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章对行政诉讼参加人的诉讼地位作了专章规定,其中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情况。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定论,有的人认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和民事诉讼第三人一样,可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有的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存在和民事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一样的第三人,只存在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等。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不能把他们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相混同,为了更好地解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本文就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和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异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殊钢 《科技信息》2012,(11):493-493
行政诉讼第三人法律地位和确定标准是理论界经常讨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因而,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合理的、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行政诉讼制度,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设立这样一个制度有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保证法院及时正确地审理行政案件,还有一方面起到保护保护第三人的权益的作用。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划分与确定问题是行政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此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及范围、行政诉讼第三人种类及其法律地位等问题的探讨,以求科学地确定第三人的范围和种类。  相似文献   

3.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然而该制度在理论上的分歧和立法上的粗略,导致了其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滥用、错用,损害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乃至实体权利。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内涵、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及其保护机制方面,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利保护作一初步的探讨,以进一步完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切实维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在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上的局限性、矛盾、不合理,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地方法院对该制度存在诸多滥用情形.本文从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为契机,针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参诉方式、参诉标准、诉讼地位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黄鸣霞 《科技信息》2006,(3):114-115
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范围或种类之所以在理论界众说不一,实践中复杂多样,主要原因在于对第三人的确定原则与方法没有科学地统一。本文认为确定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在对“利害关系”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律界定的原则与方法的指导下,从行政诉讼的特有性质出发,结合确定第三人制度的目的,科学地确定第三人的范围和种类。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利害关系”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界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分类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诉讼告知制度一直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广泛适用,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全面地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诉讼告知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既能充分保障当事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地促进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克服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应从诉讼告知的条件、告知的程序和第三人的权利保障等方面思考我国诉讼告知制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与德、日的辅助参加人 ,以及美国的第三当事人诉讼制度 ,是形式不同 ,但功能基本一致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应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统一修改为由有关当事人引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信息公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如果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时,第三人需要提起反信息公开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和《行政诉讼法》为反信息公开诉讼提供了制度基础,但是对于反信息公开的起诉时间和审理方式等问题没有具体规定。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反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和第三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行政公益诉讼的缺失与补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有的行政诉讼制度因其对原告资格的严格限定而导致行政公益诉讼的缺失,致使当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公民无法通过司法手段监督行政行为。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其法理基础,又有其现实依据,为我国法治建设所必须。但行政公诉制度的建立并非要彻底否定现有的行政诉讼制度,较为实际的做法是通过司法解释在现有的行政诉讼框架内作出适当的补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制度的发展确立了因循民事诉讼理论,但对这种发展路径需要反思。西方国家行政诉讼法院调取证据制度的确立,以限制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权益为宗旨,体现了一种权力规范主义思想。我国现行法院调取证据制度以了结行政争端为指导原则,这种思想偏离了行政诉讼的应然价值,有必要确立独立的指导原则用以建立正确的行政诉讼法院调取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1.
即决判决是英美法系国家民事与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的功能是在审理前过滤无争议案件,加快诉讼进程,节约当事人时间、费用以及国家司法资源。我国行政诉讼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即决判决制度,以加快诉讼进程,节约当事人时间、费用以及国家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基于这一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除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外,其他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如此,很多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但是由于调解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违行政审判立法精神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诉讼调解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环境行政诉讼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一般性的环境诉讼问题,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设想:突破传统原告资格、拓宽司法审查范围、设置诉讼前置程序、优化奖励机制等,这将为我国环境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法律渠道。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应该设立合理的筛选制度、书记员立案制度、恶意诉讼制裁制度等配套制度与法规,以确保立案登记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其本身却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暴露出许多缺陷。本文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缺陷与完善作了详细论述,对其性质、地位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以求更好的体现民事诉讼立法宗旨,为民事诉讼审判实践服务,更好地保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以期达到完善我国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法》关于调解的一般禁止与诉讼实践中法院广泛采用的“协调和解”使得成文法关于调解的制度设计形同虚设。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应当充分肯定司法实践中关于“协调和解”的有益经验,并针对行政诉讼调解进行制度化的构建;在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时候,应当明确调解的原则、适用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17.
试论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立法没有规定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日本的当事人诉讼虽然也能彻底解决此类纠纷,但从本质上看,是民事诉讼而非行政诉讼。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应设立专门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彻底解决此类纠纷。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最佳方式,但它并非一种独立的行政诉讼类型,我国应把它作为行政诉讼类型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断出现,行政争议日益增多,行政诉讼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时随着行政权的日益扩大,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日益增多,为限制行政权的扩张,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进行比较,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益诉讼立法仅在受案范围、原告资格方面给予关注,未针对公益诉讼的特性量身制定完备的专属规则,以致实务中要么因无法可依而僵持,要么削足适履,盲目套用一般诉讼规则,减损公益诉讼的价值和功能.公民诉讼、示范性诉讼、第三人诉讼等诉讼模式在权利配置、举证责任、费用承担、效力外拓等方面均设有特殊规定,对我国构建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行政理论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由于传统理论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本身的缺陷,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重大症结,根据我国行政法制度设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是一个关乎公民权利能否获得行政救济的前提性问题,对其界定关系到行政诉讼之目的、行政诉讼之价值取向。在我国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对其界定是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核心。本文拟从日本对"法律上的利益"、台湾对"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的界定进行分析,试图更好地解释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称"法律上利害关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