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在南美洲、澳大利亚,人们较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最近科学家又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距今大约2亿年前)和白垩纪后期(距今大约1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不同地方的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概率非常小,更可能的是,其一物种在一个地方产生,然后经迁徙扩散到世界各地去。所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得科学家猜测,在侏罗纪,澳洲大陆与南极大陆、南极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恐龙就是从南美大陆进入南极洲,然后横穿南极大陆才到达澳大利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科技》2007,(3):90-90
由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所组成的南极调查小组25日表示,因气温上升导致崩塌的南极拉森(Larsen B)冰架下方的海域,今年1月发现了19种新海洋生物,专家忧虑地球温室效应可能带给南极周边海洋生态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1999,(11)
继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证实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之后,我国科学家去年成功实现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大峡谷。作为大峡谷存在的背景,青藏高原也同时引起各界的关注。而最近几个月来,随着我国科学家关于青藏高原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的公布,青藏高原研究再次成为各界尤其是科技界的"热点"。最高的山脉、最高的高原、最大的峡谷、最大的山地冰川——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和南极、北极并称地球"三极",亘古就矗立在北半球,雄视天下,成为地球上最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长期以来,拥有无数不解之谜和独特之处的青藏高原,吸引了众多中外科学家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利用南极地区夏季Landsat 8卫星短波红外影像获取近年世界各国南极内陆考察车辙印、机场跑道、中转站等考察足迹信息.一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路线特征,并通过相邻3个年度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轨迹对比了解考察轨迹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世界各国内陆考察起止点、中转站和路线轨迹差异,并结合南极冰上、冰下地形数据,冰雪积累率和冰流速等辅助数据,探索各国南极考察路线特征,通过对各国南极内陆考察活动和路线断面特征的对比分析,了解世界各国的极地考察水平.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英国科学家法曼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过程,以及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研人员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并简要介绍了日本学者忠钵繁所做的贡献。阐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试验条件的优劣不是决定科学发现的唯一因素;期刊的知名度决定着文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据《独立报》报道,臭氧洞被认为是20世纪末期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现了臭氧洞,这一重大发现促使联合国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科学家当时警告,  相似文献   

7.
科学触角     
闫凯 《科学世界》2013,(8):20-21
南极冰架缩小多因底部融化冰架是延伸于南极洲大陆周边海面上的大面积固定冰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南极冰架不断崩解,面积逐年萎缩。按照传统观点,南极冰架大多因冰山崩解而失去质量,但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由海水变暖导致的底部融化可能是南极冰架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或将改变人们对气候变暖影响南极演化的认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6月13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卫星观察及冰表面积累重建等方式,第一次全面勘测了环绕南极洲、总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结果发现,2003~2008年间,每年南极冰架由于底部融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1999,(8)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根据"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飞船发回的数据,绘制出首批火星表面三维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红色星球的形状有点象一个梨——地势女南高北低,南半球是高耸的火山山脉,而北半球则是平坦的盆地。火星三维地形图科学家绘出的火星三维地形图。这是一个假彩色动画,展现了火星这个球体每隔90度的外观,共4幅。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红色和白色表示较高的海拔,蓝色表示较低的海拔。"火星全球勘测者"上的激光高度计(MOLA)对此进行了标准测量,该设备向火星表面发射激光脉冲,根据其中的时间差计算火星表面各部位的高度,数据由火星轨道激光  相似文献   

9.
南极印象     
李东风 《大自然》2011,(5):44-47
南极,科学家探索的圣地。 南极,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地方。 南极,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名字。 南极,一个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冰雪世界。  相似文献   

10.
冰也有年轮     
树木有年轮,科学家发现南极大陆的冰也有年轮。原来,南极大陆的冰是由降雪积成的。南极冬季气温低于-80℃, 夏季也在-50℃,因此,雪永远不会融化,积雪一年比一年厚。夏季, 受太阳的直射,雪的结晶比冬季的排得紧密。这样,一年中下的雪,一层比较紧密,一层比较稀疏,其中就留下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这就是南极冰的年轮。  相似文献   

11.
要闻摘编     
《甘肃科技》2003,19(2)
1.我科学家发现南大洋缺铁影响气候生态系统最近 ,我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科学家研究发现 ,南大洋的缺铁特征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南极生物的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影响。海洋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大气的 5 0倍 ,它的碳循环在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和全球气温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占全球面积 2 0 %的南大洋自然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南大洋紧挨着南极大陆 ,而南极大陆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大量含铁的土壤被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冰雪所覆盖 ,使南极圈一带土壤中铁元素对海洋生物生长的贡献很小。由于缺少铁元素 ,南大洋里的藻类细胞生…  相似文献   

12.
天文地理     
澳大利亚南极合作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最近经观测研究发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20年来正在大规模地变淡。这一成果为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水循环的预测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王自磐 《大自然》2013,(5):72-75
进入21世纪后,南极,这片奇寒千古、沉睡万年的冰雪大陆,似乎因现代观光潮的涌动而开始苏醒。格林尼治零度线附近的横断南极山脉,将南极大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的冰盖高原广袤无垠,犹如男性雄伟健壮的肩膀;西部宛若女性温柔的玉臂,委婉舒展于一片蔚蓝之中。这里,就是著名的南极半岛。  相似文献   

14.
提起南极,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企鹅”。这些憨态可人的南极主人总是身穿笔挺的燕尾服接待来访的客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我们的企鹅朋友有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国国家海洋局的科学家曾在南极研究过企鹅的行为,总结出企鹅在生活中常用的肢体语言。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在高层次的“奋斗者的足迹”报告会上,南京地质矿产所的金庆民报告了她参加南极考察的经过,并被誉为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A(H1N1)型流感病毒疫情逼近;三轮车夫拟被复旦大学录取读博;世界数字图书馆问世;南极发现与世隔绝存活上百万年微生物群落;中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世界首个幽门螺杆菌疫苗。  相似文献   

17.
《前沿科学》2011,5(3):92-92
科学家绘制的地图显示,有大量的冰川正在以每年800英尺(约244米)的速度从南极向南冰洋移动。科学家最近首次成功地绘制出了南极冰块运动地图,这一突破在未来对海平面上升情况进行跟踪时将起到巨大作用。该研究项目是由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埃里克·里格洛特(Eric Rignot)教授负责的。  相似文献   

18.
南北极地区为何没有地震?这已使许多现代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这项研究。最近,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地质学家庄士敦教授经过30多年的观测研究指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据他多年的测量统计,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积分别为90%和80%,冰雪厚达3000米以上,由于冰层厚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点”状态,(1969年科学家赴南极考察时,曾在冰层下2164米的深处发现水流)。此外,由于冰层面积大、分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缩,结果反而减轻了地壳的倾斜和弯曲。这个结论在去年国际地…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发现18世纪和19世纪的航海家、探险家,捕海豹和捕鲸者们,多次发现南极的一些岛屿和群岛附近海面,生存着大量的小虾,能把大片海面染成红色.在这大片虾群的附近还游弋着成群的难以计数的鲸鱼.因此,他们把这种小虾称为"鲸食"(krill).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称这种小虾为南极磷虾.  相似文献   

20.
注意注意!英国南极勘查组向全世界征集“哈雷六号”考察站的设计方案啦!当然,想让自己的设计方案在遥远的南极变成现实,可不是那么容易,你的考察站不但要能抵挡住南极的暴风雪,更重要的是,当危险到来时,你的考察站得会临阵脱逃!冰天雪地的南极,在科学家们看来,可是个做科学研究的天堂,为了能长期驻扎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科学家们在这里建造了一系列的考察站。而哈雷考察站就是这些考察站中的一个,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