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伟  王军 《科技信息》2012,(26):244-245
利用微弧氧化着色技术对镁合金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以不同的弱碱性主盐进行微弧氧化着色反应,研究不同主盐组分对氧化膜颜色的影响,在微弧氧化着色反应过程中,不同电解液的浓度、反应时间对微弧氧化膜的颜色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当偏铝酸钠的浓度为10g/L,偏钒酸铵的浓度为2g/L时,可制备出绿色的陶瓷膜层;在偏铝酸钠-高锰酸钾体系溶液中,当偏铝酸钠的浓度为10g/L,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3g/L时,可制备出黄色的陶瓷膜层。  相似文献   

2.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黄色素-37(CK-37)进行光谱性质研究,找出黄色素-37的最适显色剂、显色比例、显色温度和显色时间,并将其显色应用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的着色中.实验结果表明,黄色素-37易溶于丙酮,溶于乙醇,其最适显色剂为盐酸,显色效果随着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与盐酸显色等摩尔比为1∶2(与草酸为1∶1),最适显色温度为25 ℃,最适显色时间为10 min.将黄色素-37显色应用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着色中,着色后的纤维色泽鲜艳,遇水不褪色,且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  相似文献   

3.
真空浸渗天然花岗石红色板材 真空浸渗天然花岗石红色板材由广东真空设备厂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 该产品是采用真空离子浸渗将呈色元素渗入到普通天然灰白色花岗石材晶格结构中,然后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使其显色、固定,着色深度达25毫米以上,且石材内外颜色一致。但经着色的天然石材其色彩耐酸性、耐碱性、耐有机溶济、耐沸水性耐日晒等理化性能均不逊色于高档天然红色石材,且不改变着色石材原有的基本特性,既保持原石村优良的理化性能,又改变了色调,提高了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天然石材色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装饰的要求。为了改善和增添天然石材的色泽,国内对石材着色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与应用。天然石材着色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得人们能够按照美的设计来选择所希望的色彩,从而大大提高了天然石材的实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国内对天然石材着色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天然石材染色的成果及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5.
以高碘酸盐为氧化剂,研究纳米晶纤维素(NCC)在不同氧化条件(NCC与高碘酸盐质量比、NCC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pH)下的专一性氧化;利用专一性氧化得到的双醛NCC作为棉织物抗皱整理剂,研究不同条件(如交联固化温度和双醛NCC处理剂浓度)对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影响.双醛NCC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条件在pH 3.5,温度45,℃,反应时间4,h,NCC质量浓度0.6,g/L,NCC与高碘酸钠的质量比为0.5时得到的双醛产物的醛基含量最高.双醛NCC抗皱整理结果表明,双醛NCC处理棉织物的固化温度为170,℃,双醛NCC处理剂质量浓度为0.19,g/L时棉织物的抗皱性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原煤和氧化煤的低温氧化特性,以潘集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将原煤在90℃空气环境中恒温氧化150 min制备氧化煤样。采用程序升温实验装置测定了170℃以下原煤和氧化煤低温氧化阶段不同温度下的CO浓度,并基于CO浓度分阶段计算了原煤和氧化煤的表观活化能。此外,通过电子自旋共振设备测定了180℃以下原煤和氧化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结果表明:原煤和氧化煤的CO浓度和表观活化能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原煤和氧化煤的CO浓度和表观活化能在50~60℃范围内产生交叉;50℃以下,氧化煤的CO浓度大于原煤,表观活化能小于原煤;超过60℃,氧化煤的CO浓度小于原煤,表观活化能大于原煤。原煤的自由基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氧化煤的自由基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相同温度下,氧化煤的自由基浓度大于原煤,但其自由基浓度的变化速率小于原煤。  相似文献   

7.
通过硫酸阳极化处理,使铝材表面获得氧化膜,然后对其进行化学着色.通过电流密度、阳极化时间、温度、着色工艺等诸多因素与着色质量关系的研究,确定了较好的阳极化着色工艺.此工艺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固色效果非常好,而且可以随意进行各种美丽颜色的着色(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相似文献   

8.
针对含铅锌赤褐铁矿中主要以铅、锌、铁等金属硫化物形式存在的杂质硫,在还原焙烧过程中不能被有效脱除而影响铁精矿质量的问题,采用氧化焙烧方式研究含铅锌赤褐铁矿中硫的脱除效果和脱硫机理。通过脱硫率、焙烧前后产物的矿相分析、显微观察鉴定以及拉曼光谱测试等表征方法,研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含铅锌赤褐铁矿脱硫效果的影响,探讨含铅锌赤褐铁矿的脱硫机理及金属硫化物的转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含铅锌赤褐铁矿中硫、铅、锌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34%、1.50%和1.25%,在焙烧温度为600~1 050℃和焙烧时间为5~120 min的条件下,氧化焙烧对脱硫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着氧化焙烧温度的提高和焙烧时间的延长,脱硫效果提高。在焙烧温度为1 050℃、焙烧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硫质量分数降至0.25%,总脱硫率可达92.51%,对低价硫的脱硫率达98.64%。随着氧化焙烧温度的提高,焙烧产物中逐渐呈现多孔微小固熔体形貌和表面高温釉质层。脱硫过程主要为FeS2、PbS、ZnS等金属硫化物在高温下发生不同的氧化反应,且铅锌等金属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含硫杂质被氧化为SO...  相似文献   

9.
溶胶凝胶法制备Sb掺杂SnO2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乙醇溶剂中,以无机金属盐SnCl2.2H2O和SbCl3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b掺杂的SnO2透明导电薄膜(ATO),研究了Sb掺杂量和热处理温度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500℃、Sb掺杂摩尔百分比为15%~20%时,薄膜具有较好的结晶性能、好的导电性能、较高的可见光区透射率和红外光区反射率。  相似文献   

10.
在制备纳米氧化高银分散液基础上,控制条件为真空干燥、干燥温度70℃、干燥时间3 h、浸泡保护剂DJ2004浓度8.0 g/L,通过控制洗涤和干燥过程,制得粒径为20~100 nm的含65%氧化高银的纳米颗粒.采用异养菌静态杀菌实验对纳米氧化高银与其他银系产品进行杀菌性能评价,研究表明所制得的纳米氧化高银颗粒具有更强的杀菌性能及抗氯离子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1.
铝二次电解着色膜微观分析及着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6063铝材在硫酸电解液和锡盐电解液中得到的青铜色的二次电解着色;用SEM、TEM、EDAX和XRD测试分析手段观察了着色膜的成分及它们在膜中的分布;分析了锡盐在着色膜中的位置及相结构。结果表明,铝在H2SO4中阳极氧化得到γ-Al2O3膜,Sn在着色膜中以β-Sn金属胶体和SnO2氧化物胶体两种粒子形态存在;着色物质Sn以β-Sn和SnO2状态沉积在氧化膜孔中。最后探讨了锡盐在氧化铝膜中呈色原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球形碳酸锂粉体的制备方法,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以LiOH·H2O和NH4HCO3为原料,LiOH的质量百分浓度9%、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40℃,干燥温度200℃,干燥时间1h.得到直径为300-400mm、视密度为3.4g·ml-1、表而较为完整、均匀性和流动性较好的球形碳酸锂.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商品化的中性二茂铁燃速催化剂存在的易迁移易挥发问题,以二茂铁四氮唑钠和水溶性金属盐为原料,制备了8种二茂铁四氮唑的金属盐(包括Fe(Ⅲ)、Co(Ⅱ)、Ni(Ⅱ)、Cu(Ⅱ)、Zn(Ⅱ)、Ag(Ⅰ)、Pb(Ⅱ)、Bi(Ⅲ)的金属盐)。用FT-IR、UV-Vis和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用TG-技术研究了热稳定性,发现所有金属盐均在200℃以上分解,表明它们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用循环伏安(CV)法研究了这些金属盐的电化学性质,发现它们大多数是不可逆氧化还原体系。用DSC技术评价了它们对固体推进剂主组分AP、RDX和HMX热分解的燃烧催化作用,发现这些二茂铁四氮唑金属盐均能使AP热分解温度更加集中,分解速度加快;部分金属盐可提高RDX的放热量,并降低RDX的分解峰温,但这些金属盐对HMX的热分解过程作用甚微。因此,这些二茂铁四氮唑金属盐对AP和RDX的热分解具有良好的燃烧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铜盐、镍盐构成的复合金属盐对铝阳极氧化膜进行电解着红色系的研究,所得着色液性能十分稳定,所着颜色色调均匀饱满,随着色时间及交流电压的变化,可得到浅红、紫红、深红、红黑及黑色,并对着色液中的某些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凉山州野生橄榄为原料,考虑糖液浓度,着色剂量,调酸浓度等因素对野生橄榄凉果浸渍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限定的范围内,浸渍因素对浸渍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糖液浓度>调酸浓度>着色剂量,最佳的浸渍条件为糖液45%,浓度为0.01%的着色剂4%和柠檬酸2%。  相似文献   

16.
以58# 全精炼石蜡为原料,采用无催化技术进行氧化,氧化温度130 ℃,氧化时间2 h,氧化后的石蜡物性与天然蜂蜡相近。将氧化后的石蜡进行乳化,研究了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乳化时间、搅拌速度等参数对乳液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化温度为90 ℃,乳化时间为40 min,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使用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复配的乳化剂时,获得了乳化效果最佳的乳化蜡。  相似文献   

17.
以高纯Sn丝为蒸发源,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在石英衬底上沉积了厚度为205nm的金属Sn薄膜.随后,在高纯氧氛围中于200~500℃条件下进行氧化处理.利用X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分光光度计和数字源表测量了不同氧化温度下样品的结构、光学、电学特性.结构测量表明,不同氧化温度会产生不同结晶状态的氧化产物,提高氧化温度可得到单一、稳定的四方晶系SnO_2.光学测量结果证实,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薄膜样品的光学带隙增大,电流-电压测试表明薄膜电阻率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辐射下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苯并噻吩(BT)溶于正辛烷配成模型油,以H2O2为氧化剂,研究微波辐射作用下磷钼酸镧盐和磷钼酸氧化钒(IV)盐催化模型油的氧化脱硫.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400 W和温度为70 ℃的条件下反应90 min,用磷钼酸镧盐催化,脱硫率可达89.6%,而用磷钼酸氧化钒(IV)盐催化,脱硫率仅为48.7%.催化剂用量、H2O2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模型油的氧化脱硫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某热电厂钠法脱硫废水出水口处所取污泥中,通过筛选、分离、逐级驯化得到1株在高盐环境下对还原性无机硫化合物具有较高生物氧化能力的优良菌株Z-2.对菌株的耐高盐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NaCl质量浓度为10~20 g/L时,对菌株的生长以及生物氧化能力没有影响,氧化率达到90%;NaCl质量浓度为30 g/L时,菌株依然有一定耐受能力,氧化率为70%;NaCl质量浓度增高至40 g/L时,菌株的生长和还原性硫的氧化完全受到抑制.菌株Z-2的最优培养条件为:氮源(NH4)2SO42 g/L,初始pH7.5,温度35℃.在此条件下,菌株Z-2对相当于实际废水含量(Na2SO3 70 g/L、Na2S2O3 10 g/L、NaCl 20 g/L)的还原性无机硫化合物的氧化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20.
以工业4号活性炭(AC4)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Cu-磺化酞菁钴(CoSPc)负载型活性炭,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氧化净化PH3性能的影响,并采用N2物理吸附(N2-BET)、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改性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Cu2+浓度为0.1 mol/L,干燥温度为110℃,焙烧温度为350℃时改性炭对PH3的催化氧化净化效果最好;与以往研究的Cu2+改性活性炭相比,Cu-CoSPc负载型活性炭对PH3具有更好的净化脱除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