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家讲坛》因教授、学者在央视讲授传统经典的形式,一直被受众看做学术栏目,对其怀着学术期待。但由于转型后的《百家讲坛》为了适应最广泛受众的文化口味,模糊"学术"与"娱乐"的界限,趣说经典,甚至"误读"经典。固守学术场域的专家型受众,没有看清栏目性质变化仍以学术标准去评判《百家讲坛》,质疑学术传播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分析认为只有大众媒介在坚守学术的前提下将学术通俗化才能更有利于学术的传播,而这要建立在大众媒介传播学术的公益性而不是市场利润驱动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CCTV10的《百家讲坛》是央视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栏目运作机制,逐渐成为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与文化素养的大众传媒平台。通过对《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的考察,明确高雅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了边缘化困境,但在市场文化占据主导的消费社会,以学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可以投入到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之中,为大众提高与普及文化显现独特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构建中找到话语平台,拓展话语空间,以此寻求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资讯     
《百家讲坛》是魔鬼的床近日,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推出新书《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学术是否应该走娱乐化道路?易中天、于丹等人是怎样被发现,并  相似文献   

4.
于丹哭了     
于丹的名字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论语》、《庄子》的推出,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状况不太乐观,怎样走出困境,央视《百家讲坛》走红的经验值得借鉴。《百家讲坛》之所以成功,联系现实、设置悬念、体现学术性、展现个性等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金岩 《科技智囊》2009,(12):62-70
创办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如今已成为央视的名牌节目。在打造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同时,其收视率也屡创新高。作为一种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何在?什么又是它走向成功的核心理念和制胜利器呢?  相似文献   

7.
一门学科的设立不能是个人随意行为,不能将学科建设戏说化,更不能将学术研究娱乐化。作为公共学术平台的央视百家讲坛,应该有学术委员会,并吸收观众参与选题论证,要对学术讲座系列有规划,以利于整体提高公众人文素质,不能以收视率为标准来选题。  相似文献   

8.
金正昆 《世界知识》2008,(14):66-67
世界知识出版社7月隆重推出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的专著《国际礼仪金说》、《国别礼仪金说》。前者是其央视百家讲坛礼仪讲座的结集,后者是世界各国礼仪的汇编。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9.
现今,电视媒介已彻底完成了从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过渡,《百家讲坛》传统文化主题的热播让我们对这些转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业界人士的评论多种多样,要么把其捧上天,要么全盘否定.然而,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百家讲坛》巧妙地把握住受众的收视心理并运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将其与受众的沟通扩大到最大化.该文对《百家讲坛》这一成功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5·12大地震后,成都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科普节目《叩问地球》,节目形式类似于央视的《百家讲坛》,由主讲人为观众介绍各种地震常识。节目开播至今,主讲人都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的研究员洪时中。  相似文献   

11.
<正>前些日子,一些媒体和网络对《百家讲坛》上的几位主讲人再次进行口诛笔伐,语言之尖刻让人震惊!诸如"学术通俗"、"学术娱乐"、"亚文化"、"次学术"、"媚俗文化"、"扭曲历史"、"不堪入耳"等字眼铺天盖地,大有不将其"摧毁"誓不罢休之势。联想起半年前"文化超男"、"超女"之说,不觉感慨连连。  相似文献   

12.
于丹教授分别于2006年国庆节和2007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引起轰动,使广大电视观众也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古代经典著作,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继承和发展。根据她的讲座整理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畅销一时,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但是无庸讳言,两部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后书尤甚。对《于丹〈庄子〉心得》正文中在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方面存在的多种瑕疵,加以辨析补正,强调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轻松一刻——填空补白”游戏供读者读刊闲暇之余自娱自乐,并获取一些小知识。读者可根据下面“横”行、“纵”列的文字提示,分别填上相应的文字。答案见下期。纵:1.著名学者,以独特的风格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而名满天下。2.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介于亚、非、欧三  相似文献   

14.
梨枣与牙签     
翻阅《中国电视报》,在“史海钩沉”栏目下有一篇《纪晓岚与(四库全书)》的文字,注明是根据《百家讲坛》提供的素材整理而成。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和纪晓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由专家们去研究。这里想说的是:作为学术性的栏目,且以《百家讲坛》之名介绍“国学“知识,却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实属不解。  相似文献   

15.
近来,刘心武揭秘式解读《红楼梦》在电视媒体的传播中,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互联网上的调查获得了近万名网民的支持。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当下民众的娱乐心理不无关系。其背景类似于红极一时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不论是百家讲坛,还是电视与网络媒体上的普通民众,乃至刘心武本人,都是在一种娱乐氛围下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郑兰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71-1376
《墙上的斑点》作为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而倍受关注。作为女性主义思想家的伍尔夫,致力于用写作来争取女性话语权。《墙上的斑点》通过对叙述视角、关键词及幻象进行精心修辞设计,成功传达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学术作品在论证其主题时一般会利用具体材料,这些材料可视为细节。在学术翻译中,译者应该在认识作品主题的基础上准确传达细节的含义,细节翻译错误会妨碍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对《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三种人类学译著中部分误译的简单分析可以证明翻译过程中主题统帅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谢阁兰把中国看成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西方文化系统的又一文化系统,一个值得探究的系统,中国正是他可以求索理念与未知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勒内·莱斯》反映了他对中国皇家的神秘感,他创作的碑体诗《古今碑录》从形式到内容都汲取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滋养,构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他的游记《砖与瓦》本着接纳异质文化的态度,寻求中国的幻象,反映了他从真实走向想象的美学追求。《出征》记叙了他的“内心旅程”,他的形而上的思考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20.
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大陆,港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36名学者出席了这一盛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以夏传才为会长的中国诗经学会。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共94篇,现依《诗经》文艺学、《诗经》文献学、《诗经》文化社会学,《诗经》美学,《诗经》学史,海外《诗经》学六类分别评述如下: 一、《诗经》文艺学 《诗经》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中国人的经典。然而,它毕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它的研究首先应该是艺术的,这次为会议提供了这个专题的论文达16篇之多,体现了学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