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2.
《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原本是西汉时期纂辑而成的附属于”六经”之一《仪礼》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缔陛质的书。由于其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且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东汉时学习、讲研的人越来越多,地位也日益上升,不仅独立成书,而且由附庸而上升为大国,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为”三礼”。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小说在书写英雄好汉的反抗与斗争时,还描写了战争环境下的祭祀活动。按照祭祀对象,祭祀活动可分为“祭祀神明”和“祭祀亡灵”两种类型,表现了与明清家庭小说“祭礼”不同的特点。祭祀活动在《水浒传》中起着连缀小说情节、反映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小说文化内涵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蚕桑诗篇所载,不仅是我们了解周人蚕桑生活的一个侧面,更是我们探究女性在祭祀中重要作用的宝贵资料。解读《诗经》中蚕桑诗篇,有助于了解周代的蚕桑之礼、蚕桑源流、蚕事神话、女性参祭等生活内容及宗教信仰。蚕桑文化也成为构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7.
酒在《诗经》"二雅"及清华简《耆夜》的宴飨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一种媒介,沟通神人、君臣、宾主,是贯串宴飨礼的纽带。酒是宴飨礼的中介物,也是宴飨诗的关键意象,它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酒是宗族血缘网络的纽带,也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媒介。周人重德,在对酒的态度上重视酒德。周人饮酒是为礼乐文明服务的,德是礼的内化,酒德是周人对酒的态度的表现。周人不杜绝饮酒,但反对纵酒失德。从某种程度上说,宴飨诗是周人礼乐制度嬗变的镜子。《耆夜》展现了宴飨礼典尤其是赋诗的具体过程,反映了周公的"无逸"思想,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9.
《桑中》自汉以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是淫乱的代名词。桑林不仅是古代祭祀的地方,也是男女情爱的场所,是古俗的遗留。汉宋两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规范伦理关系和男女关系,造成了长期曲解贬斥《桑中》一诗的思想文化背景。清代至今,随着《诗经》研究的深入,《桑中》逐渐被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11.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12.
陈奂《诗毛氏传疏》是清代《诗经》学研究的代表作,其主旨为探明《毛诗》古义,尤其擅于考证《诗》中之礼。陈奂精通礼学,在注《诗》时经常对郑玄等前儒礼说进行驳正,对《仪礼》仪节进行考证,并根据《毛诗》对先秦逸礼进行发掘。他在疏中提出了诸多礼学观点,如《诗》可以补礼之阙、春秋有变礼、礼尚养老等。其解礼的总体特点一是重视文字训诂,二是擅于以经解经。  相似文献   

13.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祭祀性质的诗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祭祀诗所表达的内容有祭祀山川、祭祀农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观念与鲜明的政治目的,及对祖先、神灵的模糊刻画.展示的是人在回顾中追寻远祖的根源.将传统化为生存本领的一种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14.
刘秀梅 《科技信息》2007,(18):203-203
《诗经》中无论是史诗、祭祀诗,还是宴飨诗、爱情诗、怨刺诗、思妇诗等,几乎情感的每一次和谐和冲突,都有道德相伴随,最终个人意识和情感回归理性社会,遵循礼的约束,而同时这不是对个体意识与权利的抹煞,而是用礼乐、美食、声色为表象来体现一种内在的温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达到"上以风化下,下以讽谏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隔阂和仇恨。最终达到君臣思想一致、道德伦理的实现及情感的理性回归,然这也是治国之根本——治心,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音乐与现代芭蕾的开山之作《春之祭》,在1913年5月29日在巴黎上演时引起的骚乱在音乐史和舞蹈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它预示着音乐界和舞蹈界在春的祭祀下的躁动,一个新的纪元即将开始。从此《春之祭》也就成为现代编舞大师们的试金石,各位舞蹈家都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演绎着自己的《春之祭》,舞动于对春的祭祀。本文于选取开山之作——尼金斯基的《春之祭》个案,解读与分析舞蹈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对其所持的一些论据进行了辨析,认为“连珠炮”等火器即使确为明初所发明,也不能证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因为这些描写是明人增改的;以“玉带”为贵也不是明代才开始的时尚,而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皆用“原来”而不用“元来”一词,不是因为它成书于明初而不用“元来”,而是因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官刻本,为避讳而将罗贯中原著中的“元来”改成了“原来”。因此,持明代说者的上述论据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论《邶风·简兮》为祭祖祈雨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邶风·简兮》是一首祭祀殷商先祖以祈雨的诗。从地理角度而言,邶为殷商故地;从文本分析出发,《邶风·简兮》中写的“万舞”是殷商族的传统祭祀求雨乐舞,“西方美人”之语则显示了殷人对自己族系先祖的怀念。  相似文献   

18.
《大武》是西周宫廷"六代乐舞"之一,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表现力。其三部性的结构体制、各结构段落的不同音乐性格以及采诗入乐的创作手法均与后世魏晋俗乐大曲和唐俗乐大曲有相通之处;《大武》主要由乐工舞人与贵族子弟承载,用于祭祀、宴飨等礼制仪式,具有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礼之本原,乃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西周前中期,“礼”一般仍指祭祀之事.当时相当于后世礼文化中典制规范这一概念的语词曰“彝”.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跃动,到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人文性品格的转化,并因此而成为“周文”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九歌》 《九歌》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民间祭祀神的诗歌,共有十一篇(“九”不表示实数),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本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整理加工而成。传说屈原被放逐沅湘时,因“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王逸:《楚辞章句》),见民间祭歌鄙陋,便把它搜集整理成为现在保存下来的《九歌》。《九歌》既为祭歌,它的内容大体也不外乎记叙有关祭祀神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