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及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一直以其忠君恋阙、悲天悯人的热怀衷肠去体察、感知和描叙周围生活的一切。外界的各种人事的变迁总会牵动着诗人敏感多思的心灵,尤以战乱频仍、洊经兵革的社会现实对其触动最深。无论身心如何疲惫,无论生活如何贫窭,他对荆棘丛生的时局战事都倾注了极大关注的热情,并将自己对于时事的见解和谋略一一诉诸诗篇,这便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往哲前贤运用文学作品来阐述军事谋略、摭拾用兵得失的传统。这些诗句在反思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与杜甫忧国忧民、民胞物与的情怀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杜甫之为“诗圣”、杜诗之为“诗史”的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杜甫号称“诗史”,除在诗歌内容上“推陈时事”外,叙事手法上也深受唐前史传文学影响。一是内容上杜诗中的叙事有强烈的立传特征;二是杜诗中的叙事手法对史家笔法的明显借鉴。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并未集中论述过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但作为近代文学划时代的大师,其文学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本文就“完”美学观念的三个构成因素——情感为本、个性为主和“诗史合一”分别加以说明,试图论证这一美学观念本身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提出“大欲通乎志”,而小欲则封于私。前者如汉高祖、魏武帝,后者如杜甫。大欲、小欲,都有一个升华过程,能得“一国之心”者,方可言“通乎志”。  相似文献   

6.
“虚静”和“迷狂”是中西方古代艺术创作过程中两种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因而,中西方古代文艺理论家对它们给予高度重视。如陆机《文赋》云:“罄澄心以凝思”。刘勰《神思》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他们认为,“虚静”是艺术想象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柏拉图指出,艺术家若不达到“迷狂”状态,他就“没有能力创造”。“虚静”说产生于先秦时期,老庄以它为“道”的特征和体道方法,孔孟以它为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迷狂”说起源于古代希腊,柏拉图一开始便把它看作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并给予…  相似文献   

7.
韩偓艳诗《无题·其一》“吉音闻诡计”之意颇难理解,本文运用“诗史互释”学术方法,联系该诗写作背景并相关掌故作出阐释:认为“吉音”本指唐代翰林院喜鹊鸣叫预兆领命草诏之说,被借指为晚唐宫人宣事翰苑之事,“诡计”指天复元年(901)方镇李茂贞领尚书令之事。  相似文献   

8.
张忠纲 《漳州师院学报》2002,16(2):31-39,54
萧涤非先生是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他的《杜甫研究》是试图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当时杜甫研究的最高成就,对新杜学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一些主要论点如“人民诗人”、“主导思想”等问题,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充分表现了先生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唯真求实的学者风范。  相似文献   

9.
一、“民间领袖”的特征“在每一个团体中都有一位非正式的领导,所有的其他人成为他的追随者,他之所以成为领导,是因为他是一位耐心的听众,一位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一位优秀的组织者或是一位长者,等等。”①沙曼以“听众”、“演说家”、“组织者”和“长者”等概括非正式组织领导的特征,这些“特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看属于“自然影响力”,它是形成非正式领导的基础,也是非正式领导施加影响的前提。非正式领导作为民间的领袖,他没有担负重大的任务,也无须负重大的责任,从实际情形看,其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民间…  相似文献   

10.
《漳州师院学报》2022,(2):78-84
杜甫创作于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主旨是历代注家争论的焦点。该诗主旨应为似颂实讽,杜甫通过对洛阳老子庙中景象的铺写委婉地讽刺了玄宗对道教的过分尊崇。但诗人对玄宗崇道的批判主要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的。实际上,终其一生杜甫都与道家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道家思想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均有较深的影响,杜甫“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和对道家的兴趣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与《楚辞》,以其迥异的地域文化特征、杰出的思想艺术成就、鲜明的创作倾向,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元典,对后世形成无可估量的示范作用。自古迄今,专门研究《诗经》、《楚辞》的著作无代无之,然将双方进行对比研究的专著却令人遗憾地付之缺如。因此,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首次将《诗经》、《楚辞》进行全面深人对比研究的李金坤先生大著《风骚比较新论》,就显得格外引入注目。笔者身为有幸先睹者,窃以为此著特色至少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川本《八十一梦》与原作不符,混淆了读者的视听,损害了作者的劳动成果,破坏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整理出版文学作品,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原著、尊重读者。  相似文献   

13.
韵,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始初诗歌的确定和以后文学体裁的分类都以此作为依据。在此前提下学界论证了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汉民族第一部诗歌选集是《诗经》。《诗经》韵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它有五种主要韵式——富韵式、密韵式、中韵式、疏韵式、易韵式。陈第说:"毛诗之韵,动于天机,不费雕刻,难与后世同日而论矣。"(《毛诗古音考》)不同的韵式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存在状态有不同的韵律效应,以及不同的韵律效应所揭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甘肃省科学院发展协议”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中科院与我院的战略合作,2012年7月13日,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院地局副局长孙殿义、院地局西部处处长张长城和副院长秘书曹明一行在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副院长杨生荣、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旭东、我院院长高世铭、党委副书记刘国虹、副院长周剑平、刘国汉等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视察了我院自然能源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和传感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听取了“中科院支持甘肃省科学院发展”进展情况的汇报,并与我院科研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5.
《史通》的创作对前人的学术思想多有借鉴,其中受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尤为明显。刘知几的《史通》在内在思维方式、体例结构、史学观点等方面对刘勰的《文心雕龙》多有借鉴。理清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进一步认识两部著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富探索精神的作家,小说集<将军底头>集中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善于描写潜意识,善于从性欲入手分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人物都具有二重人格,因而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相似文献   

17.
在联系数理论与Vague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Vague值转化Fuzzy值的偏势方法.分析了相关文献的不足与缺陷,认为Vague值转化Fuzzy值的本质是对Vague值中未确知度趋向支持度的一种偏势变化.最后讨论了该转化方法满足的准则、可分辨性及可行性等,并通过实例比较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从小生长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怀抱里,目之所接青山绿水,耳之所闻鸟语花香,这种与自然相亲的经历潜入他幼小的心灵,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使他在处世待人时始终追求“要有自由能流露自然本色,无须乎做伪”的人生境界。追求这种人生境界的林语堂在处理与胡适、鲁迅、赛珍珠等朋友关系时既不苛求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其即其离,皆出自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金粉世家》和《还珠格格》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张恨水和琼瑶的小说在创作心态、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上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