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科学和技术:是天使亦是魔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联系中凸现出了显著的二重效应: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来推动,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成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使人对自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宏观管理的“规划模式”──对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评析马惠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着辉煌的成就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全面社会化,使它成了现代国家的重要事业,并日益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因而科学技术的宏观管理便成...  相似文献   

3.
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传统的科学技术观是片面的,并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论交织在一起.而"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和对抗"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并成为"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4.
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进行伦理评价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直被忽视的,即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同时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预见的问题。对科学技术而言,伦理预见优先于伦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对科学技术伦理预见的必要性;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给人类昭示这样一个相互矛盾的事实: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智能机器人、网络虚拟、生物克隆、转基因生物、太空旅行等的出现使人获得了一种科学技术无所不在的生存方式--"科技化"生存.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逐渐把人类带进了一个科技社会。面对这个由科技所建构起来的全新的世界,喜欢的人高兴地誉科技为“天使”,反对的人则极力贬科技为“魔鬼”。然而,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人类在传统的宗教社会中所形成的概念,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尚未完全从神灵世界中超度过来的人类,实在是没有任何现成的词汇可以概括,许多人唯象地把它描述为“双刃剑”,用的还是前现代社会中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STS研究多着眼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从根本上揭示和解决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问题,只有把自然纳入到STS学科之中,让自然成为STS中的已构成成分,才能更好地审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自然和社会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把自然纳入到STS的学科体系之中,分三个部分揭示了自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约束作用,并提出把自然因素纳入到STS的体系之中,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在新的历史情况下的探索,意味着STS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技术原罪     
20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全球性问题”也接踵而至 :生态危机、人的危机和社会危机频频发生 ,特别是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源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是技术的本质导致了“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技术不同于科学 ,它是对象化、物化的 ,既有自身作为独立的体系的逻辑发展进路 ,又体现着一种以人为核心的自然、人、社会的互动关系 ,其每一次历史变革都必然会作用于人类、自然和社会。由此 ,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既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上巨大满足和生活上的极大便利 ,也内蕴着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以天然自然的状态存在着,遵循自己固有的演化规律。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中所蕴含的人工信息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其中间接效应尤其具有不可预测、难以控制、不可逆、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信息及其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效应都飞速增加。人类社会对人工信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承受力是不对称的,大量增加的负面效应(例如非典病毒)如果超过临界值,可以将人类社会摧毁。因此它预示眷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若干内容与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至 2 0世纪前半叶 ,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描绘成知识稳步增长的进步图景。这种科学观的历史研究注重过程和成就的考释与描述。如以往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古代科技史时 ,特别重视中国人曾做出了哪些发明和发现 ,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近些年来 ,国外科学史家把科学技术理解为人类文化的产物或者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关注人们如何利用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去创造知识。这一变化扩展了研究视野 ,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学术问题。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基本上不属于那种…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充分彰显了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对大规模科学的社会控制--时代的主题大规模科学的兴起是西方独有的,而且是近期的事情.对科学实行社会控制,主要是对大规模科学的社会控制,更是非常晚近的事情.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变革引发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原子裂变原理的发现,原子弹的爆炸和核电站的建立,预示着核能时代的来临.20世纪50~60年代,以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人到航天时代.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的成功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我们领人到控制生命过程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当“深蓝”大战卡斯帕洛夫,“多莉”昨咋落地之时,尽管新世纪的钟声还没有敲响,但科学家们已开始用一系列令人惊异也令人振奋的科学技术成就拉开了新世纪的序幕,这些成就昭示人们,在新世纪里,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观念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农业时代,人类基本上依赖生命自身的能力与自然搏斗求生存。在工业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人类创造出各种机器来延伸自己的体力,从而增强了生存能力,改变了生存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在信息时代,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人类活动已经从地球走向月球,奔向了宇宙,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名词的产生,如航天、外空、空间、太空、深空等。如何规范和使用现有的名词,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讨论。现就立法中应使用哪一个名词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人权作为“人作为人享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则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首先在抽象性方面,它们具有本质相同的历史维度,即它们的本质都是自由。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伦理学家的视线,已成为一个具有跨世纪跨文化意义的理论课题。但是,比确认这一理论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所采取的学术立场。我们提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那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价值观上,我们无法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假如我们不想放弃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想回到野蛮蒙昧的原始生活状态,那就不能放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现代生物技术对基因的改造,是人类有史以来改造活动的最高潮。无论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都会义无返顾地前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而是迅速扩展到空中、太空。如何描述、定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规范专业术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在拟制定的航天(空间)相关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关系到对所描述客体内涵及外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而是迅速扩展到空中、太空。如何描述、定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规范专业术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在拟制定的航天(空间)相关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关系到对所描述客体内涵及外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自然辩证法以崭新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以自然观为核心的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自然辩证法,正向以科学技术作为重点的科学技术哲学转向。为此,这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也应作适当调整。本文构想了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为中心线索,由科学与科学发现、技术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组成的新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