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在我们截稿的这一天,以色列议会大选有了结果。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预料的那样,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议会中120席的36席。沙龙将继续执政。沙龙执政期间,以色列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一次次爆炸如同一场场噩梦,“头一天晚上睡觉时不知第二天将发生什么事”。这是许多人的感受。可以说,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没有给以色列人带来安全。可让人疑惑的是,仍有许多以色列人支持沙龙执政。难道这就是以色列?———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2.
正"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是沙龙这位以色列著名战将的一贯风格。他在"赎罪日战争"后步入了政治生涯。阿里埃勒·沙龙走了,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擅长采用"闪电战"战术、最钟爱装甲部队突击的将军在与死神搏斗了八年之后,走了。然而正是这位一直主张对阿拉伯强硬的以色列的军事和政治领袖,在晚年的执政生涯中当机立断,促使以色列撤出了占领38年的加沙地带,让中东的和平进程前进了一大步。沙龙1928年2月26日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的父母沙廖尔和维拉原籍俄罗斯,1922年迁居巴勒斯坦。沙龙14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拉宾遇刺以来的十年间,还不曾有哪个人物的生死去留会对以色列、对以巴和谈,甚至对整个中东的未来之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沙龙的“退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轨迹。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倒了这位中东强人,一切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沙龙“退场”,留下了太多的问号。事物的发展依据的是自身的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假如”、“如果”之类的设定。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发生了的事不可能重新来过。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想:如果这事没发生,又会是怎样?今天,以色列总理沙龙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他可能会躺着离开病床,或者永远躺在那里。不管怎样,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都将进入一个“后沙龙时代”。此时此刻,我们也不禁问起了“如果”:如果沙龙健康如昔,此后数年依然活跃在以色列政坛,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以色列没有了沙龙,又将是什么样子?——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4.
9月28日沙龙“参观”圣殿山,引发了巴以之间的大规模冲突。然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赴沙姆沙伊赫参加首脑会议前接受美国《时代》杂志独家采访时却说:“我不认为沙龙参观圣殿山是个好主意,但这并不是引发冲突的真正原因……沙龙去参观那些地方没有违反任何和平协议,这是以色列人的权利。”后来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发表主席声明,认为巴勒斯坦方面应立即收缴非法武器,重新逮捕冲突期间  相似文献   

5.
这就是沙龙     
从士兵到特种部队之父《世界知识》:在以色列同阿拉伯人的历次战争中,沙龙从一个普通士兵最终升至军区司令。沙龙为什么能步步高升?他对以色列安全的主要贡献在哪里?殷罡:乱世出英雄,经年不断的乱世出大英雄。从1947年到1982年,只要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打仗,沙龙都参加了。从14岁的游击队员到21岁的连长、25岁的特种部队营长、28岁的伞兵旅长、39岁的装甲师长、42岁的军区司令,沙龙的确是凭着战功步步高升。但由于特立独行、桀骜不驯,他45岁就被勒令提前退役,始终没有当上以色列军人追求的终极职位——总参谋长。后来他当了国防部长,但那是个…  相似文献   

6.
9月8日晚,以色列总理沙龙飞抵印度新德里机场,开始对印度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虽然访问日程被国内发生的两起哈马斯自杀袭击事件打断,这次访问仍然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以色列人对于沙龙的此次访问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以色列人是在1992年两国建交后突然“喜欢”印度的。印度古老的文化遗迹,众多的印度教神庙,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品种,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相对落后的社会面貌以及缓慢的生活节奏,都使以色列人感到心旷神怡。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年满18岁的男女中学毕业后都要到军队服役两到三年,然后再上大学或求职工作,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11月5日凌晨,以色列总理沙龙在极右翼小党的支持下,通过了由刚刚退出政府的工党及其左翼盟友向议会提出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表决,从而暂时避免了政府倒台和提前举行大选的局面。然而,时隔仅仅10多个小时,沙龙又突然宣布辞去总理职务并将于90天内举行大选。根据有关规定,沙龙现政府将自动成为看守内阁直到明春大选后新政府成立为止。以色列政治局势可谓风云突变,扑朔迷离!以色列的这次政府危机是在国内安全形势和经济严重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恰好在此前的10月20日至25日,我作为以色列外交部邀请的中国学者代表团团长访问了…  相似文献   

8.
鹰鸽共舞     
沙龙,以色列总理,一向以强硬的鹰派著称。2000年,他闯入阿克萨清真寺,一度断送了中东和平进程。佩雷斯,以色列前总理,前工党主席,一向以温和的鸽派著称。1994年,他和阿拉法特的握手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最近,这两位看起来水火不容的鹰和鸽却握起了手,以色列政坛出现了“鹰鸽共舞”的局面。11月30日,以色列前工党主席佩雷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出工党,并将在2006年大选中支持沙龙的新党“前进党”。就像1973年,利库德集团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工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一样,而此次的“鹰鸽配”,无疑是给以色列政坛投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原来工…  相似文献   

9.
“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是沙龙这位以色列著名战将的一贯风格。他在“赎罪日战争”后步入了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0.
张平 《世界知识》2014,(3):24-27
1月11日沙龙去世后,世界媒体再次掀起一轮对他的评价高潮。除了以色列官方和拉伯世界截然对立的两极观点之外,绝大多数的评论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复杂性,将沙龙描述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沙龙跳出来对沙米尔的“选举计划”提出4项附加条件,导致以色列内阁危机,这说明以色列极端势力有进一步抬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拉宾的被刺,一年前阿拉法特的病逝,加上沙龙在三次中风后(2005年6月18日、12月18日,2006年1月4日)政治生命的终结,正式宣告了中东政治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三位传奇人物中又尤以沙龙最具个性,也更具争议性,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面目,也正是因此,沙龙得以更为世人关注。以色列民众:想说爱你不容易沙龙参加了巴以之间的所有战争,被冠以“推土机”、“常胜将军”、“战神”、犹太“战鹰”、“以色列恺撒”、“犹太人定居点总设计师”等许多绰号,而他胆大和不服约束的性格也在军中招来不少批评,并使他几起几落。当他用铁拳对待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13.
7月2日,以色列外长利维威胁新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如内氏在去美国访问前,不将沙龙“请入”内阁,他将辞去外长职务。迫于压力,7月7日晚,内塔尼亚胡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增设一个“基础设施部”,任命沙龙为部长,从而暂时平息了一场内阁危机。沙龙与内氏:素有龃龉现年68岁的沙龙生于巴勒斯坦,早年曾参加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以色列国防军建立后,历任班长、  相似文献   

14.
对沙龙的爱憎在不同群体之间判然分明,生前如此,身后亦是如此。以色列人称他为战争英雄,而他的敌人则管他叫战犯。  相似文献   

15.
新决定的源头是利库德的“沙龙计划”;中东和平前景更加复杂化。以色列在所占领土上的定居点问题一直是巴以和谈中的一个重点。以色列内阁8月2日决定"简化"约且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定居点扩建的批准手续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立即致信以色列总理,抗议以色列的决定。埃及、约旦和阿盟纷纷发表声明,遗责以色列政府的这一决定,并呼  相似文献   

16.
“脱离接触计划”是以色列总理沙龙“单边行动计划”的正式名称,又被反对派称为“撤退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色列定于8月15~17日开始分阶段撤出加沙全部21个定居点和西岸四个定居点,将其移交给巴勒斯坦当局控制,从而减少巴以之间的暴力“接触”,避免以色列平民和军人的伤亡。随着“脱离接触计划”实施日期的步步临近,以色列国内和巴勒斯坦各派之间的非正常性“接触”也到了白热化的关头。  相似文献   

17.
<正>盖棺论不定1月11日沙龙去世后,世界媒体再次掀起一轮对他的评价高潮。除了以色列官方和阿拉伯世界截然对立的两极观点之外,绝大多数的评论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复杂性,将沙龙描述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这种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沙龙的多面色彩,你无法用一个单纯的概念去定义他的一生。他究竟是一个战士还是一个和  相似文献   

18.
愈描愈黑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尤其是贝鲁特发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后,以色列议会内外持续争吵,辩论日趋激烈,要贝京下台者有之,要沙龙滚蛋者也有之。统治阶级内部争吵的焦点倒不是以色列应不应该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反对贝京的人普遍提出的一个责难是,贝京发动了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  相似文献   

19.
自8月15日沙龙政府开始实施单边“脱离接触计划”以来,以色列已陆续从加沙21个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四个定居点撤离。根据撤离计划,以色列将在两个月后将加沙正式移交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希望还是绝望汉斯,加沙地带一位中年定居者,两年前的一次恐怖袭击让他失去了长女。他  相似文献   

20.
印度领导人认为以色列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以色列是印度的“天然盟友”,是个“在冲突时刻可以充分信赖的朋友”。以色列也把印度视为忠诚的“战略”伙伴,是居美国之后对以色列最友好的国家。今年年初,许多媒体报道,印度和以色列正计划联合制造可携带核武器的战略核潜艇。由于两国目前军事合作紧密,又都属于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有核”国家,所以它们的举动引起世人关注。去年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率领150人代表团访问印度,掀起印度与以色列军事合作的高潮。其实,印度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只有12年,印度足有40年拒绝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关系。可见,两国关系经历了大落与大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