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aCl对细水雾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LDV/APV实验系统对不同浓度NaCl溶液所形成细水雾的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不同类型细水雾在某一射流截面上的粒径分布和三维速度分布。研究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在靠近射流轴线区域细水雾粒径有明显增加,而速度则显著下降。溶液浓度对细水雾动能分布的均匀性有影响。适当的添加剂配比浓度能够提高细水雾动能分布的均匀性。研究结果对评估添加剂和细水雾雾特性的影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聚甲醛丙烯酸甲脂和松木两种材料,采用基于耗氧原理的燃烧热释放速率测量方法,在不同的外加热流密度作用下利用锥型量热计系统对固体可燃物的热释放速率进行测量;分析了外加热流密度对固体可燃物热释放速率、燃烧产物中CO2的浓度和烟气的温度的影响;发现固体可燃物的燃烧放热过程与它们本身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外加热流密度对固体可燃物的热释放速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采用粘度法,膜渗透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对国产溶液法PMMA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测定,结合熔融指数数据并与国外产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聚合物链结构是影响PMMA加工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LFPS)是研究分析燃烧与爆炸的关键特征参数,层流火焰速度下降率也是评价各种稀释剂对燃烧抑制效果的常用方法。基于CHEMKIN 17.0中的一维层流预混火焰速度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稀释、潜热冷却、化学抑制对CH4-AIR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规律;并考虑了化学当量比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稀释和潜热冷都是降低CH4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稀释剂浓度的增加,稀释作用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增大,潜热冷却作用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减小,化学抑制作用的影响基本不变化,范围在8.8%~10.2%。化学当量比小于1.2时,化学抑制作用会降低火焰传播速度,降低比例在8.1%~9.7%之间;当化学当量比大于1.3时,化学抑制不起作用,甚至促使火焰传播速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圆盘和氮化硅陶瓷球(Si3N4)为摩擦副,利用旋转式高温真空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温度和载荷对PMMA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并使用激光共聚焦3D显微镜对样品划痕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MMA的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略微降低然后显著增大的变化趋势,临界温度点约为90℃,并且随载荷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张慧  曹雄 《科技信息》2008,(7):101-102
含添加剂细水雾灭火系统是当今火灾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以煤油为燃料,结合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和特点,对用含盐类NaCl化合物作为添加剂的细水雾的灭火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了含添加剂NaCl的细水雾灭火系统对灭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限空间细水雾作用下烟气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电偶测量细水雾作用下烟气层不同高度温度,研究雾滴粒径、雾通量和喷头与火源的水平距离等因素对平均细水雾降温速率(V)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细水雾抑制火灾烟气温度的主导机理.利用实验数据推导V与雾通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V空间分布的三维数学模型,为细水雾技术用于火灾烟气抑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必要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西藏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在拉萨和合肥两地进行正庚烷油盘火燃烧对比实验.两地的实验房间尺寸相同,采用两种尺寸的油盘,实验测量了燃烧时油盘上方的温度、周围环境的热辐射通量以及失重速率等燃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尺寸油盘的燃烧速率、火焰宽度以及火焰体积下,拉萨的实验值比合肥小;相同燃烧速率油盘火对环境的热辐射通量,拉萨比合肥的实验值低,但是拉萨的火焰以及热烟气温度比合肥的高.  相似文献   

9.
细水雾灭火系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添加剂细水雾灭火系统是当今火灾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以煤油为燃料,结合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和特点,用含盐类NaCI化合物作为添加剂细水雾的灭火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了含添加剂NaCI的细水雾灭火系统对灭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固体微粒气溶胶发生剂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固体微粒气溶胶发生剂的热分解过程及燃烧性能,探讨了作灭火剂使用的气溶胶发生剂的优化配方。实验表明适当增大气溶胶发生剂的负氧平衡可大幅度降低发生剂释放时的燃烧温度,且对单位时间内溶胶的产生速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泥热解特性及燃烧特性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方法对污泥进行了热解特性实验,分析了污泥在不同升温过程中的基本失重规律。此外,热重曲线还说明污泥的燃烧方式与煤的燃烧方式不完全一样,污泥燃烧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挥发分析出阶段分为易挥发分析出和难挥发分析出两个阶段。实验表明,污泥可在较低温度下着火,并有着良好的燃烧特性,挥发分析出燃烧非常迅速,同时有一部分物质极难分解。煤的燃烧过程与污泥的燃烧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顶部排烟耦合细水雾作用下的火灾烟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宽高为6m×15m×2m的隧道模型,进行了顶部排烟和细水雾灭火实验.通过对各测点烟气温度、火焰温度、CO含量及能见度的测试,分析了不同的顶部排烟以及细水雾耦合作用模式对火灾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顶部排烟加快了柴油燃烧速率,顶部排烟耦合细水雾的冷却作用明显.在火灾增长阶段(50s),细水雾耦合顶部排烟对于烟气控制效果最优;在火灾充分发展阶段(90s),细水雾耦合顶部排烟作用易引起沸溢及轰燃,且细水雾喷洒瞬间,火焰强化现象最明显,CO含量迅速上升.顶部排烟对于能见度的提高效果明显;单独施加细水雾虽然能起到控制烟气的作用,但会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在顶部排烟的耦合作用下,烟气经细水雾吸附沉降后能见度的提高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微重力状态下细水雾雾场特性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细水雾灭火在载人航天器安全中的应用,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建立压力旋流喷嘴液膜式雾化模型及微重力场雾滴运动轨迹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分析了微重力状态下细水雾雾场特性,包括微重力下细水雾的雾化图形、速度以及雾粒直径分布.仿真结果表明:微重...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捕集器的再生.应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在空气、氧气两种气氛下对柴油机排气微粒进行燃烧特性实验,并就微粒的失重曲线和燃烧特性曲线、燃烧特征参数以及燃烧反应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为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的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温空气燃烧的燃烧特性及环境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燃烧理论入手,计算了甲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并对不同条件下燃烧特性及环境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理论计算证明了CO2稀释空气对改善燃烧特性及减少污染物的生成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沙角C电厂660 MW机组锅炉燃烧混煤的需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印尼煤和伊泰煤,采用热分析方法,对其单煤和混煤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的十六烷值和含氧量较高,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柴油机代用燃料。为了减少低负荷工况下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THC和CO排放,在总循环油量不变与天然气替代率为80%的条件下,采用CONVERGE三维仿真模型,研究当量比和喷射时刻(SOI)对PODEn引燃天然气发动机低负荷时的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升高,发动机滞燃期延长,瞬时放热率峰值和发动机指示热效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当量比为0.63时,发动机指示热效率最高;当量比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有利于天然气预混合气的燃烧,可有效降低HC、CO和soot的排放,延长燃烧持续期可兼顾NOx排放;SOI为-10°CA ATDC时的缸压和放热率峰值均较高,CO和HC排放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李进娟  肖潇 《科技资讯》2010,(1):68-68,7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途广泛,但是吸水性较大的不足却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蒙脱土改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方法及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细水雾抑制气体火焰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改进wolfhard-parker燃烧器,和对细水雾灭火时不同机理作用的分离实验研究,探讨了在灭火时水雾的蒸发潜热吸热作用、热容吸热作用以及稀释氧气作用在抑制气体扩散火焰方面的相对贡献.实验结果表明,细水雾抑制气体火焰是其稀释氧气、蒸发潜热吸热和热容吸热作用共同作用的过程,且潜热吸热作用比热容吸热作用更明显.在卷吸作用下,可以有更多的细水雾到达火焰内部,因而其对火焰内部温度的影响比水蒸气更大.  相似文献   

20.
将洞口和平煤分别与邵阳岩头岭、武冈龙坪老矿煤在不同配比下得到的混煤在STA449F3型热重分析仪中进行热重实验,利用热重分析法对两种不同掺烧方式下的混煤进行燃烧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两种掺混方式下混煤的着火温度和可燃性,并对其燃尽特性和综合燃烧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混煤的着火特性、燃烧特性和综合燃烧特性都是随着易着火煤种比例的增加而有所改善,通过对各项性能的分析,确定了混煤的最佳掺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