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独具匠心地阐述了“神思”极其丰富的内涵。神思首先关乎想象。晋宋间人宗炳《画山水序》曰:“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晚年宗炳因年老无法登临山川,便画成山水图“卧以游之”,他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领略山川风光,甚至比真景物还要幽渺深远。他说的“神思”显然含有想象的意思,因为他的“卧游”主要是要依靠想象的。与刘勰同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说过:“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刘勰《神思》篇说神思的功能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相似文献   

2.
从《神思》看刘勰对陆机想象论的继承与发展黄岳杰艺术想象是艺术思维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①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西晋太康的陆机在他的代表作《文赋》里...  相似文献   

3.
“花瓣上的晨露,使人想起园丁的汗珠。”这是一种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诗人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近人《迦陵说词》中说:“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诗人艾青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也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联想、想象  相似文献   

4.
一、《神思》的内容及对“神思”的不同解释“龙学”界历来十分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并把它置于相当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日本学者安东谅也说过:。“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刨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神思篇》的这一地位,正是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决定了的。在这不足千字的  相似文献   

5.
竹诗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汉字韵文学就是一种‘联想文学’。” (周汝昌语)几乎围绕着每一个字、词都有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丰富联想。而由此义到彼义的咏物诗,可称是典型的“联想文学”。前人对咏物诗有两说,一载杨载《诗法家数》中:“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一载王士桢《带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和“物”有其特定的体“道”内涵:“神”是‘神性“(虚静,以人合天)与“反神性”(人世,以人争天)的张力性的统一体;“物”是“物性”(恒定无为)和“反物性”(变动不居)的张力性的统一体.《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与物游”观念以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包含了一套比传统的“物感说”合理的主客体融合机制.传统“物感说”在解释创作主客体融合机制方面的弊病在于没有指出融合的动力何在,而“神与物游”的观念则指出了,创作主客体的融合是一个主客体所葆育的道的内在“生”长力量发挥和外在天道统摄共同作用的过程,而这恰恰就是“游”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礼运》又说,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虽然这不能概括人的所有的情感,但这确是人的几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感情.种种生活现象使诗人产生种种感情,这些感情引起诗人开展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构思和创作出诗歌.任何诗人的任何形象思维活动,无不是由感情所引起的.《诗经》作品的产生,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截止目前,关于中国最古老歌谣《诗经》的研究成果可谓“夥颐”,但对《诗经》意象的研究分析似还不多,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被明确提出来了。《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后历代文论专著也常使用这一概念,直到当代的许多诗歌评论家,还一直把它作为判断某首诗审美价值高低的标准之一。尽管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  相似文献   

9.
谈审美意境     
本文就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重要课题“意境”进行了诸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援引历代文艺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意境”就是有情之景,有情之境;其次“意”与“境”浑然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无庸置疑,只是在作品中,各有所侧重罢了。而“意境”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通过“移情”作用,创造出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既然,“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那么,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意境”,含蓄是最重要的手段。最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意境完成的重要因素,观众和艺术家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10.
唐诗审美     
五彩交辉大千世界,是由各种颜色组成的。没有颜色的世界,不堪想象。形象求美,必须绘色。“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优秀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它的色彩也往往给人以强烈的感受。“鹘翻锦翅云中落,犬带金铃草上飞。”(韦庄《观猎》)因为诗中有“锦翅”、“金铃”,所以使得云中之鹘,草上之犬,分外醒人眼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画  相似文献   

11.
(一)字形衍变:大与太“大”,与“太”,今音殊异,字形有别.但历史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大”、“太”本同出一宗,后来衍变而异.篆文“大”“象人形”(见《说文》).“象人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见段氏《说文解字注》).《广韵》徒盖切,读如tài,湖南、四川有人读“大”为“tài”乃古音之遗;又音转作唐佐切(泰、歌之转),陕西人、山西晋南人也读“大”为“tuo”;《集韵》他达切,即普通话之dà.“太”不见《说文》,它作为后出字脱胎于“泰”.《说文》“泰,滑也,从艹从水大(tài)声,(?),古文泰”.从艹从水者,以手掬水,则水易从指缝中流出,故训“滑”.“泰”隶省作“汏”,(与浙米之“汏”同形,后人误为“汰”),则“泰”之本义也由“汰”来表达(今淘  相似文献   

12.
象征手法——运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借助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寄寓某种深远的意蕴,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常见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类型中,在人们颇为熟悉的小说作品中更是不胜枚举。用得巧妙,用得新颖而且富有意蕴的象征,往往能使作品生色不少。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就是巧妙运用象征手法并且常用常新的一部杰作,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因“巧妙地揉合了虚幻和现实,创造出一个丰富的想象世界,反映了南美大陆的生活和冲突”而荣膺一九八二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中叶,泰州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所谓“童心”,即“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就是真心,是清洗了封建伦常教条束缚和蒙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它不是一般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情实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心说》)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提倡的审美理想就是纯朴天真的人性,就是真.在文艺批评方面,蒲松龄在《〈宋七律诗选〉跋》中说:“宋人之什,率近子俚;而择其佳句,则秀丽中自饶天真.唐贤所不能道也……吾子宋集中选唐人,则唐人逊我真也,敢云以门户自立哉!”真,是他门户自立的批评标准.屈原和李贽,是蒲松龄非常  相似文献   

14.
程好 《科技信息》2012,(6):359-359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用头脑去想;象,就是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力,就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用形象进行思维和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黑格尔也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来呢?我想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又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试看:  相似文献   

15.
“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现实主义的名篇。这六首诗的基本思想和诗中的妇女形象,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举其要者,大致如下:一说“这六首诗也有一个总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①一说“这一组诗所以动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艺术地发挥了爱人民的思想。”②还有一说,认为“‘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③以上三种意见可用“爱国”“爱民”和“忠君”六字概括。论及诗中的妇女形象,特别是对《石壕吏》中老妪的分析和评价,历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在评价杜甫诗时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也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都说明了诗歌形象与绘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绘画借助视觉来表现形象,正如元人王履《华山图序》所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绘画有着相似之处,也是从视觉形象向语言艺  相似文献   

17.
路遥同志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有的说他是“一个崭新的青年农民形象”;还有的说他是“农村中鲜有的另一种类型的形象”,“小说是力图把高加林这类人作为未来的新人去呼唤的”,等等。高加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便成了人们关注、探讨的议题。我认为,无论把高加林看作“农村新人”,还是看作“孤独的奋斗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作品的客观实际。小说一开篇,引用了柳青关于人生道路上的“要紧处”和“岔道口”  相似文献   

18.
人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美”,涵盖着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审美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1844年《政经学——哲学手册》).  相似文献   

19.
歇后语初探     
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运用汉语的特有形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了汉语森罗万象的语言宝库,而歇后语就是我们祖国语言中常用的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之一。黄克诚同志在《丹心昭日月,刚正垂千秋》(《人民日报》一九七九年一月三日)一文中说:“彭老总对部属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自己也风趣地说:‘我这个人爱批评人,是高山倒马桶——臭名远扬’。”加点的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修辞学上也有人把它列为藏词的一种。藏词有藏前语、藏后语之分。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的“谁知他将到而立之年”的“而立”系来自《论语·为政》中“三十而立”,现在  相似文献   

20.
屈原骚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特立,独放异彩。然而,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种种的研究与推测,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骚》从《诗》出”。此论最为久远,影响也最大。西汉人刘安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东汉人王逸也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南朝人刘勰更明确地提出:“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们看到了《诗经》对《楚辞》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二,“源于楚歌”。这是近代较为流行的说法。王国维说:“《沧浪》《凤兮》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