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2.
《左传》“君子曰”史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继承创新,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为历代正史所效仿的典范。唐传奇作者评论和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之“以诗入话”、“以诗结论”均为“君子曰”史评形式的发展,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可谓发展到一个极致。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故事演绎成的各种戏剧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究其源,一般认为出于《左传》和《史记》。本文通过对史实的考证,指出:《左传》记载较为可信而与“孤儿”无关,《史记》却描绘了完整的搜孤救孤故事。《赵氏孤儿》戏剧、戏曲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史记》与《左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两部历史著作,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中国早期女性形象的记载也大多留于此。但不论从形象塑造内容、人物塑造方法,以及各种形成原因等方面来看,二者都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根据《左传》、《史记》等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对史实的考证,试图对晋重耳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揭示一个史诗式的英雄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先秦典籍中,由于《左传》注重记载风俗民情,从而为后人探究先秦礼制提供了宝贵资料。《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丧葬制度与具体礼仪,其关于治丧礼仪和殡葬礼仪的记载虽然分散于各国历史事件中却但其涉及的丧葬习俗比较丰富,呈现着"合礼"与"非礼"的交织存在。  相似文献   

7.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古朴性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军事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西周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左传》是儒家经典。古朴性主要表现:“事鬼敬神”,在军事行动中伴以卜筮;进行战争要以仁为本,崇礼尚德。  相似文献   

8.
庄蹻西征行军路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将庄蹻西征夜郎是文献记载中华夏各国最早在这一地区进行的军事活动。这次西征的时间和路线,文献有两种不同记载:《史记》、《汉书》所记是“楚威王时”“循江上”《后汉书》所记是“楚顷襄王时”“从沅水伐夜郎”。在时间问题上,目前我国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以《后汉书》所记的“顷襄王时”为淮;而进军路线问题则迄今仍无定论。木文主张应肯定《史记》的记载,兹考证如下: 庄蹻此次出征,《史记·西南夷列传》写道:“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踌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  相似文献   

9.
蔡洁 《奇闻怪事》2007,(4):126-127
司马迁因写出不朽的名著《史记》而名垂千古。他为不少有为之士写了传记,而对他本人,却并没有做什么介绍,就是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只是说明他写《史记》的有关情况及缘由。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读他给朋友任安的信《报任安书》来读出他的品格,读出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左传》、《国语》、《史记》记载,围绕晋公流亡及返国称霸的历史事件中的七位女性及其对晋公重耳政治志向、道德行为、治国方略形成的影响,以揭示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最早记载夜郎的文献,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以后东汉人班固的《汉书·酉南夷传》,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以及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都沿用《史记》的记载并略有补充。但这些记载对夜郎历史都是十分简略的。由于文献资料的局限和简略,给我们进一步探索夜郎国的历史带来了一定困难。司马迁在《史记》中叙:“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后汉书》说:“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军庄豪从沉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工滇池。以且兰标船…  相似文献   

12.
西汉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亲履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以后根据见闻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汉书》大量抄录《史记》相关记载并有所补充。综合汉代及稍后史籍相关零散记雋,对武帝时期雋、昆明的迁徙活动,雋、昆明被西汉、滇国打败,以及武帝开通博南山道路及经营哀牢地区的史实做了细致考证,可知《史记》遗漏了发生在元鼎六年之后西南夷的若干史实,原因是事件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司马迁对情况了解有限;而《汉书》则失栽武帝中后期西南夷的若干史实,主要原因是沿袭《史记》的说法,对相关史实疏于考证。  相似文献   

13.
《青年科学》2010,(9):15-17
“火三月不灭”,《史记》明明白白记载着那场大火。可阿房宫考古队却得出了“阿房宫没有任何火烧的痕迹”的结论,难道,是《史记》发生了错误?  相似文献   

14.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古朴性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军事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西周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左传》是儒家经典.古朴性主要表现:"事鬼敬神",在军事行动中伴以卜筮;进行战争要以仁为本,崇礼尚德.  相似文献   

15.
《史记》《汉书》对吕后诛杀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刘如意一事的记载颇为不同,司马迁立于本纪,班固则放于列传,且二人对事件本身的评价也有差异。班、马就同一事件的不同编排,源于二人看待事件本身的立场,其所处社会背景的变化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学界对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研究较少。文章选取先秦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语》、《左传》和《孟子》及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四部文献,对其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数量方面,这一时期限定性范围副词呈增长态势,但不稳定,更替频繁,有些只在专书中出现;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也已出现。  相似文献   

19.
文字产生后,中国民间故事向书面记载转移,使先秦典藉含有许多小说因素。如《山海经》中的神话,《周易》、《春秋》、《左传》中的卜梦鬼怪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苟子》诸子散文中的寓言,都有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同时,历史散文(如《左传》)和诸子散文(如《论语》)中对真实人物事迹的精彩生动地记叙描绘都为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文言小说形成的标志是秦汉之际的《燕丹子》,它写燕国太子丹结好快客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传奇故事。同时期,《列仙传》、《列女传》、《孝子传》、《韩诗外传》、《汉武故事》、汉…  相似文献   

20.
依据《左传》、《史记》、《尸子》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论语·微子》所载"子路问津"处,在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境内独树镇与杨楼乡交界处的杨武岗、上曹屯自然村一带砚水东流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