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主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介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对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类对心理结构、本质与奥秘的认识,主观特性假说提出的新的难题不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它向新的境界迈进的契机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技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技术转移所涉及到的“两难选择论”、“文化异化论”等深层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行为主义的哲学困境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主义在当代面临着广泛的哲学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是行为主义拒绝正视人类精神存在的批评。行为主义所面临的困境是其极端的哲学本体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由于它内丰物理主义的本体论,结果成了一种“无头脑”和“无心理”的心理学。它在方法论上则片面追求物理的客观性,将客观性与主观特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种取消主义的反辩证法的立场。行为主义的困境告诉我们,当今的唯物主义必须正视人类精神,必须充分肯定精神在世  相似文献   

4.
"感受质"是当代心智哲学分析中有关意识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其是否是一种不可还原的主观特质,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丹尼特否认有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属性二元论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错误幻想.他认为,各种意识现象,包括知觉、记忆、感受等,可能是在实现其相关表达时才得以确立的.异现象学方法作为丹...  相似文献   

5.
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能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存在于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冯此此为依据提出了“能动作用”这一知识与概念发展的普遍模式,即我们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在不同领域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而且应当明确肯定这种关系的能动性质。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科学哲学,经过逻辑经验主义到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再到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率,进入了一个“后经验主义”的时代。后经验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弱化科学哲学,轻视经验与事实,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创新与多元性。本文在分析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本质之后,认为后经验主义之后的科学哲学仍将在存在,并且其趋势是唯物主义化的。  相似文献   

8.
"热寂说"疑案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百多年来,“热寂说”曾引起广泛而持久的争论,甚至许多人误以为它早已有了结论。但无从科学上看还是从哲学上看,以往的批判讨论均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说服力。大爆炸宇宙模型“炸开”了这一疑难,对它的讨论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本文通过对“热寂说”产生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阐述了“热寂说”提出后在科学上和哲学上所引发的主要争论及其意义,并指出,大爆炸宇宙论虽然宣告了经典热力学、热寂说”的终结,但并不能避免宇宙未来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热寂”。“热寂”危机仍然存在,“热寂说”并未来真正终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福多关于思维非模块性的论证及其由此引伸的关于思维的认知科学不存在的结论提出质疑,表明福多的思路对近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是一种误导。福多的论证和结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争论都依赖于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前提,这就是将分析方法看作是对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从而将模块性看作是对一个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讨论给予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这就是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郑玉玲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为...  相似文献   

11.
斯特劳森对身心问题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奇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2):16-20,25
本文在阐明斯特劳森对无物主论和笛卡尔二元论的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了斯特劳森通过运用两种谓词理论对人的概念的优先性的论证和对他心问题的解决,并结合有关文献讨论了斯特劳森对身心问题的消解所引起的争论及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理想化方法:在争论中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的哲学在吵吵嚷嚷中踏进了二十世纪。重要的争论题目之一是体漠那著名的归纳问题:增加了内容的归纳推理有效还是无效?争论本身与所争论的问题一样显得“无聊而有趣”:如果归纳在自然科学的发现中根本无效,那么自然科学家早就不会在研究中使用归纳方法,而哲学家也就无缘争论这个问题;如果归纳方法确实在自然科学的发现中有效,那么科学哲学家也不必争论这个问题。由于休漠的归纳问题是如此尖锐,所以不管“无聊”还是“有趣”,哲学家们还得硬着头皮争论下去。当年康德和孔德分别沿两条不同的曲径绕过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办…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正在朝着认知主义发展,它们在理解科学本质时仍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自然化与社会化的争论。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问题,就必须把认识论置于“文化建构论”之上。以文化建构论为基础,辩证地理解认识的形成、发展、认识的标准、科学的本质等等。  相似文献   

14.
自后现代思潮染指科学界以后,有关“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本文在驻足历史、解读经典的基础上,除了对“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加以正名外,指认了“现代性科学”产生的真正缘由及其形上基础,因而科学朝向有机论、建构论、价值论和返魅化等后现代疆域布展,已成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争论时间最长。涉及问题最多、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诠释之争。现在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和分析这场争论,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及其哲学实质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爱因斯坦一玻尔的公开争论始于1927年10月第五次索耳维(SolVay)会议,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量子力学内部的自洽性”,其间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被玻尔—一回应了。从此,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但认为它只是一种过渡性的理论,而不是完备的理论,并于1935年3月与波多尔斯…  相似文献   

16.
感受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主流思潮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也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的棘手问题.它所指明的是:在大千世界中,即使其他所有的现象包括绝大部分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惟独感受性质属于非物质世界.目前,新二元论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劲旅已活跃于心灵哲学领域,几乎演变成了推动意识"非还原运动"的主导力量.这种新二元论的崛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与现代性的哲学——虚拟技术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技术、虚拟空间的形上反思和社会认知,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较多的前沿领域之一。围绕互联网给人类日常生活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或宏观或微观的变迁,哲学界有责任作出自己的回应。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其说是一个技术事件,不如说是催生了一系列的“哲学故事”。2004年国庆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召开了“当代科技与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其中有关互联网引发的哲学问题受到很大关注。以下是根据有关发言整理的一组笔谈。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能够对互联网的“现代性后果”的研究有一个切实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哥德尔对心—脑—计算机问题的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电脑是否可代替人脑”、“人心是否胜过计算机”?这是当代心灵哲学家最为热衷的迹题,另有一批具有数理背景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很难抵御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论证“人心胜过计算机”的诱惑。然而,哥德尔本人认为,仅仅依据不完全性定理不足以推出如此强硬论断,需要附加其他哲学假定。本文依据近年来公布的哥德尔的重要手稿及私人谈话纪录,探讨他对心-脑-计算机问题独特的解,期望以此为当代心灵哲学争论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9.
共相问题是逻辑学和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对共相本质的争论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了在该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三世纪,波菲利提出了关于共相的三个最根本的问题,但他没有做出结论。六世纪初,波爱修斯着力于用逻辑的方法再论共相的实质,但他的结论动摇于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并最终归于柏拉图主义。他的这一结论加剧了对共相问题的争。  相似文献   

20.
蒯因通过对第二类分析陈述的质疑,否定分析与综合的区分。本文用可能世界的方法阐明这类分析陈述与经验陈述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语义规则而后者表述的是经验的事实。从而在是否独立于经验的意义上确立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并从这个区分的本性中去除了“必然-偶然”的性质,认为它只是“先天-后天”的区分。而语言本身的先天性是第二类分析陈述所具有的分析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