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福多关于思维非模块性的论证及其由此引伸的关于思维的认知科学不存在的结论提出质疑,表明福多的思路对近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是一种误导。福多的论证和结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争论都依赖于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前提,这就是将分析方法看作是对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从而将模块性看作是对一个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讨论给予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这就是在对思维的研究中应当突破分析方法的束缚,重视整体性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福多将计算模块的概念运用于对心灵模块性的分析,提出心灵之负责输入分析的部分(感知觉系统、语言系统等)是模块性的,而心灵之专司信念的确立和思维之职的部分(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由此,福多进一步得出心的计算理论不适用于中心系统的结论。然而,福多的结论给他的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辩护带来了问题:如果思维不是计算,那么,福多关于常识心理学所持的意向实在论主张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3.
来自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面对同侪分歧时坚持己见具有认知益处。这一认知益处在多大程度上对同侪分歧的调和论立场构成挑战,亦或为坚持论立场提供支持,取决于我们如何恰当地回应两个关键性的质疑。其一,分歧的认知益处论证因何是一个相关于合理信念的论证,而不是关于其他态度的论证;其二,如何诉诸一种广义认知合理性理解,来论证面对分歧时基于认知益处而坚守信念是一种认知上合理的回应。由此,一种基于认知益处的论证有望为同侪分歧的认识论难题提供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关于科学认识的论述,表明在中国近代科学认识观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符合论思想,这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符合客观之真理论的方法论变种。它虽然在近代中国给科学认识带来了一种社会性效应,但同时使科学本身丧失了其应有的实验观察及其形而上之思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论述非常出名,但是人们一般只接受他的论证,而不接受他的结论。本文试图说明,奎因的结论是自然的,也是有道理的。而且,这是由他的论证方法决定的。奎因的批判论述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其结论,而在其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应用现代逻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在爱因斯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一生,曾不厌其烦地多次阐述自己这一独特的思想。国内外学者对于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思想的理解,始终相当混乱和不一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一,爱因斯坦对认识过程的一般理解及提出"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主要依据爱因斯坦曾用下图(见下页).来说明自己对认识活动诸过程的一般理解  相似文献   

7.
“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解读,是通过认知科学多个经验领域的研究,改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式,尝试在知觉与认知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对该论题的重新解读。福多与丘奇兰德的争论开启了“理论渗透观察”的认知解读,提供了在感官域限基础上探讨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分析进路。本文讨论延续了这一分析脉络,致力于澄清认知在知觉处理中的作用方式与认知作用于知觉过程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8.
机体是一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特殊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反馈性、协同性、涌现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动态和谐、进化变异等特征。机体生长的动因来自系统的“结构—功能循环”带来的“增值效应”,能够以较小投入带来显著收益。以机体为对象的机体思维,除了继承系统思维特征之外,还要在本体论上注重机体自身的特性,考虑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认识论上强调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贯通、确定状态与不确定状态的叠加;在方法论上注重对机体的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从系统思维发展到机体思维,有助于化解系统思维的指令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机体发展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类机体的和谐共生。这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曼关于知识本性的理论认为,知识——包括个体事实性知识——是被事实引导的能力。这一主张与传统的、符合常识的认识论观念相冲突。在主流认识论理论中,命题知识会被看作某种信念或心智状态;而这两者似乎都不是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海曼希望通过论证说明:1)知识不是信念,且2)知识可以既是能力又是心智状态。然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曼实际上并没有为上述两个论点提供完备的论证。因此,他关于知识本性的看法,即"知识是一种能力"的结论是不正当的。  相似文献   

10.
混合型认识论一方面承认外在因素无疑影响着知识的辩护过程,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认知过程中加入内在的理性控制条件。基切尔的最小化社会认识论及在其名著《科学的进程》中的运用就是一个例子。目前,对基切尔的最小化认识论的批评基本集中在其个人主义方法论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上。本文指出基切尔的知识理论建立在对合理性问题所作的两个假设上,并论证这两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自然选择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核心机制。最近,福多构造了一个"先验论证"说明它不能对同延的性状作出区分。他宣称只有存在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生物学定律才能解决该问题。但是,他认为生物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索伯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关自然选择的数学生物学模型即是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定律。作者认为索伯的观点太强,我们仅需坚持"生物学模型可以支持反事实句"这一主张就可以反驳福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创造的思维程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假设-演绎的研究模式中,假高产生的思维程序问题乃是研究科学创造机制的关键。这里“一般-个别”的思维程序已为心理学所揭示,为哲学所抽象地议论,但我们所需要是认识率和方法论的分析。本文试图提供全面论下,并突出高层观念在实现这一思维程序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区分了物理主义与自然主义,强调前者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后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对于物理主义的两大论证,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和因果闭合性论证,文章指出了其中的缺陷.方法论自然主义论证暗含了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而因果闭合性论证混淆了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本质区别.这两个论证的失效,表明物理主义无论是作为关于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还是仅仅作为关于心灵的形而上学,都面临严重的困难.文章最后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应该是一种盟友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怀疑思维的三个特性入手,即怀疑思维的否定性、试探性、不确定性,论述了由于怀疑思维三个特性而引发的问题空间重构,问题空间的重构有利于打破僵局,促使科学理论的范式发生更替。怀疑思维、问题空间重构和范式更替首先是构成链式运动,但是由于科学认识过程中信息运动的复杂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表现为信息网状运动。  相似文献   

15.
延展认知自1998年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提出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论,其中延展认知的支持者认为,认知冲出了大脑的界限,认知过程延展到了大脑之外、身体和环境之中,但由于延展认知支持者论证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五种不同形式的论证,分别是同等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系统耦合论证和进化论证。然而,延展认知的反对者却认为,认知并未冲出大脑的界限,真正的认知依然在大脑之中,并基于此对延展认知不同形式的论证给予了反驳和批判,使得延展认知面临着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认知系统和认知过程的区分、认知膨胀问题和认知标准问题等挑战。尽管面对挑战,延展认知的支持者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但是作者认为,延展认知支持者的辩护与延展认知面临的挑战相比要弱得多。因此,文章的目的就是对延展认知进行再审视,从而维护认知的大脑界限。  相似文献   

16.
背景理论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通过内在联系的逻辑统一性原则和实体观念实现对新理论的评价、辩护。这体现了科学认识中经验与理性的深层综合,因此既说明经验归纳方法的扩大、科学经验传统的维持,又说明主体的主动性;还可说明价值论的内在统一,由此表明方法论相对价值论的主导以及相应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达米特提出的“指称不是意义的一个成分”的命题,在意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该命题的论证,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证了弗雷格关于含义和指称的区别,论证了含义概念和含义理论的必要性,是对等同论证和认知论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亨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文指出,此一问题产生之根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释项等同。本文概括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的三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19.
认知术语学认为,概念是思维对客体进行范畴化而形成的知识节点,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认知即为对概念与概念关系的系统化认知.文章以认知术语学的核心方法论原则为切入点,将翻译过程描述为译者在思维、现实和符号三者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式认知处理的过程,明确专业领域知识在译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多模态媒介在提高译者概念认知准确性和概念关...  相似文献   

20.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享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指出,此一问题产生之根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释项等同。本概括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的三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