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记得有那么几个美国大选年,美国大选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媒体总是早早地就不遗巨细连篇累牍,读者也是津津乐道兴味盎然。今年又是美国大选年,美国大选的新闻却显得黯淡无光。媒体的报道显得是在应付差事,读者的关心也是有一搭没一搭。这也难怪,抢眼球的事太多了,光在伊拉克就有层出不穷的新闻,美国大选也就不大容易进入人们视线了。其实再想想是不是还有更深的原因。想当年我们对美国的很多事都充满好奇。就拿不久前去世的里根来说。那时我们很奇怪一个演员出身的人怎么竟能当上总统,他们是怎么选的而他是怎么被选上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2.
十年演变日本人常说:“十年一昔”,意即“十年就会有大变化”。有些日本人对照十年前和今天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也颇有此感。一九七○年前后佐藤执政时期,日本在世人眼里是个“经济巨人”,却被贬为“政治侏儒”,其经济迅速发展产生的“辐射”,令人侧目而视,以至被讥为“经济动物”。人们甚至从这种称作“利己主义的重商精神”联想到战前,对它的走向表示关切。连它的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也曾感到忧心仲忡。在改善对华关系上,美国搞了据说事先未与日本磋商的“越顶  相似文献   

3.
“OK”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说“OK”,也都知道“OK”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早在1565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出现这个词。有人说,它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人说“OK”表示“OBER KOMMANPO”(最高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一军衔。有人说,某个德国新闻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最后十年世界军事形势最为重大的变化就是冷战结束。冷战是在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的,有些国家因此重新统一,例如德国;有些国家因此分裂,例如前苏联和南联盟。但毕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将近半个世纪冷战的人们。在20世纪最后十年开始之时,终于获得了一种乌云散去的感觉。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当初最乐观的人们也会发现,情况并非预想的那么简单。在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下,尽管大战没有,小战却不断。例如美国在克林顿当政八年期间,其空军在世界各地频频战斗出动,作战飞行竟然比冷战时期增加了400%:空袭伊拉  相似文献   

5.
在杜勒斯夸耀的“民主”、“自由”、“幸福”和“富有”的美国乐园里,人们似乎过得并不怎么快活,而且是越来越不快活。打开美国报纸,那里不仅有每分钟生产多少吨钢、多少辆汽车,而且有每分钟多少人被谋杀,多少人被强奸,多少人跳楼,多少人发了疯……。这已经算不得什么稀奇,因为有人说,既然有汽车、洋房和夜总会的“文明”,也就少不了杀人、自杀、犯罪这一类“文明的灾难”。但是当问题变成全国性的精神上的疫疠的时候,美国资产阶级的先生们也就不能不引以为忧了。近来,美国报刊不断地谈论着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毕亮 《世界博览》2011,(15):49-49
看日本人怎么在中国种地中国人到非洲、美洲种地已经不是新闻,如今,外国的企业也瞧上了中国的土地,并捡起了不少中国人不愿干的行当:种地。  相似文献   

7.
无人船之谜     
宇航 《科技潮》2005,(6):74-75
神秘的无人船案件迄今为止,人们在茫茫大海上已发现了数十艘无人船,孤独,奇异而神秘,像诉说一桩桩故事,却又无从说起。1855年2月28日,英国三桅帆船马拉顿号在北大西洋遇到一艘美国船徒瑞姆斯·切斯捷尔号。该船风帆垂落,空无一人,而船只完好,货物依然如故,食物淡水充足,也无任何搏斗和暴力的迹象,只是不见一人,也找不到航海日记和罗盘。1880年,人们在美国罗德艾兰州纽波特市伊斯顿斯·比奇镇附近的海面上也发现一艘名叫西拜尔德的无人船,船长室的早餐尚在,而全体船员却不知去向了。更为神秘的要算1881年底,美国快速机帆炮舰爱伦·奥斯汀号所…  相似文献   

8.
Eric和Julia是一对怎么看都不会让人觉得有夫妻相的夫妇,可是他们却偏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了好几年,并且有了两个孩子。 Julia是一个典型的专职家庭主妇,她一门子心思就是想照顾好孩子和这个家。  相似文献   

9.
美国一家制糖公司海运方糖出口到南美,因途中遇潮损失很大,多方设法,苦无良策。后来该公司有个工人根据轮船上都有通风孔的原理,发明了在方糖包装盒角戳上针孔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公司鉴于这个小发明为企业减少了损失,于是一次性奖赏这个工人100万美元。许多人可能认为戳一个小孔并不算什么发明,至多给点精神奖励。但美国该方糖公司的经营理念却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市场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智慧与谋略的较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光看什么、怎么看,商机和效益就蕴含在种种的“看法”里。  相似文献   

10.
地球是个人     
看世界的视角是多元的。不过,广西读者黄文忠眼中的世界、地球却真正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我看”。我是个铁杆的球迷,可自从足协戒了我的球瘾后,就多了点时间来陪女儿。一天,我突发奇想,要教女儿认认地球仪上的国家。开始,中国、美国都记得挺熟,就是怎么也记不住阿根廷。这不是和老球迷作对吗?  相似文献   

11.
人们挑选衣服时,总是上下前后地看几遍。可在真正的衣着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背部的美,忽视了从后面看的效果。许多人将前面修饰得引人注目,待到擦肩而过,却只有平板的后片,美中,未免使人颇为遗憾。其实,在后片上注重装饰,会更让人回味无穷;而后背,也更是见有女性的美。  相似文献   

12.
烈日炎炎的夏天,冰凉成了人们最为渴望的感觉,有人沉浸一种氛围,有人喜欢一种感觉。商家也各逞所能,祭出奇招,在这火热的季节,赚着冰凉的财富。且看京沪穗渝四城的冰激淋怎么卖……  相似文献   

13.
在美丽的大连市海域有一个“小不点”岛屿,别看地方小,名气却大——原来岛上住着2万多条毒蛇呢!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唉!你,腿怎么哆嗦啦? 蛇岛上的蛇居民是全世界独有的一种蝮蛇,它们每天的生活不是等鸟吃就是睡大觉。但千万  相似文献   

14.
怪味豆     
●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一个阿呆,他的单车常被偷,就算是辆老爷车也还是被偷,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如何防备他的第8辆车被偷,就是加上4把锁,且贴上了一张字条:“看你怎么偷”,于是他就很高兴地去吃饭了……当他回来时,单车果然没被偷,正要大笑时,却发现多了把锁和一张纸:“看你怎么骑!”。  相似文献   

15.
《纽约时报》是去年普利策奖的最大赢家,一直以真实性和权威性为美国民众所信赖,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媒介典范。其刊头所印有的“所有新闻皆适于刊登”(Allthenewsthat'sfittoprint),一直是其引以为豪的新闻品质,意指该报所刊登的新闻都是经过慎重核查的,皆属客观公正的报道。但是,近来的一系列事件却使人们质疑:美国新闻界怎么了?一直为新闻界所追捧的普利策奖怎么了?  相似文献   

16.
来信     
《世界博览》2013,(9):2-2
@云端上的小圆子:这期@世界博览封面报道的视觉太赞啦,有一种置身于幼儿园之中的感觉,版式配合文字,让人越读越有兴趣。以前老是有舆论说外国的幼儿园怎么好,怎么放纵孩子,看了这一期的《各国幼儿园的关键词》,才知道人家的游戏有这么多门道。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不得不承认,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所以养成好习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夏天到了,发现自己好胖……开始减肥,但是下班路上有家好吃的甜品店,总是忍不住去点甜点和奶茶……我要怎么改掉贪吃的毛病?""看到周围的人都在阅读,也想提升下自己的素质,买了很多书,准备睡前看。但一到这时候,就忍不住拿出手机,刷朋友圈,刷视频,聊微信……每次回过神来,都12点多了……要怎么才能戒掉手机的瘾?"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知道怎么做更好,而是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坏习惯是一种顽疾,我们下决心、列计划、参加21天打卡训练营,但总是收  相似文献   

18.
近来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在赴欧洲访问途中,劳拉对布什说:“亲爱的,我记得四年前这盒比利时巧克力只要10美元,现在却要花15美元,美元到底怎么了?我看要不是我们有‘空军一号’,靠你那点收入,可能连这次旅途的费用都负担不了。”一段时间以来,美元贬值成了国际媒体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美元贬值幅度之大,令一些悲观的人们感到了又一场美元危机即将到来的恐惧。四年前,一辆大众轿车在美国只需要1.8万美元,而目前最高时的售价已达2.7万美元。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多数观点都认为,美元贬值是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9.
这十年的美国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值得人们细细解读。美国也是在一种矛盾状态中跨入新世纪的。从心理上讲,美国人是在海湾战争以后才真正进入冷战后时代的。此前,越南战争的阴影始终在美国人的心中徘徊不去。海湾的战火点燃之前,美国对这场战争的代价和进程并没有把握。美军为自己准备的“运尸袋”曾多达15000个,对战争结束的预期也是相当长的。然而,海湾战争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仅仅付出148人阵亡的代价并经历不到100小时的地面战斗之后,美国及其盟国即取得了  相似文献   

20.
刚到美国时,曾为一种现象所诧异———美国不是世界霸主吗?怎么电视新闻关于国际部分的并不多,难得的国际话题多半为中东局势……在美国,每当阿以冲突激化、暴力活动升级时,不少民众就质问政府,“美国军队在世界上无与匹敌,为什么不派他们至中东搞定局势?”不要小看美国百姓这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它是美国惯于在中东问题上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必然表露。中东地区的阿以冲突,成为二战以来美国人内心挥之不去的“牵挂”。人们都说,其原因就在于中东有油和有以色列国。有意思的是,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大多来自美国人“牵挂”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