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多样性是反映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该文基于鱼类多样性分析了影响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识别了影响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鱼类多样性与流域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长江上游干支流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流域面积等自然因素,除了通天河、金沙江上段、雅砻江等海拔3 500 m以上的流域之外,其他上游干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径流量。中下游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自然因素转变为土地利用类型,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冬季(越冬期)、2022年夏季(产卵期)、2022年秋季(索饵期)在保护区重庆段设置羊石(S1)、松溉(S2)、白沙(S3)、油溪-龙华(S4)、江津城区(S5)、珞璜(S6)等6个调查江段,开展3次水声学调查并分析各江段的水质状况.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次探测鱼类的平均密度相差不大,分别为0.584、0.590、0.595 ind./m2,所探测的重要栖息地以古家沱、丁家沱、江口、王家沱等产卵场鱼类分布较多.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重要栖息地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且整体明显大于非重要栖息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下游水质差异不明显,7个水质指标中除总氮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符合渔业水质要求.综上,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质状况良好,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长江上游流域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特征,并为水文循环的模拟与预测提供基本参数和依据,通过收集和整理2000—2022年公开发表论文的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等,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土壤容重的整体分布规律、垂直分布特征(0~15 cm、15~30 cm、30~60 cm、60~100 cm和100~12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的土壤容重分布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与海拔高程呈负相关,其中四川盆地的土壤容重最高,而青藏高原和四川西北部的土壤容重较低.在0~120 cm范围内,土壤容重的变异性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土壤容重与土层深度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4).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土壤容重差异较大,初育土的平均容重最高(1.49 g/cm3),而高山土的平均容重最低(1.16 g/cm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1.38 g/cm3)的平均容重最高,依次是灌木林(1.27 g/cm3)、有林地(...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水资源功能分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对比国际上水环境管理的趋势和先进理念,其功能区划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多以水体现状使用功能为基础进行划分,缺乏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考虑;也亦未考虑水体区域分异性,难以在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中实现因地制宜.本文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及相关理论,并充分考虑长江上游流域水系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特征,探讨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于流域的水文生态系统分区的初步思想,提出基于流域的水文生态系统分区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建立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评价及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给出长江上游流域水文生态系统区划的方案.该区划方法充分体现了国外趋势与国内管理要求,同时兼顾流域尺度、协调思想、因地制宜和动态性,从而为长江上游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战略层次的科学参考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水资源功能分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对比国际上水环境管理的趋势和先进理念,其功能区划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多以水体现状使用功能为基础进行划分,缺乏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考虑;也亦未考虑水体区域分异性,难以在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中实现因地制宜.本文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及相关理论,并充分考虑长江上游流域水系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特征,探讨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于流域的水文生态系统分区的初步思想,提出基于流域的水文生态系统分区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建立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评价及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给出长江上游流域水文生态系统区划的方案.该区划方法充分体现了国外趋势与国内管理要求,同时兼顾流域尺度、协调思想、因地制宜和动态性,从而为长江上游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战略层次的科学参考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持续的酷捕滥渔以及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珍稀特有鱼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进行就地保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唯一的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使命,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长鳍吻、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 g,体长小于200 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 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9.
基于2004~2010年宿州市5条主要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水体中污染物 CODMn、BOD5、NH3-N、CODCr、TN、TP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除TP以外,其他5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均呈总体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而在年内变化方面,各污染物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特征,质量浓度高值集中于3~6月份;6类污染物质量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奎河杨庄断面,而最低值除CODMn出现在沱河东关闸断面外,其余5类污染物最低值均出现在新汴河泗县汴河桥断面。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河流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奎河水质最差,而新汴河和浍河水质较好,多数河流断面水质较2004年有明显改善,其中以沱河芦岭桥断面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依据作者历年研究资料,结合近3年调查结果,初步整理出汉江陕西段鱼类物种多样性 107种,隶属7目17科.其中鲤科鱼类63种,占物种多样性的59.43%.其次为鲿科13种.结果表明,由于湿地环境日趋恶化、功能日渐衰退,鱼类物种多样性面临极大威胁,由绝迹至易危的物种多达19种,占整个物种数的17.75%,汉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前途令人堪忧.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即尽快建设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恢复湿地功能,保护鱼类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The sediment load and river sediment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undergoing constant changes as complex
landform, large mountain area and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make the drainage area of Yangtze River ver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and gravity ero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load statistics recorded by majo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Yangtze River since 1950s, and editing the accumulation graph of annual runoff volume and annual sediment load,
we find out that the suspended-sediment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Wulo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Wujiang River. Beibei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alingjiang River, Lijiaw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Tuojiang River and Gao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Minjiang River, Yi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Cuntan Hydrological Station along Yangtze River mainstream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too. But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at Pingsh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nshajiang River shows the
sediment load there has increased. Tak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auses for 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 of Jialingjiang River, Tuojiang River, Minjiang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and provides us both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river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measures to control river sedimentation.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0099620)
Biography: ZHONG Xiang-hao (1942-), male, researcher, research direction: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相似文献
12.
ZHONGXiang-hao SHIGuo-yu XUQuan-xi CHENZe-fang LIUShu-zhen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2005,10(4):621-627
The sediment load and river sediment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undergoing constant changes as complex landformlarge mountain area and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make the drainage area of Yangtze River ver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and gravity ero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load statistics recorded by majo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Yangtze River since 1950s, and editing the accumulation graph of annual runoff volume and annual sediment load, we find out that the suspended-sediment of Yangtze river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Wulo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Wujiang River, Beibei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alingjiang River, Lijiaw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Tuojiang River and Gao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Minjiang River, Yich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Cuntan Hydrological Station along Yangtze River mainstream share the same experience too. But the statistics obtained at Pingshan Hydrological Station on Jinshajiang River shows the sediment load there has increased. Tak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auls for the sediment load decrease of Jialingjiang River, Tuojiang River, Minjiang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and provides us both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river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measures to control river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典型区域森林土壤结构体形成和稳定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保华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1):12-17
良好的土壤结构对于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江上游亚高山天然林、丘陵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取样分析土壤团聚体数量组成及相关性质,运用相关分析明确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稳定因子,提出了临时性团聚体、亚稳态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机制和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1997—2009年长江上游经济带各省份的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Theil系数值,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间存在经济增长差异,但是经济增长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实证研究还发现,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是造成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的理论与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1987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测算结果表明:1)本地区生态承载力呈减少趋势;2)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3)1987-2007年生态压力指数从0.77增长为1.64,增长幅度为0.87,增长幅度较大;4)汾河上游流域已经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四川江段鲤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动物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观察和干银法对采自长江上游四川江段鲤(Cyprinus carpio)鳃上的11种外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借助Nikon E-600显微镜及Nikon CCD-1200照相机,运用国际间通用的\"统一特定描述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检获的车轮虫进行了科学分析。它们分别是:单型车轮虫(Trichodina uniforma Van As&Basson,1989)、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急尖车轮虫(Trichodina acuta Lom,1961)、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卡氏车轮虫(Trichodina kazubski Van As&Basson,1989)、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 Lom,1970)、显著车轮虫(Trichodna nobilis Chen,1963)、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 Kulmina,1968)、大型三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 Basson&Van As,1987)、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Lom,1959)Lom&Hal-dar,1977)与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bbe,1950)Sramek-Husek,1953)。鲤是卡氏车轮虫、适度车轮虫和大型三分虫的宿主新记录。异齿车轮虫、急尖车轮虫、卡氏车轮虫、显著车轮虫、喙状车轮虫、大型三分虫、纤细小车轮虫、周丛小车轮虫均为四川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吴越文化概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楚平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0-13
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 ,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 ,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民族性格前后有别 ,不可混为一谈 ,《汉书 .地理志》的说法不可信从。上下七千年的广义吴越文化 ,仍有共同的个性特征 ,那就是 :柔、细、雅。从汉代到明清 ,吴越地区多出科技、文艺人才 ,缺乏军政雄才。《红楼梦》是吴越文化的样品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水土流失对洪水、河道影响与洪灾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与实地考察,阐述了四川省域水土保持在长江上游生态建设中的地位。指出了长江上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并就治理对策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