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五十年代后期,美国就已开始研制中子武器,到1977年才成功地用“长矛”导弹试爆了一枚中子弹头。1978年4月,当时的卡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决定暂时不生产中子弹,但中子弹的部件,特别是关键部件——氚储存器的生产,从未停止过。今年8月6日,里根政府宣告正式生产中子弹,只是把已生产的部件组装起来罢了。  相似文献   

2.
自从勃列日涅夫在柏林发表讲话,威胁北约不得在西欧部署新式中程核武器以后,北约战区核武器现代化的问题就更加引人注目了。鉴于中子弹事件的经验,人们在想:北约组织特别是西欧国家,这次是否又会在苏联的诱压下退却呢?现在各方态度清楚了,预料十二月中旬北约部长理事会会议将作出生产与部署中程核导弹的决定,同时提出一项包括同苏联进行控制武器谈判的一揽子建议。这是北约长期防务计划的重大一环,对于抵御苏联对西欧的威胁和维护世界局势的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均衡的打破战后以来,欧洲一直处于两大军事集团的严重对峙之下。直到前几年的形势是,就欧洲战区本身而言,华约组织在常规力量上拥有强大优势(三比一),北约组织则在战术核武器方面领先,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的美国战略核优势对欧洲战区的影响,使双方在这里形成了“不均衡中的均衡”。  相似文献   

3.
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提出,要研究和建立一种新的战略核武器防御系统,以对付苏联的战略核导弹。据美国官方透露,里根的这一计划,主要设想是“灭敌于万里之外”,即通过反弹道导弹或其他尖端武器,对苏联的进攻导弹实施拦截,在其进入大气层之前就将其摧毁,从而破坏导弹的攻击和杀伤能力。这一防御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寻的反卫星导弹,激光、微波及高能粒子束等空间时代尖端武器,以及航天飞机和宇宙空间站。这些武器平时可以部署在地面,也可以部署在空间,其中激光、微波和高能粒子束将是这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不久前宣布:里根总统己决定下令生产中子弹。人们记得,生产中子弹一事,卡特政府1977年就曾提出,不久又予以推迟。里根政府这次旧事重提,决心把卡特政府想做而未做的事付诸实施,这是它推行加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政策的又一表现。  相似文献   

5.
尽管以红外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武器已具备相当威力,但对付最新一代的主力坦克仍嫌不足,并且第二代反坦克武器容易受到电子干扰,射程也有限,大多不超过4000米,容易遭到敌坦克主炮的反击。由于上述诸多缺点,促使一些国家开始研制第三代反坦克武器来对付新型主力坦克。  相似文献   

6.
北约在科索沃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使用了一种新武器,一种毁灭性的爆炸系统“铺路”Ⅱ型激光制导炸弹。它能在坏天气的情况下准确击中目标,并且不会使它攻击的目标预先得到任何蛛丝马迹。这种炸弹是专门为对付坦克和机动火炮设计的,由全球定位卫星导航系统制导炸弹投入目标。与到目前为止在“盟军部队”行动、海湾战争或针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中使用的其他“灵巧”武器不同,这种炸弹不必非得在天气晴朗  相似文献   

7.
6月27日,西欧联盟执行理事会作出决定,取消对联邦德国生产战略轰炸机和远程导弹的禁令。7月10日,苏联驻波恩大使向联邦德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就西欧联盟的上述决定指责联邦德国采取了一个“新的危险步骤”,要挟说一旦联邦德国走上制造远程“进攻性武器”的道路,势必产生消极的后果,并教训联邦德国称:作为前德意志帝国的法律继承者,应当“绝对遵守”波茨坦协定规定的不得从德国领土上威  相似文献   

8.
1月,莫斯科还在严寒中,黎笋又去了。自从1978年侵柬起,黎笋及其他越南显要出现在莫斯科是司空见惯的事。他们用种种名义去莫斯科,诸如访问、休假、出席“大家庭会议”、吊丧等。黎笋此去,据说是为了“治病”。用的名义虽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却是同样的:去时两手空空,回时满载而归。请看,目前屠杀柬埔寨人民的武器,包括坦克、大炮和化学毒剂等等,哪一件不是苏联制品?  相似文献   

9.
这年头,恐怖分子似乎越来越嚣张,还挺喜欢在繁华的城市里捣乱。要对付他们,用坦克大炮可不行,会误伤无辜。好在人们发明了很多种打不死人的武器,可以让他们束手就擒,还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些武器,我们叫它:“非致命武器”。非致命武器的任务就是让敌人或者突然变成瞎子、聋子,或者躺在地上不能动弹,总之让他们干不了坏事,却不至于要了他们的小命。让我们来见识几个“明星”非致命武器。  相似文献   

10.
1916年9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在法国索姆河畔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向据守在堑壕里的德国士兵发起猛烈进攻,打得德军狼狈溃逃。坦克这一攻守兼备、把矛和盾结合起来的“钢铁怪物”,从此引起了各国的重视。60多年来,坦克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今在战场上仍然起着主宰地面作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热气压武器     
“热气压武器”重量在10公斤以下,一名步兵就可以扛在肩膀上发射,无后坐力,射程可达150米。这一新型武器系统可以穿透建筑物,让里面的狙击手失去抵抗力。它的冲击波可从四面八方“挤”入目  相似文献   

12.
苏联红色月亮上天以后,美国出现了两个所谓“绝密文件”。一个是“盖瑟委员会”的报告,一个是艾伦·杜勒斯的报告。从1957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也就是美国的感恩节那天开始,美国著名报纸就在不断谈论这两个“绝密报告”了。“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竭力渲染这两个报告的“绝密”性和重要性,力图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好像这两个“绝密报告”,特别是“盖瑟报告”,如果不公开的话,美国就会受到什么严重的损失似的。“绝密”的材料终于一点一点地透露出来了。12月3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如果把它可以得到的料材和这两个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苏联的军事力量不断地增长。苏联现在几乎在每一类武器方面——轰炸机、战斗机、中程和远程寻弹、常规武器方面——都走到美国前面,只有核潜艇在外。说明苏联力量不断上升的曲线一直伸展  相似文献   

13.
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在前线目击了英法联军的一次次冲锋都被防御严密的德军击退,许多士兵倒在血泊之中。于是他建议将“雷尔特”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投入战场,并很快得到军界的采纳。不久,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就在英国的一间水柜工厂的车间里研制生产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代坦克。  相似文献   

14.
“子弹打木块”是力学中常用而重要的物理模型.讨论和研究这类问题对于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力学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现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块木块静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一颗速度较大的水平飞行的子弹击中并穿透木块,因而使木块具有一定的动能.假定子弹受木块阻力的大小与子弹飞行速度大小无关,那么木块获得的动能与子弹的入射速度有何关系?对此通常有三种考虑:1.子弹的入射速度越大,它对木块的“撞击力”就越大,从而使木块获得的动能就越大.2.子弹的入射速度越大,它在木块中穿行的时间就越短,即对木块加速的时间越短,从而使木块获得的速度(动能)越小.3.既然木块对子弹的阻力大小与子弹的入射速度大小无关,木块获得的动能也就与子弹的入射速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现代主战坦克的装甲都是复合钢板,就像夹心饼干一样,里外是钢板,中间是碳纤维。这样炮弹打在装甲上,不是被反弹回来,就是在钢板外爆炸,很难有效地击毁坦克。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反坦克武器——乙炔弹,它只毁坏坦克的发动机,而不会危及坦克乘员的生命,是一种真正的绿色无污染武器。  相似文献   

16.
阿帅:这位高个男生请你让一让好吗,请不要挡住你后面那位娇小MM带着崇拜眼神注视我阿帅的痴痴表情。阿帅统计了一下,今天来这听我阿帅主讲军事论坛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很显然,大家是冲着阿帅的帅气来的,而不是军事武器……好啦好啦,大家不要全体一致地拿西红柿胡萝卜烂白菜梆子扔我啦,马上开讲!一号名捕:“空中杀手”强击机代表人物:A—10雷电攻击机绰号:冷血必杀技:空中撒鹰 强击机主要负责攻击地面目标,A—10“雷电”攻击机更是专门用来对付坦克群的。它像猎鹰一样翱翔在高空,鸟瞰广阔的战场,发现目标后,装载的“贫铀穿甲弹”就会呼啸…  相似文献   

17.
里根总统1983年提出 SDI(“星球大战”计划)时,他所设想的目标是为美国建立一个能阻挡苏联大规模核攻击的防御网,从而使苏联的核武器成为“不超作用的和过时的东西”。随着形势变化,今年年初布什总统决定调整 SDI,将其重点转到建立“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防护系统(GPALS)”上。国际上一些战略专家将建立该系统的计划称之为“小型 SDI”。  相似文献   

18.
1984年6月初,美国五角大楼内的人异常兴奋。原来,经过三次失败之后,美国从太平洋上梅克岛发射的一枚带有热感和电脑装置的拦截导弹,成功地击中并摧毁了从加利福尼亚州发射的携带有假核弹头的另一枚导弹。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太空武器试验,这是里根“星球大战”计划付诸实现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用来对付苏联可能发起的攻击。试验的经过是:两枚火箭末段以每秒6,600米的速度相对而行,接近时拦截导弹展开一张半径为  相似文献   

19.
飞机在一战中刚一露脸,就给地面上的战车、武器来了个措手不及。乖乖,没想到飞机的破坏力这么大,随便在空中丢下个炸弹啥的,就能把它们炸个稀巴烂。为了保护地面的上的器材,专门对付战机的防空导弹就横空出世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明星导弹”换了一波又一波,不过下面这几位可是当之无愧的“战机杀手”哦。  相似文献   

20.
超级细菌不怕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对人类的威胁由来已久。公元1347~1351年,鼠疫菌猖獗,2500万欧洲人死于它们的魔爪之下。数百年后,有人发现了青霉素。自此,各种抗生素竞相出场,人类才有了对付细菌的武器。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细菌也在进化,据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预测,2010年,人类研制的所有“武器”——各种抗生素都将无法对付“超级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