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唐前志怪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幻化主题,通过幻化形式的三个层面:肢解型幻化、人的异形化及离魂化生,揭示它们各自产生于神话、方术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土壤,跟踪这种文化形式在中国小说志怪一脉的承续  相似文献   

2.
大约三十年前,我国进行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方向转折,伴随着政治方向的转折,在思想上进行了思想解放运动。与正面角度、主流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相关,侧面角度、支流层面的其它思想解放(如佛教)的支持也是很值得梳理和引起思考的。电影《少林寺》与小说《受戒》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以之为例,从革新时代、创新内容、清新风气几个角度来进行考察,以感受二者在思想解放运动中发出的清新禅风。  相似文献   

3.
宗教慈善作为宗教融入社会的途径,既在"终极关怀"的层次上体现了价值理性,又在"具体行动"的层面上体现了工具理性,同时作为政府引导管理的对象,也在"公共事务"的层面上体现了政策理性。研究佛教慈善同样应从思想、行动、政策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充分理解其内涵与功能。佛教慈善可分为内在性、外在性和超在性三种类型,文章以此为视角,分析了云南汉传、南传和藏传三大佛教派别以及阿吒力教的慈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传入,对六朝的各种艺术样式,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小说更不例外.佛教徒借助小说这一形式,将佛教思想更好地普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释氏辅教之书"作为首批直接在佛教影响下产生并为之服务的文学,虽然在内容和题材上略显单调,但它的四大叙事类型如观音灵验、魂游地府警戒世人、复仇主题、因果轮回等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却是相当明显的.作为小说史上的一个特定类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从叙事类型的角度来研究这批早期小说的情节模式、叙事艺术等小说特质,则有利于考察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类小说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曰"、"有诗为证"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在主题思想、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中亦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如"劝善"和"因果报应"的主题思想设计,"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建构以及具有佛教色彩的清官、侠客、僧尼等的人物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志人小说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或佚闻趣事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行无常、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而志异小说多与佛教相关,这些作品或隐或现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基本的佛教义理,给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类小说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曰"、"有诗为证"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在主题思想、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中亦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如"劝善"和"因果报应"的主题思想设计,"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建构以及具有佛教色彩的清官、侠客、僧尼等的人物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王朔的小说创作置于转型时期中国都市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人生困境与生命意识两方面分析顽主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提示王朔小说在文学反映生活、探索生命本质两个层面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析隋唐佛教小说的范围及内容,论述此期佛教小说形成的原因,分析这些小说的主要特色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补充了前人对隋唐小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山西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彩塑是明末清初的反映佛教历史和极乐世界的大型塑像遗存。文章从题材和主题上分析了其佛教思想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重点从技术层面挖掘分析了其科学价值和制作工艺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义,采用“况义”之法,从文化层面入手,以基督教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向的翻译、阐释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佛教东传时的“格义”不同的特色。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具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比较性质,而“况义”之法及其理论,也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论渊源之一,对于当...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杰出小说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在婚姻爱情上的不同选择,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婚姻观念。本文在分析小说当中反映的资产阶级婚姻观本质的基础上,以金钱因素为切入点,探究了简·奥斯汀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以语言为切入点,将社会现实生活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小说的语言是被社会现实生活化了的。实际上,他把小说等同为一种现实生活化的语言形式,认为小说具有杂语性和开放性两个特点。巴赫金小说本质理论体现了小说本质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向:追求开放中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东传对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宋前小说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涉及小说故事题材、情节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近二十年对佛教与小说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对象也逐渐由整体研究发展到个案研究,有关宣佛小说的价值与定位也相应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活佛”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发生联系的一个词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对该词的产生时间、含义、由来、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南宋时期产生于江南地区的“活佛”一词有着深刻的历史与中国本土文化渊源。北魏、东晋时期,佛教高僧为协调佛教与王权的关系,曾基于弥勒下生信仰、化身理论和神通思想,将佛与君王等现实人物加以对应。其后,弥勒下生信仰与本土神仙思想发生衔接和融合,民间不断出现自称弥勒佛的现象。唐中期以后,禅宗众生即佛的思想推动这类现象进一步本土化,契此和尚信仰、定光佛信仰、吴生佛信仰相继兴起,“生佛”一词开始流行并派生出“活佛”一词。从很大程度上说,“活佛”一词的产生正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有力例证。  相似文献   

17.
“空”“有”问题是佛教史上讨论的基本问题。大乘佛教中的两大派别在这一问题上时常发生争论。中观派讲的“性空”中包含着“识”的观念;瑜伽行派讲的“识有”中又包含着“空”的本质。两派在这方面的主张展示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8.
裴争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23-126
到目前为止,闵凡利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禅悟小说”,借用“禅”字跟中国禅宗有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其实质是哲理小说;二是乡土小说,闵凡利的此类小说在思想上并没有脱出传统乡土小说启蒙的本质;三是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的反思和书写。  相似文献   

19.
贾孟喜 《河池师专学报》2000,20(1):39-42,5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这三个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迄今汗牛充栋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革命、思想革命、主体意识这几个层面 ,而忽视了  形式意义层面。只有在研究路向上作出调整 ,走出鲁迅研究的本体迷失 ,才能真正还原鲁迅作为一个杰出小说  家的地位 ,也才能凸现出鲁迅小说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无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