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实在动物王国里,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许多会飞的动物.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有令人羡慕的翅膀,但"飞行"起来也毫不逊色,堪称一大自然奇观.在浩瀚无限的海洋中,就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飞行员".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07,(6):47-48
蝙蝠和鸟类是地球上仅有的两种会飞行的脊椎动物。来自瑞典、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通过观察蝙蝠在风洞里穿越浓雾的过程后发现,蝙蝠和鸟类的飞行方式大相径庭——蝙蝠和鸟类都靠振翅飞行,但振动方式不同,蝙蝠靠来回轻拍翅膀而获得升力。  相似文献   

3.
自古与人类生活于同一天地的鸟类,是自然的产物。在亿万年的演化进程中,为适应自然界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鸟类形成特殊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这对人类的创造发明和科技发展有着启示作用。约在公元1800年,气体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英国科学家凯利,曾深入地研究过飞行动物的形态,寻找最具流线型的结构。他模仿鸟翼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与现代飞机机翼截面曲线几乎完全相同。法国生理学家马雷曾写过一本研究鸟类飞行的《动物的机器》的书,介绍了鸟的体重与翅膀负荷(即单位翅膀面积所负的重量)的知识。后来,俄国科学家茹可夫斯基在研究鸟类飞行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动力学的理论,正是通过对鸟类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4.
蜂鸟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它们体型纤小却精力充沛。和其他鸟类一样,蜂鸟需要拍打翅膀才能飞起来,但是,蜂鸟的翅膀使它们工作起来要比其他鸟类辛苦得多。它们不仅要以每秒15~80次的频率快速拍动翅膀,而且每秒必须呼吸8次才能保证肌肉对氧的需要,以至能在高空飞行或者在空中悬停。在所有恒温动物中,蜂鸟的新陈代谢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它们必须经常“加油”,每天需采食1000~2000朵鲜花。也就是说,它们每天需要采食超过自身体重近半倍的花蜜,才能提供每天所消耗的体力。令人惊讶的是,在夜里或在不容易获取食物的时候,蜂鸟会自行减少90%的新陈代谢,以降低对能量的需求。这种状态就如同进入了冬眠,心跳的速率和呼吸的频率都会变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神都会飞。地球上的居民很早就崇拜和向往飞行。在山东嘉祥出土的1800年前东汉武梁词石刻画像中,有一幅“雷神出巡图”,众多带着翅膀的天神,推着云朵上的雷神在天空疾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1483—1520)的名画“西斯廷圣母”中,两位可爱的小天使都长着一双翅膀。 飞向蓝天 第一个对人类飞翔进行科学探索的人是达·芬奇,他相信鸟类有飞行的秘密,人类能够复制这种秘密。在1486年到1514年间,他设计了多种由人操纵的飞行器械,包括滑翔机、直升机和降落伞。由于当…  相似文献   

6.
鸟类     
《科学之友》2005,(11):56-56
大约1.5亿年前,一种会飞的大型爬行动物——翼龙曾翱翔于空中。其中最大的一种是翼齿龙,其翼展超过8m,相当于一部房车那么大。也许这些庞大的空中食肉动物不怎么瞧得起另一种更小巧的会飞的爬行动物——始祖鸟。始祖鸟拥有与许多爬行类相同的牙齿和尾巴,但它的翅膀上附有一层新型的覆盖物,就是羽毛。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会飞的大型爬行动物都一一灭绝了,始祖鸟却进化成了一种完全新型的脊椎动物——鸟类。除了有羽毛以外,鸟类与爬行动物还有另外一些不同之处。跟它们的爬行类祖先不一样,鸟类没有牙齿。另外,它们都还是温血动物,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调节身体内部的温度。不过鸟类与它们的爬行类祖先还是有一个关联之处:它们都有鳞片,但鸟类只有腿部长有鳞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9000种鸟类,你可以看到从优美的红嘴巨鸥,到不会飞行的非洲鸵鸟,各种各样。很显然,鸟类是具有惊人适应能力的高度进化的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7.
在美洲大陆的原始森林里栖息着一种袖珍鸟类--蜂鸟,体重仅2-3克,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温血动物。蜂鸟飞行时能像蜜蜂一样连续而快速地拍打翅膀,同时发出嗡嗡的叫声,加上它形体小巧,看上去就像大黄蜂在空中飞行,因此人们给它起名为"蜂鸟"。与其他鸟类相比, 蜂鸟有两个非常独特的地方:一是在吸食花蜜时能在空中悬飞,二是能通过鸟喙的变形捕捉飞动的昆虫。科学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野外用摄像机跟踪摄录蜂鸟的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它如何飞行,吃什么,怎样炫耀和求偶,以及如何保卫领地和在空中捕捉飞虫等,终于逐步弄清了这种鸟儿在生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凡响的生存技能。  相似文献   

8.
鸟类的感官     
《大自然探索》2014,(2):36-43
正鸟类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鸟类专家将引导我们了解鸟类是如何通过它们的感官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动物对世界的感知是什么样的?1974年,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在他的论文《假如你是一只蝙蝠,你眼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中指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它们的世界。他当时选择蝙蝠来探讨这个问  相似文献   

9.
四海 《科学之友》2006,(5):30-31
1903年12月17日,奥维尔·莱特驾驶动力飞机起飞,在12s内飞了36 m远,然后跌跌撞撞落到沙地.人类将这个日子尊为飞行里程碑的纪念日.但是单就这趟飞行本身而言,我们很难说莱特兄弟比其他已经飞得更远(也摔得更重)的发明者更为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正许多人都以为鸟类是自然界最善于飞行的动物,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飞行本领最高超的,首先要推飞虫。有些昆虫除了具有惊人的"长跑"本领以外,还能在茫茫大海上空不迷失方向,准确地向目的地前进。比鸟翼更先进的翅膀昆虫最初是没有翅膀的,这从泥盆纪中找到的跃尾虫化石可以证明。后来,在石炭纪中,才开始出现能飞的昆虫。那时的飞虫,体形比较笨重,像蜻蜒那么大,身上长着两对翅膀,飞行时  相似文献   

11.
广角镜     
吃得多,飞得远 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候鸟能够一直不停地飞行,是因为得益于它们大量饱食以及飞行时成V字队形排列。 研究者从新陈代谢的角度考察了食物数量和飞行效果的关系后发现,鸟类在体内存储了大量食物时能够更有效地飞行。在作长途飞行前,鸟类能够使自己的体重加倍,但却不会因此而飞不动,而是飞得更好更远了。 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 告称,最可能的解释是,随着体内食物存量的 增加,新陈代谢提供的能量通过飞行肌转化成 机械能的效率也会提高。 《自然》杂志还刊登了另一项研究报告, 解释了为什么鸟类长途迁徙时常常采用V字队 形,因为这样能够令它们节省大量体力。排成 这种队形的鸟类,其脉搏和振翅频率都比单独飞行的鸟类要低。在飞行速度相似的情况下,结队飞行在空气动力学上比单独飞行更有优势,它使鸟类减少了能量消耗。 琢鱼有八爪 柿经灭斑挪发达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被视为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章鱼的吕只腕足中,每一只都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可不受大脑的约束,自主活动,并控制腕足的运动。 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这份研究报告称,发育完好的章鱼,其大脑决定腕足是否应该运动,如抓取食物,但发出运动指令的工作却由这8个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2.
阿房鸟的翼展可达3.4米,它不仅是信天翁家族里10多位成员中的巨无霸,而且也是整个鸟类王国中翼展最大的鸟类。 在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鸟类中,阿房鸟在南印度洋上可一次连续飞行几千公里,这种超强飞行能力令其他鸟类只有望洋兴叹。 阿房鸟终年在海洋上空翱翔,只是在繁殖期间才踏上陆地,这也是科学家们能够就近窥视其生活方式的推一机会。因此,它那神秘的生活方式让科学家们十分着迷。亲鸟在哺婴期结束后立即飞走,直到一年后才返回自己靠近南极圈那传统繁衍后代的岛屿上,这一年中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惑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科研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告说,他们发现侏罗纪一类称作善攀鸟龙的恐龙曾演化出类似蝙蝠的膜质翅膀,这种与鸟类飞羽截然不同的结构表明,恐龙至鸟类的演化中曾出现意想不到的飞行尝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2017年在辽宁晚侏罗世地层发现一件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团队确认它代表了善攀鸟龙类中一个新的属种,将其命名  相似文献   

14.
对家鸽何以具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辨向能力的根源所进行的探究,已经发生了最奇异的变化。过去四年里在西德思威森(Seewiesen)的麦克斯·普兰克(Max Planck)生态学院所进行的工作似乎证实了一个十二年前第一次提出来的让人听起来觉得不大可能的理论——那就是:鸟类凭借嗅觉可以找到它们的归途。没有人能够知道鸟类究竟嗅觉到了什么、以及它们是怎样利用嗅觉来辨识飞行方向的。负责这项研究工作的汉斯·华尔拉夫(HansWallraff)所能断言的也仅仅是:失去嗅觉的鸽子  相似文献   

15.
鸟类最早出现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早期的鸟类与今天的大不相同,大致分为"原始基干鸟类"、"反鸟类"和"今鸟类"。这些原始鸟类是怎样生活的?它们能在蓝天中翱翔吗?  相似文献   

16.
鸟儿絮语     
鸟的飞翔啄木鸟在空蒙的山谷中飞行时,翅膀的每一次扇动都是一次向上的运动,否则它就会直接下落。而喜鹊的翅膀扇动起来就不那么有力,它在飞行时总是保持着比较平稳的身体状态。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乌能够向前飞行呢?鸟身卜好像并没有螺旋推进器。其实,鸟身上是有这种推进器的!那就是鸟翅膀边缘上的羽毛。在鸟飞行时这些羽毛形成弯曲形状从而产生向前的推动力。有一些鸟,如花蜜鸟和蜂鸟,它们在吸取花蜜时翅膀就完全变成了功率强大的、形如螺旋桨一样的推进器——每秒钟能扇动60下!(乌鸦每秒钟只扇动翅膀5-6下)这样就能确…  相似文献   

17.
四海 《科学之友》2006,(3):30-31
1903年12月17日,奥维尔·莱特驾驶动力飞机起飞,在12s内飞了 36m远,然后跌跌撞撞落到沙地。人类将这个日子尊为飞行里程碑的纪念日。但是单就这趟飞行本身而言,我们很难说莱特兄弟比其他已经飞得更远(也摔得更重)的发明者更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英国古生物学家近期揭开了一种会飞的远古爬行生物的神秘面纱。这种生物距今已有2.35亿年。这种名为孔耐蜥的生物背上长有鳞状翅膀,可飞行超过9m的距离,它们通常生活在欧洲亚热带森林里。专家称,这种酷似蜥蜴的爬行生物体长可达0.6m。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布里斯托尔附近就首次发现这种早已灭绝的生物化石。经研究后认为它们出现在晚三叠纪时期,即2.35亿年到2亿年前,早于侏罗纪恐龙时期8千万年,同时还早于已知的最早鸟类——始祖鸟5千万年。  相似文献   

19.
视野     
正蚂蚁是肢解大师animal动物摄影师用4个小时,记录下了一群蚂蚁肢解一只死蜘蛛的全过程。瓢虫用折叠技艺收起薄翅animal动物瓢虫当真懂得折叠技巧。一种透明的人工翅鞘被首次应用于观察瓢虫如何在飞行之后收起它们的翅膀。瓢虫有着长长的透明翅膀,当不使用翅膀时,翅膀被折叠并收藏在布满斑点的鲜亮翅鞘下。为了一探瓢虫翅鞘下面的情况,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假翅鞘。他们使  相似文献   

20.
昆虫独有的飞行能力令科学家叹为观止。按照传统空气动力学原理来看,蜜蜂是根本无法飞上天的。昆虫飞行是20世纪的一大谜团,最近人们才终于发现它们飞行轨迹中所显露的一些奥秘——空气动力学诞生之初,科学家就注意到昆虫的飞行有点诡异。早期研究表明,昆虫是通过快速拍打它们的翅膀来飞行的,可这种力量太小,依据它们的体重与飞行力量比率,科学家根本不可能制造出人类的飞行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