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决策后的反事实思维过程: 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会丽  冯廷勇  索涛  梁静  孟现鑫  李红 《科学通报》2010,55(12):1113-1121
反事实思维指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 进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 是“实际结果”和“假设结果”比较的假设思维过程. 反事实思维根据比较方向的不同, 分为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 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高度精确的时间分辨率, 通过决策情境的简单赌博任务, 操纵部分反馈和全部反馈, 考察了反事实思维过程的神经电生理证据. 结果表明, 上行反事实思维在FRN和P300成分得到反映, 下行反事实思维仅影响FRN; 对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定位在前扣带回(ACC). 因此我们认为, FRN和P300是对反事实思维敏感的ERP成分, 且ACC可能是调节反事实思维的重要神经结构.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通常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揭示人格、认知以及情绪等心理结构的脑机制.然而,以往的研究结果通常会受到被试样本量较小、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制约.同时,个体在行为反应、认知或情绪加工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也容易被忽视.人类的行为活动是基因、脑和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统一的有机过程.因此,调查个体成长的相关环境因素和生活经历,并收集相关的人格、情绪和认知等大样本化的行为、多模态脑影像数据,有利于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1)人格特质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2)情绪相关的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3)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4)建构环境-人格-大脑-行为反应相互关联的预测模型.本文选择性地阐述近期国内外一系列探讨大样本脑影像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行为活动、人格、情绪以及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3.
意识的计算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云九  唐孝威  吴建永  周昌乐 《科学通报》2001,46(13):1140-1144
根据意识的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研究和一些病例报告,从计算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意识神经活动的特点,特别是意识活动的适度性特点,是文献中未见的。认为意识有相应的神经相关物作为活动的基础,给出意识活动的一种计算神经科学的假设,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意识活动的理论测度,这种理论测度既可根据意识活动的能量消耗来取得,又可从神经生理学方法(40Hz同步振荡)来估算。这种测度可很好地反映意识的流动性和中文提到的适度性特点,并对这一些意识状态的特例进行推算,讨论了这种测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8月28日出版的《Nature》封面文章介绍了Aaron Batista及同事的关于想与做背后的神经活动的研究成果。在对神经活动的新模式多大程度上通过学习可以产生所做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对恒河猴利用运动皮层中不同活动模式学习如何控制电脑光标时的神经网络重新组织进行了分析。一些新的神经活动模式比其他的更容易产生(相应于更容易学会的任务),这些可从实验开始时的网络拓扑以数学方式预  相似文献   

5.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通过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和信号控制通道,实现脑思维活动与外界通信和交互作用,从而进行脑信息读取、外部执行设备的控制,以及脑活动的调整和控制.脑机接口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技术,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包括医疗与康复、科学与教育、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同时,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面临重要的技术以及法律和伦理方面的挑战.本文简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从信号获取、神经解码和认知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角度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技术角度,讨论了脑机接口技术面临生物兼容性、通信速率、信号获取和处理、神经解码、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从伦理和法制角度,指出该技术面临隐私、自由意志、身份认同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挑战.最后,展望了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离开思维方式,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认识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优化思维方式,常常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先导。鉴于思维方式问题的重要性,本刊特约请在这方面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学者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陆续发表,期望得到各方面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焦虑症是精神疾患中的常见疾病,包括恐怖、惊恐、普遍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强迫固着性障碍和外伤后紧张症。本世纪众多的研究认为,焦虑症与某些特定脑区及这些脑区的神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神经法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研究与法律有关心理与行为的神经机制,并探讨法律系统如何应对认知神经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1)如何检验当事人或证人是否说谎和是否存在错误记忆等;(2)探讨认知神经科学成果对刑事司法实践和刑事责任理论可能构成的影响;(3)对某些特殊个体未来行为的危险性作出预测,以便辅助司法实践;(4)认知操控药物与技术应用的法律管制问题.本文从上述4个方面对神经法学进行了详细介绍.神经法学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法律行为背后心理和神经机制的理解,也对司法实践产生影响.但刚刚诞生的神经法学目前需处理好研究的中国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21,66(18):2319-2327
创造性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能力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有重要的作用,而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前关于创造性能力和多巴胺的关系探讨也越来越热,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晰.因此,本文从多巴胺的视角对创造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评述,主要包括:(1)从行为研究来看,运动和积极情绪等可以促使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提升创造性表现;(2)从生理研究来看,用来治疗帕金森病的多巴胺激动剂能够增强患者的艺术创造性,而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拮抗剂则会抑制创造性产生;(3)从神经科学研究来看,与创造性相关的脑区包括了黑质-纹状体通路、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这3条重要的多巴胺奖赏神经环路;(4)从遗传研究来看,作为多巴胺重要遗传基础的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与创造性潜能有关.总之,本文通过对大量研究的整合分析,从多巴胺的角度对创造性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就该领域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表明,刺激或损毁小脑某些部位可引起一些内脏和情感活动的变化,提示小脑除具有躯体性运动调节功能之外,还参与了机体非躯体活动的调节.但是,小脑实现其非躯体功能的神经通路至今还不明了.近年来的神经解剖学研究揭示,小脑与下丘脑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纤维联系.其中的小脑-下丘脑投射纤维由所有三个小脑核团(顶核、间位核和齿核)发出,终止于对测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后区和背区及背内侧核(?)推测小脑-下丘脑通路可能是小脑实现其非躯体功能的一个途径.本研究观察刺激小脑间位核(interpositus nucleus,IN)对LHA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以探讨小脑在参与机体某些非躯体功能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毛利华  张昕  陈静  顾华  韩世辉 《科学通报》2006,51(2):166-170
先前的行为研究表明, 局部元素组织成复合刺激的方式会影响复合刺激的整体知觉. 本文研究局部元素通过不同的知觉组织(相邻性和形状相似性)形成整体图形时, 加工复合刺激整体和局部性质的神经机制. 复合刺激分别呈现于黑背景(实验一)或由“+”字图形组成的背景(实验二)中, 要求被试判断整体图形或局部图形的封闭性, 同时使用fMRI测量与复合形状的整体/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 在实验一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中央枕区皮层; 而在实验二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右侧下颞叶、上顶叶、下额叶以及左侧顶下回的皮层. 在实验一中与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主要在右侧颞上回, 在实验二中则观察到左侧后部顶下回的显著激活. fMRI结果提示, 局部元素按照不同方式进行知觉组织时, 整体知觉由不同的神经机制完成.  相似文献   

12.
气功能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疏通径络,流通气血,具有扶正祛邪、医病强身、延年益寿、调动人体潜在功能之特效,这是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但它的作用机制和原理是什么?为了揭开这个迷,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学者曾做了大量工作,但拒大多数仍限于现象和效果报道,对其机制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叠加技术测取耳后电位,直接观察气功师在气功态耳后肌群,中耳肌肉以及面部随意肌的活动情况,以了解气功态对外周肌肉和神经活动的影响;观察气功态对中脑以下脑干活动的影响,并且验证其他中枢活动的实验结果。以充实和完善我们从皮层、脑干、外周三个水平对气功态神经机制的探讨。耳后电位(post-auricular potential, PAP)由比克福德(Bickford)在1963年提出后,被许多学者所证实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内继1982年李兴启首次报道这一工作以来,并未广泛开展,尤其用于气功研究,至今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13.
能“移植”的电脑将人脑和电脑合二为一,一直是科学家所追求的梦想。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芯片安装在人脑壳底部神经中枢之外,神经束通过芯片与人脑发生联系,人脑所产生的每一次思维,都会在大脑的500多亿个神经细胞中留下电子活动轨迹,而这些轨迹又都会在电脑芯片上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人的思维与物质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可“穿戴”的电脑所谓可穿戴式电脑(WEC),通常包括一条特制的腰带或背心(电脑主要运算部件夹层)、无线语音处理器、供电系统和头盔式液晶显示器等,与人的身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全语音操作和实时…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不能提取先前学习过的项目信息(项目记忆)或者学习情境的信息(来源记忆)时, 会表现出外显记忆错误. 为了探讨提取意向对项目信息和来源信息的影响, 采用电生理记录研究方法, 对再认测验中出现的提取错误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 再认错误诱发的大脑电活动与再认正确激发的大脑电活动有显著差异. 与项目记忆错误相比, 来源记忆错误诱发的大脑电活动起始更早, 分布更偏向于大脑前部. 提取意向调节认知神经加工, 并导致提取成功与提取失败神经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梦中之脑》(When Brains Dream)一书中,睡眠科学家安东尼奥?扎德拉(Antonio Zadra)和罗伯特?史蒂克戈德(Robert Stickgold)详述了有关做梦时大脑的种种最新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种理论尝试解释梦的存在意义.该书纵横古今,从早期人类的原始宗教角度解释梦,到首次尝试研究梦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思维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钱学森教授倡导思维科学以来,关于脑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思维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当人们进行思维时,人脑是怎样工作的呢?人脑的哪些结构与思维活动有关呢?人脑为什么会有思维功能呢?如此等等,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神经生理学对这些问题知道得还十分少,1966年10月曾在美国的  相似文献   

17.
无创式脑调制(noninvasive brain modulation,NBM)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采用电场或磁场以非侵入的方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进而改善脑功能.现在,它不仅是诊断和治疗神经精神疾病(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研究脑生理和脑功能的常用工具,此外在探索认知、情感、记忆和语言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虽然,NBM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理学及神经精神病学等各个领域被广泛成功的应用,但是它对脑功能和CNS的调节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这严重地限制了该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以及研发.NBM技术作用的共同规律是通过在脑组织周围产生感应电场来调节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因此,明确不同电场作用下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演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发生机制是揭示NBM技术神经调节机制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NBM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对近年来有关电场神经调节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包括电生理实验和计算模型仿真,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分及其变形机制、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区域强震演化、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相应地,中国大陆型强震物理预测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从板块到断层应力的加载过程,明确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来源;(2)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研究大陆型强震变形机制,为强震地点和震级预测提供支持,可称之为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综合概率预测;(3)大陆型强震复发动力学过程以及强震破裂动力学过程,为时间物理预测提供依据,可称之为强震动力学概率预测;(4)区域断裂系统与强震时空演化,分析区域强震成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实现区域强震成组活动和单个断层强震的物理预测.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地震预报业务现状,对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现象或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尝试描述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工作方向,期望能为我国地震物理预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错误后行为调整是指错误反应发生后,个体为了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和优化未来行为执行而进行的行为调整.本研究旨在采用静息态fMRI技术考察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对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 ACC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LFF)值与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效应量相关不显著,但是双侧脑岛自发神经活动ALFF值与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效应量呈显著正相关.双侧脑岛ALFF值越大的个体,错误后试次反应时越长,错误后调整反应速度越慢.该结果说明,双侧脑岛参与错误后行为调整,并对个体错误后反应速度调整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京鸭红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昌 《科学通报》1981,26(20):1272-1272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EC 4,6,1,1)催化ATP转化为Cyclic AMP(cAMP)。而cAMP是多种激素和神经介质发挥细胞内作用的信息物质。激素或神经介质首先与细胞表面的受点结合,改变与受点偶联的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从而改变细胞内的cAMP浓度,以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其它功能的活动。因此,受点——AC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生物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