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介绍了乳化液剪切破乳的思想,设计了双圆筒剪切装置形成薄层纯剪切流场,并进行流场分析。通过对油包水型乳化液的小水滴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控制适当的剪切率,有利于液滴聚合,可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CFD2000对天力带钢厂的乳化液槽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该槽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槽内左边存在死区,导致乳化液的浓度波动较大,槽的底部乳化液流速较大,沉淀物质容易被抽出;槽内乳化液温差较大,导致乳化液温度波动较大;在乳化液槽底部新添加一高0.7m的挡墙,并且把上部挡墙向左端延长0.8m,减少沉淀物质被抽出;新加一套55kW的电加热器,挡墙右端的乳化液温差不超过0.5℃。模拟结果可以分析槽内流场死区和乳化液温度分布,对于优化槽的内部结构,促进铁粉沉降和浮油上浮,提高乳化液的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界面张力仪及流变仪研究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乳化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分子结构相似,但疏水基团含量不同;大分子组分相比小分子组分界面活性较弱,形成乳化液的粒径较大,但其体系黏弹性更高,致使乳化液液滴迁移速率降低,稳定性增强;驱油两亲聚合物在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下,界面活性较高,形成乳化液的粒径最小,体系黏弹性适中且稳定,因此乳化液液滴的迁移速率最低,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CFD2000对天力带钢厂的乳化液槽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该槽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槽内左边存在死区,导致乳化液的浓度波动较大,槽的底部乳化液流速较大,沉淀物质容易被抽出;槽内乳化液温差较大,导致乳化液温度波动较大;在乳化液槽底部新添加一高0.7 m的挡墙,并且把上部挡墙向左端延长0.8 m,减少沉淀物质被抽出;新加一套55 kW的电加热器,挡墙右端的乳化液温差不超过0.5℃。模拟结果可以分析槽内流场死区和乳化液温度分布,对于优化槽的内部结构,促进铁粉沉降和浮油上浮,提高乳化液的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冷轧乳化液使用时的具体条件,提出了一套评价乳化液防锈性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乳化液防锈性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说明,使用后的乳化液防锈性下降;轧后带卷的温度可以加速带钢生锈;中间退火后的带钢轧制时防锈性变差;防锈性好的乳化液与防锈性差的乳化液配比,对防锈性差的乳化液有利,最佳配比为3:1.工厂实践证明,试验结果是正确的,该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ADAMS为平台,结合CATIA中建立的三维模型、ANSYS柔性化处理和AMESim中建立的液压系统模型,建立了RBW315/31.5型乳化液泵的虚拟样机,主要阐述了对乳化液泵的特性进行研究时的接口问题,这对我们研究乳化液泵的特性以及设计乳化液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CFD2000对天力带钢厂的乳化液槽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该槽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槽内左边存在死区,导致乳化液的浓度波动较大,槽的底部乳化液流速较大,沉淀物质容易被抽出;槽内乳化液温差较大,导致乳化液温度波动较大;在乳化液槽底部新添加-高0.7 m的挡墙,并且把上部挡墙向左端延长0.8 m,减少沉淀物质被抽出;新加一套55 kW的电加热器,挡墙右端的乳化液温差不超过0.5℃.模拟结果可以分析槽内流场死区和乳化液温度分布,对于优化槽的内部结构,促进铁粉沉降和浮油上浮,提高乳化液的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CFD2000对天力带钢厂的乳化液槽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该槽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槽内左边存在死区,导致乳化液的浓度波动较大,槽的底部乳化液流速较大,沉淀物质容易被抽出;槽内乳化液温差较大,导致乳化液温度波动较大;在乳化液槽底部新添加-高0.7 m的挡墙,并且把上部挡墙向左端延长0.8 m,减少沉淀物质被抽出;新加一套55 kW的电加热器,挡墙右端的乳化液温差不超过0.5℃.模拟结果可以分析槽内流场死区和乳化液温度分布,对于优化槽的内部结构,促进铁粉沉降和浮油上浮,提高乳化液的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机械加工工业的逐渐发展,污水排放量的增加,乳化液的污染带来了大量问题.该文分析了机械加工铸造过程产生的乳化液的物理、化学特性,针对乳化液的特点,对目前比较先进的乳化液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对各项技术运行成本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乳化液是一种亚稳定的油水两相平衡系统,其分散相的形貌、大小与分布对乳化液的性质和应用效果有本质的影响,但却一直缺乏对这种微观结构直观的观察与研究。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轧制乳化液显的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发现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化液的油滴粒径减小,乳化液的稳定性提高。与其他分析方法比较,这种方法具有直观和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食品工程中油水分离及污油处理,对玉米油水乳化液相转换时的物理性质进行了试验测试,分析了含水率对乳化液性质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含水率增大,黏度先升高然后下降,黏度的最大值大约出现在含水率为40%~50%的范围内;当含水率小于40%时,乳化液的电导率几乎为0,此时为油包水(W/O)乳化液,随后电导率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黏度与电导率的变化规律表明玉米油乳化液发生相转换的区域在含水率为40%~45%的范围。W/O乳化液平均粒径也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还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 (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对不同含水率乳化液的形态进行了模拟,揭示了乳化液形态的演变及相转换时的介观特性。  相似文献   

12.
柴油、甲醇和水三组元乳化液流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柴油,甲醇和水三组元乳化液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乳化液在本实验的组分配比下近似为牛顿流体,而且乳化剂的种类,含量以及乳化液的组分均对乳化液的流变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于组分相同的乳化液,乳化液的粘度随着乳化剂含量和粘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乳化剂的含量和粘度相同时,若甲醇和水之间的相对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减少乳化液中柴油的质量分数(不少于50%),乳化液的粘度随之增加,水和甲醇的含量对乳化液粘度的影响比较复杂,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冷轧乳化液使用时的具体条件,提出了一套评价乳化液防锈性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乳化液防锈性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说明,使用后的乳化液防锈性下降;轧后带卷的温度可以加速带钢生锈;中间退火后的带钢轧制时防锈性变差;防锈性好的乳化液与防锈性差的乳化液配比,对防锈性差的乳化液有利,最佳配比为3:1。工厂实践证明,试验结果是正确的,该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煤油乳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精确分析乳化时间对煤油乳化液的影响,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对煤油乳化液乳化效果进行分析。对乳化液彩色图片进行灰度转换,利用灰度阂值法分割目标和背景,开发了煤油乳化液液滴特征参数分析软件,并用其完成了不同搅拌时间的液滴参数特征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强度直接影响乳化液粒度分布,图像识别技术是进行乳化过程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压力雾化喷嘴对甲醇、水和柴油多组元乳化液的雾化特性.结果表明:当实验工质为乳化液时,提高喷油泵的转速,喷油器喷嘴的有效喷射压力随之上升,喷雾贯穿速度提高,喷雾锥角增大,喷雾的持续时间增长;乳化液和柴油的喷雾有一定的差异,即柴油的喷雾锥角比乳化液的大,喷油器的嘴端压力比乳化液的小,喷雾持续时间也比乳化液的短.  相似文献   

16.
乳化剂和分散相含量对乳化液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旋转黏度计分别测量了当乳化剂和分散相的质量分数变化时,柴油-甲醇-水三相乳化液以及柴油-水二相乳化液的黏度.实验发现,乳化剂和分散相的质量分数均对乳化液黏度有影响:当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小于4.8%时,柴油-甲醇-水三相乳化液的黏度均大于柴油-水二相乳化液的黏度;当乳化剂的质量分数大于4.8%时,若分散相质量分数小于20%,三相乳化液的黏度小于二相乳化液的黏度,若分散相质量分数大于20%,则三相乳化液的黏度大于二相乳化液的黏度,且随着分散相含量的增加,两者的黏度差也增大;就柴油-甲醇-水三相乳化液而言,即使分散相的质量分数相同,若甲醇和水的比例不同,其黏度也有差异;乳化剂含量对乳化液黏度的影响要小于分散相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在Langmuir等温吸附式的基础上,结合乳化液膜膜相中“有效浓度”的概念,提出了乳化液膜的界面状态方程,利用该界面状态方程,本进一步研究了乳化液膜膜相中表面活性剂“有效浓度”与乳化液-外相水间界面张力的关系。同时,对搅拌机槽缺乏几何条件和操作参数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所建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该乳化液自动配比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点。采用PLC自动检测乳化液箱液位和其它参数,根据乳化液箱液位的高低、工作面供水状况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合理调度乳化油泵运行,实现了乳化液自动配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铝粉在环氧丙烷中的乳化分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铝粉在环氧丙烷中的悬浮分散情况,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并确定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以及确定了形成较稳定乳化液的铝含量。文中分析了形成稳定乳状液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乳化油的一些重要性能及乳化液对支架的影响,简述了传统人工配液和自动配液方式的特点,探讨了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