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疆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文启忠 《科学通报》1988,33(10):771-771
北疆晚更新世的黄土、湖泊、河流及冰川等沉积物都保存有清楚的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根据其所含生物化石及沉积特征,可以有效地重建12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这段地质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迁及其对生产布局影响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沈承德  周明富 《科学通报》1981,26(3):162-162
一、前言对大陆架松散沉积物作C~(14)年代学研究,有助于认识大陆架演化、海陆变迁和气候波动。本文通过东海大陆架32个沉积物样品的C~(14)测定,对海洋碳酸盐沉积物C~(14)年代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我国东部平原海相地层的C~(14)年龄数据,大致勾划出东海大陆架数万年来历史的轮廓,同时对海面升降及古气候变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动物分布的变迁是自然环境变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马来鳄在我国栖息史初考》一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内马来鳄在我国的栖息情况,对其绝灭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让马来鳄在我国重新安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的出现对亚洲气候与环境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利用各种气候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亚洲季风变迁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机制的理解。近年来"高原隆升-气候响应"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认识到亚洲区域气候响应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形式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了概括介绍,重点通过一系列分区域隆升的数值模拟试验的综合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对东亚季风变迁及亚洲内陆干旱气候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其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随高原北部隆升东亚夏季风和季风雨区向北扩展,内陆干旱区和大气粉尘含量及沉积范围增加。这些模拟研究结果对东亚古环境研究具有良好的启示,并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大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北极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资源与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  相似文献   

6.
最近80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林本海 《科学通报》1992,37(18):1691-1691
近两年来,安芷生等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最近250万年亚洲冬季风占优势(以黄土为代表)和夏季风占优势(以古土壤为代表)气候期相互交替的变迁历史。黄土和古土壤中提取的稳定同位素信息表明,有机碳δ~(13)C值可作为黄土高原过去植被状况乃至生  相似文献   

7.
青海都兰地区1835a年轮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康兴成 《科学通报》1997,42(10):1089-1091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取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数据资料,弄清气候变化的事实,并建立历史气候的长序列.在我国,竺可桢利用物候资料和历史资料恢复了过去5000a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曲线.吴祥定等在拉萨利用不同时期树木年轮资料衔接的方法,恢复过该地区2000a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姚檀栋等根据古里亚冰芯资料,给出了青藏高原近2000a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证据.本文将根据青海都兰地区树木年轮资料来讨论这一地区1835a间的气候变化趋势.本研究是我国目前在树木年轮气候研究方面资料较为完整和时间序列最长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王苏民 《科学通报》1991,36(1):54-54
湖泊沉积,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封闭湖泊,是气候环境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储存有丰富的信息,具有连续性、敏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目前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湖泊环境演替的序列已成为建立全球气候模型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研究晚近历史时期东亚季风边缘区气候波动的特点,作者在青海湖和内蒙古岱海的深水区,采集1m以内的重力岩心,以1或2cm间隔密集采样,每个样品大致代表5—10a的时段(~(210)Pb测年青海湖和岱海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1  相似文献   

9.
约7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系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演俦 《科学通报》1979,24(5):221-221
气候长期变迁,特别是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更替的原因、机制和模式,长期来一直强烈吸引着各个方面的地球科学工作者。这个问题与正确认识地质、生物发展史密切相关,同时关系到现今的气候预报和未来气候变动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近百年雨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名立 《科学通报》1989,34(8):605-605
雨量和温度是标志气候状况的两个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大范围温度的历史变化已有了很多研究,但是对雨量变化的统计分析,由于存在着雨量本身在空间和时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和雨量资料收集(如海洋面上的雨量)的困难而受了限制。本文企图用近百年的雨量资料建立一个我国东部大范围平均雨量的资料序列,从量的概念上来确定大范围旱涝变化的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东亚季风的变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 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系统相互作用在东亚地区的表现. 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优势期的相互交替反映了东亚季风的历史. 高分辨率的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至少自7.2 Ma前开始建立. 青藏高原的脉动对东亚季风变迁有重要影响, 数值模拟实验说明, 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远大于对夏季风的影响. 末次冰期旋回气候记录显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千年或更短时间尺度的变率和不稳定性的特征. 北半球高纬冷空气活动、穿越赤道的气流和ENSO活动影响着东亚季风气候的变率. 有必要加强高分辨率季风气候记录的年代学和古气候替代性指标的研究,将东亚季风环境整体系统置于全球变化框架中,研究各因子相互作用或相互耦合的过程, 以深入认识东亚古季风变迁的规律和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发展至今,与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历史事件的产生也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气候未必能决定历史,却可以改变历史,气候是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华北北部中全新世降温气候事件与古文化变迁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3  
靳桂云  刘东生 《科学通报》2001,46(20):1725-1730
通过对太师庄泥炭^14C测年、孢粉和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6-3kaBP较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记录:5.7-5.4kaBP环境冷湿;5.4-4.8kaBP温暖湿润;4.8-4.2kaBP气候发生突变,出现降温事件,植被稀少;4.2-3.3kaBP温暖干燥,太师庄泥炭记录的降温气候事件在北半球有普遍性。气候突变事件对古文化变迁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小冰河期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绍武 《科学通报》1990,35(10):769-769
许多无可怀疑的事实证明,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竺可桢首先证明,这段时期内我国也出现了寒冷的气候。但具体冷期可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有所不同。张家诚等支持了竺可桢的观点,后来,张德二等根据冷暖冬出现频率,定出冬温指数,然后用统计方法计算了10年平均气温距平。近来,作者对应用史料恢复历史时期气温序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改进:(1)不仅考虑了寒冷事件的频率,也考虑了强度;(2)分四季建立了华东与华北10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因此,现在有可能对我国的小冰河期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金丝猴的考辨与古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榕生 《自然杂志》2003,25(1):41-46
对20世纪整个历史时期金丝猴分布变迁的研究作一概述。对古献中的金丝猴各种不同称谓作了考辨;并且介绍了金丝猴的形态。生态以及古今金丝猴的分布状况,变迁情况与造成巨大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气候与浑沌──突然的气候变迁对社会的影响LesterW·Milbratk著徐今强编译极端的气候状况会引起人口变迁和农业歉收,人类可能会面临最后的生存考验,气候类型学家已谨慎地预言:地球将在今后的年代里逐渐变暖,气候类型也将逐渐变化,例如,北美中部将会...  相似文献   

17.
气候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气候的变迁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气候变迁,冰期、间冰期循环的根本原因,被认为是地球轨道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变动使地球上受到的太阳辐射发生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8.
邓涛 《自然杂志》2008,30(6):334-339
新近纪是全球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认清新近纪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及其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手段。哺乳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中国在新近纪哺乳动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临夏盆地和蒙古高原中部分别处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堆积区和影响区,有广泛发育的能够反映隆升和古气候的沉积物,地层出露完好,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两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全球新近纪一系列重大环境和生态事件,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亚洲季风形成和生物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泽西州的钻探资料揭示了早在2亿年前的气候循环记录,这种气候循环的变化周期长达500万年。地球气候每年在变,每千年也在变,每千万年还在变。冰层增生和消退,沙漠绿化和草原荒芜。这些变迁有的是稳定和不可逆转的,是山地隆起或大陆漂移的结果。但有些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循环变化长达10万年。现在,研究人员正从不大可能为新泽西  相似文献   

20.
正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可是,在2亿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由于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历经沧海巨变,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的出现对亚洲气候与环境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本期专题介绍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貌演化与隆升过程、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演化的密切关系,以及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对东亚季风变迁及亚洲内陆干旱气候演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