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发展历程,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最新动态,指出了地源热泵存在问题。同时对今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地源热泵实验系统,设计了实验装置测试系统和测试步骤;研究了地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并且对地源热泵机组供热量和COP值进行测试及数据分析。试验表明,地源热泵制热性能实验系统设计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热力学火用分析方法的单位火用成本和单位冷热量成本等作为评价指标,建立空气源热泵与地源热泵热力学模型,对地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并以北京某办公楼建筑空调系统具体运用热力学火甩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研究发现:地源热泵系统冬季(火用)效率明显高于空气源热泵,夏季工况则二者接近,均具有较大节能潜力.地源热泵系统总体经济性要优于空气源热泵系统.  相似文献   

4.
地源热泵系统及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地源热泵系统的种类及供热(冷)原理,从两种"源"的热效率和传热过程比较地源热泵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并对地源热泵的节能进行了分析。经分析比较,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性能良好、经济可行且无污染的热泵技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5.
以长沙地区宾馆建筑为例,建立制冷、制热和制热水的多功能地源热泵系统模型,对多功能地源热泵系统全年运行的技术经济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多功能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热平衡性和系统全年能耗特点,并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加电热水器系统进行能耗及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地源热泵系统相比,应用多功能地源热泵系统可明显改善地下土壤全年释热量与吸热量的平衡性,运行10 a后土壤温度比相同地埋管长度的常规地源热泵系统减少3.9℃;夏热冬冷地区的多功能地源热泵系统夏季的总能耗最高,冬季次之,春秋季最低;与空气源热泵加电热水器系统相比,多功能地源热泵系统总能耗可节省46%,生命周期内的费用现值节约率变化范围为7%~40%,投资回收期变化范围为5~12 a.  相似文献   

6.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节能、环保、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它充分发挥了浅层岩体的储冷储热作用,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技术。本文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原理及其形式,并提出了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俊光  刘兵 《科技信息》2011,(18):315-315
本文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类型,比较了地源热泵与普通空调系统的特点,得出了地源热泵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结合地源热泵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指出了地源热泵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兴东 《甘肃科技》2008,24(9):144-145
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对建筑供热和空调系统的节能有重要意义,经济合理地设置地热换热器是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关键。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的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并对换热器埋管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地源热泵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产生不同影响,研究其周围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模拟软件TRNSYS对某办公楼建筑全年逐时负荷进行计算,并进行地源热泵的设计,然后模拟地源热泵冬夏两季、只冬季、只夏季运行后后土壤温度的变化.结果地源热泵冬夏两季运行1年、5年后土壤温度分别为9.272℃、8.315℃;地源热泵只夏季运行1年、5年后土壤温度分别为11.02℃、12.95℃;地源热泵只冬季运行1年、5年后土壤温度分别为8.929℃、7.552℃.结论地源热泵冬夏两季运行比单季运行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且最终温度更接近土壤初始温度,更有利于地源热泵的长期运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模拟仿真技术与地源热泵传统设计标准GB 50366-2009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结合,提出地源热泵可持续设计方法。运用ANSYS Workbench仿真软件对地源热泵进行建模及结构参数模拟,获取推荐设计参数范围,并以贵阳市某别墅小区地源热泵设计为例:推荐钻孔间距为4~6 m,钻孔孔径为0.13~0.19 m,回填料导热系数范围为2~3 W·m-1·K-1,而管径选取需根据不同工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西省太原地区地源热泵应用导致土壤热平衡难以满足的问题,在传统空气源耦合地源热泵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一套新的喷气增焓空气源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太原地区某一建筑的应用为例,利用DeST软件模拟计算案例建筑全年冷、热负荷需求特征,利用TRNSYS软件仿真分析常规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喷气增焓空气源耦合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并对新的喷气增焓空气源耦合地源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案例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比为1.57∶1.00,应用常规地源热泵后,土壤初始温度和最高温度逐年下降,10 a后平均温度降幅14.3%;与常规地源热泵系统比较,喷气增焓空气源耦合地源热泵系统初投资节省12.5%,节省25.8%的打井数,节省33.9%的运行费和15.9%的总费用,可解决埋管区土壤冷、热不平衡、埋管面积不足的问题,夏季性能系数(COP)提升26.2%,冬季制热性能系数(COPh)提升12.3%.  相似文献   

12.
高睿阳 《科技信息》2012,(4):425-425
本文简要分析了地源热泵在节能空调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沈阳市在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发展经验,总结出使用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向华 《科技信息》2009,(16):306-307
本文通过分析地源热泵的节能及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调查,对未来地源热泵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孙培琴 《甘肃科技》2011,27(20):144-145
主要论述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定义及其优缺点,以及地源热泵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系数的因素,在国家号召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大力推广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埋管地源热泵以浅层地热能资源作为供冷冷源和供热热源,是建筑节能领域内最高效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河北省发展尤为迅速,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地埋管地源热泵的适宜性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河北地区(主要是京津以南河北地区)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条件的勘察了解,运用河北省地源热泵检测中心与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的岩土热响应测试仪,对该地区做了大量的热响应试验测试,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利用二维线热源传热模型采用"恒功率"和"恒温法"对测试项目的岩土导热系数和单位埋深的换热量做了相应的求解计算,结合地质构造从经济性和换热效率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在河北地区的适宜性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做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研究旨在为河北地区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河北省地埋管地源热泵热泵的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地源热泵系统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地源热泵系统供回水温度和流量测量的误差补偿方法。首先搭建了一套地源热泵监测系统,实时获取地源侧、热泵机组和用户侧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等数据,然后分析了影响温度和流量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温度传感器的零点漂移和温度系数进行标定,并对超声波传输速度和管道流体速度误差进行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获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温度误差不超过0.2℃,流量误差不超过1.3%,可以为地源热泵系统远程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储备。  相似文献   

17.
土壤热失衡问题会导致热泵性能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大庆市某办公建筑为例,利用瞬态系统模拟软件TRNSYS对跨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及制冷10年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其土壤初始温度降为4.50℃,而跨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土壤温度升到6.63℃.同时,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热泵平均COP为3.2,跨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热泵平均COP为3.28,同比上涨2.5%.此时总耗电量减少4.44%,全年运行费用降低了5.54%,费用年值减少了1 257.69元.由此可见,跨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土壤热失衡问题,还能提高寒区地源热泵的性能并且减少能耗,经济性能好.  相似文献   

18.
卢勇 《科技资讯》2007,(32):26-27
文章主要涉及对地源热泵定义、分类、经济性和国内外的应用作了一定分析,地源热泵据室外换热方式可分为地埋管、地下水和地表水三种,据循环水是否为密闭系统又可分为闭环和开环系统,并据目前空调系统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得出地源热泵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地源热泵制冷系统各部件的仿真模型及各模型建立的方法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现代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及仿真算法,结合地源热泵系统指出了其系统模型建立和模拟的方向.这对地源热泵技术研究的不断拓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波  石金鹏 《科技信息》2012,(23):331-331,366
本文概要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应用现状,介绍了潜孔锤钻进的工艺原理及地源热泵钻孔施工工艺,并对该项工艺应用做了远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