生命海拔,提升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文明、面临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是探求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以及人与人之人间的和谐共济,当代与后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和谐观,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己身心内外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的和谐谐观进行历史继承,又以现代实践为基础,在内涵、外延、实现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教育家和美学家在谈论培养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时,都把体育、美育看作重要的手段,主张体美与德智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反复强调智德体美相结合,达到“身心既美且善”。在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随着人类物  相似文献   

9.
浅谈人文精神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偏好于对自然材料的运用,追求亲切的人性意味。科技发展过快将人文精神抛在了后面,人类由此产生了对未来问题的思索。然而,当代人对人文精神的探求不同于古典的人文主义。如何把握时代脉搏,使自己的创造真正符合人类需要,如何使“人化”与“物化”达到和谐统一,是当代设计艺术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设计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征 ,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 ,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 ,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自然最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仁说是朱熹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从对“仁”的概念、对“仁”与“公”的关系及忠恕之道的阐释、朱熹政治思想中所体现的“仁”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四个方面,来阐发朱熹仁说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期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 ,用“扬弃”的态度去挖掘儒学的思想道德精华。就儒学“仁爱”精神 ,“诚信观”和“义利观”,“以德治民”思想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相联系 ,去阐述儒学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德行观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行观以儒学的“仁爱”为核心,是体现并贯穿在其义利观、和谐观、国家观、人本观诸方面的道德思想与实践。义利观是其基础,和谐观是精髓,国家观是归属,人本观是出发点,四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这四方面不仅完整体现了儒家德行观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德原则研究>是休谟<人性论>第三卷"论道德"的改写,是休谟对道德问题论述更为成熟和稳健的伦理思想作品,其间无不渗透着仁学思想的光辉.休谟对 "仁爱"产生的根源的探讨,对"仁爱"道德价值的肯定,对"仁爱"基础上"正义"的追诉,形成了休谟独有的资产阶级仁爱思想.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6.
传统五伦源于上古尧舜禹时代,并以婚姻而建立血亲关系。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伦理规范为纽带从家庭、家族、氏族扩展到国家、社会和自然。五伦源于古人对"天地人合一"及其自然之道的认识,以仁心与睿智界定了人与人之间"两两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构建了"仁"的道德规范,其是家庭和睦、氏族和气、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今,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了,但五伦大道所折射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休谟认为,仁爱是最主要的自然之德,正义是最主要的人为之德,在诸种德性中,比较重要的是仁爱与正义。仁爱与正义都起源于人的情感,但两者的情感来源不同、价值依据不同、促进社会利益的方式不同。仁爱与正义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在以正义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也不能忽视仁爱,仍然应该提倡建立在公正原则上的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广大壮族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官方主导的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把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基于此,儒家意识形态的"仁义礼智信"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壮族人民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的同时,也在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中演绎着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修身思想。具体而言,包括厚仁载物、重义轻利、明礼守法、崇智尚勤、讲信修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