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的《方代汉语》、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古代汉语》教材。它们各有其独到的优点,也各有其不足。例如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具有体例精良、层次分明、内容适中的优点,但是它的文选择取不够全面典型,细节上的缺点比较多。因此既要看到它们的优点,也应针对其中的缺点,作相应的改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宏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194-196
笔者执教古代汉语课程十年有余,其间用过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有申小龙、宋永培主编的《新文化古代汉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有沈祥源主编的《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有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最近几年我们使用的是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我们认为,荆编教材是一部较好的教材,也是一部值得向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爱好者推荐的教材。  相似文献   

3.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在“叠韵”问题上,或主两个音节韵母相同说,或主两个音节的母相同相近说,或主两个音节“韵”相同说。作者以适量例证,辨析了各种主张同语言事实的矛盾,论证了“叠韵”乃两个音节为同一韵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张格东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4):140-140,153
语文是一门多功能学科。《大学语文》有别于高等教育之前的语文,其教育教学定位应是“传道、授业、解惑”,发挥《大学语文》的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通古达今,知势明理。《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以“教书育人”为纲,因篇传道授业解惑,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大学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郭锡良等编),学术水平较高,但白壁不无微瑕,本文就文选词义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1.《竹头木屑》:“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课本注:“除:  相似文献   

6.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在“叠韵”问题上,或主两个音节韵母相同说,或主两个音节韵母相同相近说,或主两个音节“韵”相同说。作者以适量例证,辨析了各种主张同语言事实的矛盾,论证了“叠韵”乃两个音节为同一韵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晋代杜预对“辅车”一词的错误训释流传甚广,影响至今。《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大小小的辞书,乃至一些学校的权威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等概莫例外。作对这一错误训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辅”之本义当为绑在两辐间的直木,并指出了现行辞书中释“辅”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8.
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于1997年6月由黄河出版社出版。与以往的一些古代汉语教材相比,荆编本在全书的体例,文选的编排及选材范围等方面有所突破。该教材很注重学生阅读古籍能力的培养,是一本创新而又实用的古代汉语教材。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郭锡良、李玲璞二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在便利自学方面下了功夫,文选注释比较详细。笔者在撰写与之配套的《古代汉语文选今译及自测题》(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过程中,发现文选注释方面依照“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凡例》)的标准,尚有当注未注的缺憾。兹不揣谫陋,补注如  相似文献   

10.
中师小教大专教材是新编教材 ,其中《古代汉语》教材的注释有一些问题 ,为此进行探讨。本文只就《晋灵公不君》一文的部分注释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长期以来被许多高校选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文选中的个别注释和标点不尽如人意,值得商榷。本文谨就《冯谖客孟尝君》《论语·述而》《齐桓晋文之事》《楚辞·卜居》等篇目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提出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不同古代汉语教材及古代汉语语法专著中关于标志(形式)被动句,即“见…于…”、“为…所…”、“被…所…”中的“见、为、被”词性的不同观点作一番概述,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0 引言 0·1 在及物动词前加“被”字“见”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被动表示法。对于这种用法的“被”字和“见”字的词性,《马氏文通》只说它们是加于外动前之字,后来的语法虚词著作及古代汉语教材有的避而不谈,有些谈了,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选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列表如下: ⅠⅡⅢⅣⅤⅥ“被”动词助动词介词介词助词介词“见”副词助动词词头介词副词助动词 0·2 面对这种分歧局面,我们考虑,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电师现用教材)明确提出处动用法之说,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并列,用以说明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易于讲清问题,学员易于理解和接受。较之其他不提处动用法的古汉语教材,是个优点。自清光绪年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用”、“意动用”之说后,语法学界多沿袭这两种提法,称之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些古汉语专著(教材)在揭示需要的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时,也只言使动用和意动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两“用”还  相似文献   

16.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教学王力先生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古代汉语》(下简称《古汉语》)一书中,发现个别地方的注文有欠妥之处,兹就三则,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望同仁们斧正赐教。《战国策·赵策》《触(龙言)说赵太后》:“少益曾食”,《古汉语》注释说:“少(Shao)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耆,通嗜,喜爱。”(见《古汉语》修订本《触(龙言)说赵太后》,中华书局,1981年版。) “少”,在这一语言环境里,音义皆同“稍”,所以注为“副词,稍稍”是正确的。“耆”,训为“嗜”的通借字,也正确不误。但“益”注为“更加”就错了。很明显,“稍稍”和“更加”,是两个表示不同程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为动用法,近些年在许多古代汉语论著或教材中逐渐重视起来,甚至有的已经使它取得了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同等的地位,这说明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更加深入了。但是从许多论者对为动用法的阐述来看,关于为动用法的界限是有较大出入的,是很值得讨论讨论的。据说“为动用法”这一术语是许仲华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究竟是谁,说法不一)。许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论集》第一辑(1980年12月版)发表了大作《古汉语动词的  相似文献   

19.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20.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中“某通某”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