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锋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5):122-124
“忍”文化作为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既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同时又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其产生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它将长期存在并影响着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
刘大艳 《科技信息》2009,(34):I0116-I0116
日本文化中有很多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这是因为日本人的世界是多元的,日本人所遵循的原理也是多元的,在多元世界里存在的"义理"是日本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义理"中的许多内容已经远远偏离了"正义的道理",这些是"义理"的堕落面。  相似文献   

3.
说“搞”和“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搞”和“干”王展采(一)"搞"是现今我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起汉字,它的历史不长,许慎《说文》里就没有它。提起"搞"字,谁也没有想到它和"敲"字却有一段亲密关系。《康熙字典》里可以找到"搞"字。(1)丘交切,同敲,横挝也,或作。(2)口到切,音犒...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经营的成功是与他们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的,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以和为贵”,正是因为这样,它才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收、认同与信守。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0,(18):10-11
首先考虑父母是人之常情,但日本人正在丧失这个"情"。 1988年,来到日本的李小牧买的第一件“上等货(高级品)”是能拨打到中国的长途电话“加入权”。为了筹措日本语学校的学费和生活费,李小牧在情人旅馆做过清洁工,在日本料理店洗过盘子,还在同志酒吧当过舞男。这一“上等货”的价格按当时的日元换算是20万日元,当年在中国可以买下一室的公寓房了。李小牧之所以在两地通信上花去大笔钱,就是出于“无论如何也要让父亲听到自己充满激情的声音”的孝心。  相似文献   

6.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7.
今年笔者访问日本时,有幸参观了被誉为日本二十世纪纪念碑的“阳光城”。“阳光城”是座落在东京都内西北池袋区的一座独具匠心的建筑群。它以一幢六十层的高楼为主体,侧面配以一幢十一层楼的世界进口中心、一幢十二层楼的文化会馆和将于明年春建成的三十七层楼的王子饭店。全“城”总建筑面积为六十万平方米,其中六十层主楼的面积是十九万平方米。六十层的“阳光楼”是这座“阳光城”的主体,是亚洲最大的办公楼。当我们站在离地面二百四十米高的瞭望台俯瞰日本大地时,主人介绍说,每当红日高照、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一百五十公里以内的各种景物。整个“阳光城”完全由私人投资建成,共耗费一千八百亿日  相似文献   

8.
日本企业经营的成功是与他们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的,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以和为贵”,正是因为这样,它才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收、认同与信守。  相似文献   

9.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10.
孔新彩 《世界博览》2010,(16):24-29
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一线报道日本人是如何纠结于历史并看待未来的"仇恨是一种束缚的感觉,它无法被定义。"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曾无奈地说道。但仇恨无疑是一剂让人麻醉的"毒品",能够达成某种平衡的廉价"砝码"。这一"砝码"是一种人类内心世界"不满足"的补偿品,失衡越多,仇恨越大。  相似文献   

11.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上进行合作,冲突利益的交叉点上就会有交锋,这才是中日双边关系的本来面目或“正常状态”。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一种外交竞争的工具和手段。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自动“搁置”或“超越”历史认识问题,无异于承认自己的外交失败,并有可能被日本认为是中国有求于它。  相似文献   

13.
"韵味"与"幽玄"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核心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理想。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不尽相同,这两个范畴在形成发展、美学特征和审美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二者在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的共同理想上却有着诸多的相同及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季庆芝 《科技信息》2010,(18):164-164,166
世界是多彩的,色彩语言对所有的国家或民族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色彩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含义,能够反映该民族特有的色彩意识及其文化传统。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色彩意识。而日本为其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已毋庸赘言。但是日本在与大陆文化保持了一致的基础上,由于本民族自身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的差异,又形成了与大陆有所差异的独特文化传统。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以"青、红、白、黑"来代指"春、夏、秋、冬"的习惯,并且把"红、白、青"作为色彩的基础。因此,本文以"红、白、青"三种颜色为例,对中日两国色彩中的文化含义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6.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日语“世同”的深层隐含语义,发现其包括“监督、约束自己”、“与自己相对立”、“否定、消极、冷漠”等贬义内容。它的语义表现源于日本人的社会共同心理,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映射了日本人“在意别人目光”、“注重面子”、“他人本位”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日本制造”的产品情有独钟,因为它是高质量的标志。但近年来,细心的人们发现,自己买到的日本货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常常不是地道的“日本原装”了。那些标着日本厂家牌名的产品要么其中一些零部件被悄然取代,要么干脆标上了“韩国制造”、“台湾制造”……那么“日本原装”到哪里去了呢?“背井离乡”近年来,日元大幅度升值,从而  相似文献   

19.
“どうも”一词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日语日常用语的“润滑油”,不仅具有超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蕴含。本文主要从日本人的禅宗思想中“以心传心”这一文化视角来探讨“どうも”之类的词语在日语语言交际中“如鱼得水,顺风行船”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有一本名为《世界知识》的杂志,它面向普通民众,是一本进行国际关系启蒙教育的杂志,属外交部主管。该杂志从今年(2000年)第1期开始推出了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其中,在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中相对平和的冯昭奎先生对日本进行了抨击,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和则两利”。紧接着“冯文”之后,在该杂志的“大家谈”栏目中就“中日关系”又刊登了数篇进行讨论的小文,虽然也抨击了日本,但结论仍是应该与日本友好。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与其让对方谢罪,莫若首先使自己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