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李约琴难题的两个重要表述的翻译问题入手,在考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总体评价和分析他的“近代科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难题中两个问题的原始含议作了较说细的讨论,并由此探讨了难题的深层结构。文章认为,在难题中,前一问题包含中国科学理论比较落后;后一问题中的“近代科学”指称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本特征的理论科学,对这一点的忽视,是目前在难题的理解、转述和求解中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最后对难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展的脉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成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与科学教育在中国的确立、汉语科学语言的形成、中国出版业的兴盛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某些具体教科书的孤立考察,或从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浅显的讨论上。本文认为,关于近代物理教科书的形成、演变、使用及其影响,应该综合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近代数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已成为一个庞大、严谨、优美的理论体系。它也渗透进每一门精密科学的理论,是各门学科的共同语言,也是科学探索的有力工具。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及其对于科学技术历史进展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中包括许多杰出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的数学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是为什么近代数学却未能在中国出现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选编了以下这组文章。梁宗巨的文章论述了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历史原因。郭金彬概括了中国数学理论的某些特点。梅荣照、王渝生根据李善兰尖锥术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数学按其本身规律发展能否产生近代数学理论作了有意义的分析。乐秀成则分析了中国和西方数学理论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京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干线铁路。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工业与修建京绥铁路的关系,探讨工业化对京绥铁路修建的影响。文章认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可以为铁路建设提供一些建筑材料,但远远不能支撑铁路完全自建,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工业化程度影响了铁路技术引进的进程,决定了铁路实现自建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营养保障对于以持久性为主要特征的抗战极为重要。抗战期间,面对因缺少营养造成的前方士兵非战斗减员及后方国民病、亡等急迫问题,中国科学家从各自相关领域汇聚到一起,为建立起中国的抗战营养保障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上述科学家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展开了广泛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并先后开始了制度化的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工作也开始逐渐相互关联,并最终交织在一起,使得战时中国营养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面向全局的整体事业,并促成了中国营养学共同体的形成。从中可见,中国的抗日战争催发了近代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兴起,而应用导向下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则既是抗战这一特殊环境的体现,又形成了该学科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潘光旦先生优生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旦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优生学家,他引入了西方优生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中国的历史文献,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问题来进行研究。其研究及著述工作推动了我国早期的优生运动,促进了遗传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指导人与社会持久位育的新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7.
合信所翻译的西医书籍标志着西方医学理论正式输入近代中国,而他根据其译著所编纂的《医学英华字释》是国内已知最早的英汉医学词汇专书,也是近代创立中文医学术语的首次尝试,对后来的西医书籍翻译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合信的医学术语翻译为中心,对《医学英华字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与其前后的医学术语翻译情况加以比较,探讨合信在近代中国医学术语创立过程中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猛 《科学大观园》2004,(11):47-48
在刚刚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加以报道。近日,国内易学研究权威学者通过本报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杨振宁: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振宁认…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特色及地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地理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被当时地理学者誉为“地理学之极峰”、“地理学的最终目的”的区域地理学更为突出。该文通过中国学者在区域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方法研究,以及专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分析了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 双及在世界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争论的焦点问题,并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阶段性的历史考察,指出了在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特征。文章还对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近代科学早期的神秘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标志着同中世纪文化的自觉决裂,她一经产生就与宗教神秘主义格格不入;国内有关的论述更是强调这种突变的性质。然而事实上,近代科学早期有着非常复杂的文化背景,包括各种宗教意识和神秘氛围的渗透。关于宗教对近代科学的影响已见有不少议论,而就神秘主义与之的关系则多语焉不详。考虑到天文学和医学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两门主要学科,本文拟以它们作为例证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蔡海榕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34-39,12,110
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吴越和岭南地区知识分子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中国近代科学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吴越、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认真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健全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克服过度的功利化倾向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成立于1932年1月的中央农业实验所,隶属于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为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及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的农业最高机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农学研究开始走上体制化的发展道路.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国家权力之间保持彼此依赖和同构互融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学研究体制官办集中的色彩,与此同时,中央农业实验所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国家对其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尊重.中央农业实验所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和交流,在中国近代实验农学发展方面表现卓越,同时它还指导、联络全国农业科研组织,协助筹设各省农业改进机关和农事实验场.上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努力推进科技史研究。除《科学》杂志开设"历史传记"、"二十年来之科学"、"三十年来之中国科学"等专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名人传》、《中国科学二十年》外,中国科学社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史料丛书"、"科学史料译丛"等图书,促成了一批科技史家的成长。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由各学科专家所撰,具有"内史"属性,当然也不乏"外史"探讨,不同时代的成果还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资料宝库,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整理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和总结了自近代初至20世纪末带头学科、带头技术、带头工业(或产业)、产业结构、社会进步和时代标志的形成与相关性,并对21世纪的上述方面进行了预测,最后指出了研究和把握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巴特菲尔德的《近代科学的起源》一书描述了近代科学起源与发展中一系列重要的革命事件及其重要意义,但它并未对近代科学起源事件本身做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笔者引入现代进化生物学的边缘物种形成理论对此进行研究,以为近代欧洲相对边缘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与中断的特殊时机是这一起源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社会心理与近代建筑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了在西方建筑冲击下中国传统心理的变化,以及变化之下的社会心理对建筑观念的影响。通过论述说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建筑形式,这些新事物又引起民社会心理的近代化,同时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封建迷信发生了激励的冲突,造成近代初期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心理,在初步的冲突之中,近代建筑与社会心理艰难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科院成立以后,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人民服务成为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如何推动学科理论的建设,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任务带学科被认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平衡任务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学者之间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以中科院组织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例,分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中科院学者对任务与学科关系的不同认识,探讨了任务带学科的历史影响,并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对当今的科学发展规划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