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由直行车、左转车和右转车共同组成的多种车型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支路混合车流不同转向且服从M3分布的通行能力模型,推广了无信号交叉口单一车型、直行车流理想条件的通行能力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型地区无信号交叉口临界间隙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隙接受理论是计算公路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临界间隙和随车时距是其中2个重要参数,交叉口的不同几何构成,不同的车辆组万能主车流量大小,都影响着临界间隙值的大小,在我国首路交通条件下,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公路交叉口临界间隙和随车时距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无信号交叉口大量的交通观测,应用Ashworth方法计算得出我国各地区的临界间隙与随车时距值。这对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3.
王姝淇  魏丽英 《山东科学》2019,32(1):93-101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车辆右转的临界间隙进行了计算,发现右转车辆的临界间隙服从威布尔分布。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间隙接受模型,结果表明,间隙值较大、行人流量较低时,司机对间隙接受的可能性较大,对单人过街的间隙接受的可能性更大,对较短的时间间隔比较谨慎,更倾向于接受较短的时间滞后。本研究既为对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估打下基础,也可用于对交叉口通行延误及通行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的理论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交叉口车流的运行特点;然后基于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概率论方法,给出两股车流情况下次路车流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对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M3分布次路车流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最后对整个交叉口的“冲突交通流-临界间隙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假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了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并讨论了模型中的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和进口道车道数.对典型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绘制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准则图表.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了无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高架路下匝道地面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系统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计算联结段长度的方法.给出了地面联结段的基本定义及假设,分析了地面联结段构造特性及交通流特性.采用临界安全间隙理论、概率论及运动学方法,综合考虑车辆驶离匝道后汇入地面道路、完成交织运行和顺利驶入下游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运行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最小长度模型.对于新建道路,根据模型计算可确定联结段的最小长度;对于现有道路,将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可分析地面联结段产生拥堵原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最后结合实测调查数据,通过与CORSIM仿真模型的输出值进行比较,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左转自行车对直行机动车通行的影响分析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分析了四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冲突,并应用穿越间隙理论,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得到了左转自行车穿越直行机动车辆的概率分布模型,推导了左转自行车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穿越直行车流的车辆数计算公式,以及左转自行车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由于不能穿越直行车流而继续等待下次绿灯时间通过的滞留的车辆数计算公式.通过定量分析,最后得到了左转自行车对直行机动车的影响分析模型,为设置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为信号交叉口的信号设计,特别是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交叉口信号设置的临界流量依据,引入支路车辆穿越主路车流的风险时间函数和等待时间函数,从微观角度确定了临界间隙与主路流量函数关系,得到了有限优先现象的主路流量最小阈值为500pcu/h,并推导了有限优先下交叉口车均延误模型.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安全和效率的角度出发,确定了支路车辆穿越主路车流的最小临界间隙值为4.5s.对比设置信号前后交叉口车均延误的大小,得到了有限优先下1/1,1/2,2/2相交3种常见交叉方式需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曲线.与完全优先的主支路交叉口相比,有限优先下3种交叉方式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平均增量分别为20.33%,20.95%,21.43%. 研究成果可为信号设置临界流量的确定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多车型车流穿越多车道主路的通行能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的方法,由以由r种代表车型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建立无信号交叉口支路混合车流穿越主路m条车道,每一车道交通流的车头时距服从不同强度的M3分布的通行能力模型,推广了无信号交叉口单一车型、单一车道理通行能力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相控真空开关中短间隙电弧介质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真空短间隙及其对应的短燃弧时间对相控真空开关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应用金属蒸汽密度模型和不同的间隙边界条件,得到燃弧时间与电极表面温度、金属蒸汽密度的关系。进行开断试验得到工业真空开关(12kV,25kA)开断额定短路电流不发生重燃对应的临界燃弧时间为2.5ms,临界开距为3.2mm,为相控真空断路器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叉冲突和膨胀冲突为研究对象,以交通流、交通冲突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简称"机非")冲突对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实际调查数据,构建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叉冲突数模型;从可接受穿越时间间隙理论角度,构建机非交叉冲突下机动车通行能力影响系数模型,定量分析绿灯初期非机动车占...  相似文献   

12.
刀具间的间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乏燃料剪切实验装置的剪切精度,为了提高设备的剪切精度,需要对装置刀具间的间隙进行严格地控制.以乏燃料剪切实验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和动态尺寸链构造零部件制造、装配误差与剪切刀具间间隙误差的对应关系;通过相关的实验,测定实际剪切过程中剪切力和间隙的变化以及剪切完成后刀具间的间隙大小;并与理论分析对比,给出了刀具间间隙值的具体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乏燃料剪切实验装置精度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冲裁间隙对冲裁件质量的影响及其选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淑容 《科技信息》2009,(12):159-159
冲裁间隙Z是指凹模刃口横向尺寸与凸模刃口横向尺寸的差值,一般用Z表示双面间隙,用Z/2表示单面间隙,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冲裁间隙就是指双面间隙。冲裁间隙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但在普通的冲裁中,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机械系统动力学一些新的非线性理论:比如变系数,随机系数,间隙,内共振,零频率以及临界情形的运动稳定性,这些问题与机械系统动态设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机械加工中,无间隙定心加工是减少制造误差、提高质量的最有效途径,文章对无间阳定心加工的工艺问题进行了研究,设计制造出了高效可靠、经济、安全的无间隙定心的车夹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采取左转车绕渠化岛候驶,变左轮为直行的交通组织方式,并举出三种型式示例且对其运行左转车的过程、基本计算式、计算步骤与方法提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钟声 《长春大学学报》2007,17(12M):27-28,53
阐述Ti-Al相图固相的价电子结构,计算了间隙元素的溶解度。结果表明间隙元素O、N、C、H严重影响Ti-Al相图高温液相线的精确测定,从而比较不合间隙元素计算的液相线与含间隙元素的液相液的区别,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的作用和几种常用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广州市内环路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广州内环路入口匝道采用可接受间隙控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入口匝道控制的临界交通量参数进行了调查与标定,为系统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喷水推进轴流泵五种不同叶顶间隙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其不同叶顶间隙下的空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装置空化余量的降低,空化最先在叶轮进口轮缘附近发生;然后逐渐向叶轮出口边、轮毂及压力面方向扩展开去。随叶顶间隙的增大,临界空化余量逐渐增大;且叶片吸力面空化面积增大,抗空化性能下降;叶顶间隙的存在导致叶轮出口轴向速度在靠近间隙的20%叶高区域降低;在相同装置空化余量下,叶轮出口轴向速度下降的速度随叶顶间隙值的增大而加快。  相似文献   

20.
间隙对双螺杆制冷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清楚解析间隙对螺杆制冷压缩机性能的影响及提高压缩机性能,针对双螺杆制冷压缩机中的啮合间隙和排气端面间隙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间隙值下,啮合间隙对螺杆制冷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和绝热效率等的影响数倍于排气端面间隙的影响,每增加0.01mm的啮合间隙,会减少0.4%左右的容积效率,而每增加0.01mm的排气端面间隙,会减少0.13%左右的容积效率;在较大啮合间隙工况下,排气端面间隙的改变基本不影响压缩机的容积效率、绝热效率以及系统性能系数(COP)等,但是同时增加啮合间隙和排气端面间隙,会引起压缩机性能参数、制冷量及系统性能系数的下降。因此,在螺杆制冷压缩机的设计中更应注重啮合间隙分布设计,从而有效提高双螺杆制冷压缩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