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5月10日上午,在"新工业革命"论坛上,我校与国内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正式签署合作伙伴框架协议,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一起成为厦门火炬大学首批合作伙伴。根据协议,我校与厦门火炬大学将以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依托,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独特优势,携手致力于高新产业人才培训,推进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优化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顺应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双方将在厦门火炬大学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创新与产业研究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6月1日,由厦门市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集美文教区管理委员会、厦门理工学院、集美大学、厦门悠度休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灵玲演艺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政校企推进研学旅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研学旅行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悠度城市营地举行。今后,政校企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深度合作形成合力,积极探索研学旅行人才培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共话科技人才的未来举措,共谋孵化工作的未来发展,2017"星耀南湖"精英峰会开幕式暨浦江创新论坛嘉兴论坛于嘉兴华美达酒店举行。本次论坛重点聚焦人才接轨上海,围绕"G60科创走廊·全球孵化之城;人才的使命与展望"主题,突出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区域化,为人才、企业、项目搭建合作的桥梁,为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从会展行业特性入手,提出会展业与城市整体营销体系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以意识、组织保障、模式选择、辅导计划、传播、资源整合、应对策略、人才培训等方面作为推手,驱动厦门会议展览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1月15日,福建省首个联合外国高校成立的轨道交通研究机构——"厦门理工-纽卡斯尔大学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两校将以此中心为平台,共同申报合作项目,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培养轨道运营管理、调度、规划方面人才.中心将立足厦门,面向中国(海西),研讨在厦门建立一个中国领先、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研究及教育机构,以"政产学研用"合作方式致力于中国与欧盟之间轨道交通的合作研究、技术攻关、转化和人才培养,为中国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撑,促进中国与欧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入合作。  相似文献   

6.
为学习台湾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立法的先进经验.推动两岸环保交流合作,2013年12月4-10日.应高雄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协会的邀请,厦门市环境保护局组团赴台湾参加“2013年海峡两岸环境教育立法交流研讨活动”。考察团团长由厦门市环境保护局领导担任,团员由市政协、市法制局、公务员局、教育局、环保局、致公党厦门市委以及厦门报业集团等相关单位20人组成。本人有幸参加了学习考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正10月30日下午,由我校主办的2016年世界城市曰之"城市空间发展与风环境"高端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是2016世界城市日重要的配套活动之一。论坛由厦门市建设局指导,我校主办,我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及厦门海西风工程研究中心承办,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厦门市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并于2010年颁布了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1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1〕157号),正式批准《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和国务院支持"厦门综改配套方案"的新形势下,浅谈厦门市近几年如何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构筑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和对台  相似文献   

9.
郑彦 《厦门科技》2014,(4):19-21
正福建省即将步入轨道交通时代厦门市地铁办公室2013年11月13日发布消息称,厦门市重大民生项目——轨道一号线已于近期陆续开工建设。这条全长30.3公里的地铁,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福建沿海特区厦门由此迈向"轨道交通时代"。厦门的轨道交通一号线,  相似文献   

10.
中共厦门市第九次党代会曾提出,要把厦门市建设成"艺术之城"、"科技之城"、"教育之城",笔者认为要打造厦门的文化品牌,就必须抓紧发掘厦门的千年瑰宝"苏颂"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4月11日,厦门市商务局对黄则和、好清香、海堤茶叶等113个拟认定核定"厦门老字号"的商号进行了公示,这是2017年5月《厦门老字号保护发展办法》颁布实施后首次认定核定"厦门老字号",厦门也开创了全国依法认定老字号的先河。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厦门老字号"评审,有助于提升厦门老字号的整体形象,实现本地自主品牌的复兴。对厦门市依法认定的第一批老字号商  相似文献   

12.
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教育部提出众多地方院校将实施应用型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有许多类型,但其中有些类型并不完全适合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需求,而研发和交流合作平台中的建立"产学研双向实践教学基地"这种模式对应用型会展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也更容易实现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各自不同的目标。这一独特的双向实践基地模式通过其自身的学生导向机制、师资优化机制和持续创新机制,对高校的会展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厦门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十大千亿产业链(群)之一。厦门市围绕"美丽厦门"产业升级的行动计划,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巨人企业,着力建设厦门生物医药港,努力将厦门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区,并争取建设成为"国家两岸生物医药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落实“两会”签署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加强厦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厦门市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厦门协会)一行12人.于2010年12月22日一28日赴台考察、学习与交流。在台湾中华保护智慧财产权协会的热忱支持和协助下,顺利完成了考察任务.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5.
10年,盛宴!     
2007年9月23日,主题为"孵化器的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论坛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 此次国际论坛由亚洲企业孵化协会、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主办,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承办.中国国家科技部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段俊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主席、上海市创业中心主任王荣出席了本次国际论坛并致词.  相似文献   

16.
正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拥有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是厦门市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提升厦门城市国际化水平"是厦门市委市政府2016年乃至"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厦门城市国际化建设成败关键在于国际化人才是否能"引进来、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通过打造宜业宜居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厦门国际化城市建设软实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5日上午,"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在厦门市集美区银亭路28号隆重开园,这是厦门市第二家、集美区首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目前开园的是科技园起步区,总建筑面积约为1 4000 m2。园区现已引入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的美亚柏科控股企业厦门美亚中敏有限公司;我校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  相似文献   

18.
<正>在厦门若谈起中国贸易投资洽谈会(下称"9·8"洽谈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下称"4·8"台交会)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起"石材展",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太多,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入心"、"入脑"。其实厦门"石材展",已在厦门举办了十年,目前厦门"石材展"的规模已是亚洲第  相似文献   

19.
正"市校共合作"和"院地同发展"是近年来厦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大战略的科技合作工程,借他山之石,造创新厦门。通过大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建设高水平科技研发机构,提升厦门市的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厦门市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及国防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中科院分院或研究所签约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促成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上海论坛"2017年会期间,作为子论坛之一的"转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歧管控与合作共赢"国际研讨会于5月28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近30位学者与会。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